方劑組成解釋
珠參散方中使用珍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珍珠味甘鹹寒,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其可清泄內熱,解毒消腫,對於熱毒內盛、神志不清、驚悸不安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2. 平肝潛陽: 珍珠亦可平肝潛陽,對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珠參散中加入珍珠,可起到清熱解毒、平肝潛陽之功效,進一步提升整體方劑的治療效果。
珠參散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益氣: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珠參散本身針對脾虛氣弱、久病體虛等症狀,人參的補氣作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恢復。
- 調和藥性: 珠參散中部分藥材性寒,如生地黃、麥冬等,而人參性溫,加入適量人參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品過於傷陽,起到溫和補益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珠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真陰不足,陰涸內熱,內障青盲」,其病機核心在於腎陰虧虛,導致虛火內生、目失所養。
- 真陰不足:指腎陰(先天之陰)嚴重虧損,無法濡養臟腑,常見腰膝痠軟、眩暈耳鳴等。
- 陰涸內熱:陰液枯竭而生虛火,表現為口乾咽燥、潮熱盜汗等虛熱之象。
- 內障青盲:屬目疾範疇,因肝腎精血不足,無法上承於目,致視物昏矇甚至失明,古代多歸因於「水不涵木」。
此方針對「陰精虧極而兼虛火」之證,強調滋養與清補並行,非單純清熱或補陰,而需「鎮潛浮火」與「益氣生津」同步。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真珠(珍珠):
- 性味歸經:甘、鹹,寒,入心、肝經。
- 功能:傳統用於鎮心安神、清肝明日,《本草綱目》載其能「安魂魄,止遺精白濁,解痘疔毒」。
- 方中作用:
- 清肝潛陽:寒涼之性可清肝經虛熱,抑制陰虧所致之虛陽上擾,減少目睛受損。
- 明目退翳:古代用於目赤翳障,其質重沉降,助斂藏過亢之肝氣。
人參:
-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溫,入脾、肺、心經。
- 功能:大補元氣、生津安神,《神農本草經》稱其「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
- 方中作用:
- 益氣生陰:氣旺則能化生陰液,間接助補腎陰(「陽生陰長」之理)。
- 固攝真元:通過補氣穩定陰陽,防止虛火進一步耗傷真陰。
- 通絡明日:人參能「通血脈」(《別錄》),促進氣血上輸於目。
配伍特點:
- 補瀉兼施:珍珠清鎮浮熱,人參補氣固本,一瀉一補,調和陰陽。
- 標本同治:珍珠針對虛火(標),人參培補元氣(本),共奏「滋陰降火」之效。
- 引經協同:以人參湯或蓮肉湯送服,增強健脾益腎之功(蓮子亦能交通心腎)。
治療原理推論:
- 陰液得充:人參益氣生津,助真陰恢復;珍珠寒性制熱,減少陰液耗傷。
- 虛火得降:珍珠沉降肝火,人參穩定氣機,使陽氣不致妄動。
- 目睛得養:肝腎陰精充足,則上注於目而改善內障青盲。
此方體現「精貴內守」思想,透過調節肝腎與氣陰平衡,從根本改善陰虧火浮之眼疾,適合慢性虛損性目病。
傳統服藥法
真珠、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
人參湯送下,或蓮肉湯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白內障失明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身體發低熱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珠參散, 出處:《銀海指南》卷三。 組成:真珠、人參各等分。 主治:真陰不足,陰涸內熱,內障青盲。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