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散

桑螵散

SANG P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9%
肝經 14%
脾經 14%
心經 14%
大腸經 9%
肺經 9%
膀胱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4%
胃經 4%
腎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螵散是一種典型的中藥方劑,以其獨特的組成和功效受到廣泛應用。其中,桑螵蛸是其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療效。桑螵蛸,又稱為桑螵,為螵蛸的卵殼,具有補腎固精、收斂止癢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屬於“溫補”之藥。其主要成分可促進腎氣,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特別適合於因腎虛而引起的症狀,如早泄、遺尿等。桑螵散的構成中,在整體上達到調和的效果,桑螵蛸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能有效協調其他成分的作用,使得整體方劑能針對病症提供全面支持。此外,桑螵蛸的使用也體現了中國傳統藥理學的智慧,即不同藥材的相互配伍可以産生協同效應,從而提升治療效果。桑螵散因此成為療治腎虛病症的重要方劑,應用廣泛,益處匪淺。

桑螵散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 桑螵散主要用於治療虛勞咳嗽,而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脾肺之功效,可增強人體正氣,抵抗病邪侵襲,從根本上改善虛勞體質,增強抗病能力。
  2. 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物如桑螵蛸、地黃等偏於滋陰潤燥,而人參則偏於溫補,兩者搭配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滋陰太過,增強藥效的作用。

總之,人參的加入,既能補益正氣,又能調和藥性,使其更好地發揮治療虛勞咳嗽的作用。

桑螵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桑螵散主治脾虛濕困,而黃耆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補氣固表、健脾益氣的功效,可補脾氣之不足,助消化吸收,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症狀。
  2. 扶正祛邪:桑螵散中以桑螵蛸為主藥,具有收斂固澀,止汗止瀉之功效,但其單用偏於收澀,易傷正氣。而黃耆能補氣固表,可扶正祛邪,與桑螵蛸相配,既能收斂固澀,又能補氣扶正,使藥效更為全面,療效更佳。

桑螵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用於治療男性腎虛所致之腰膝酸軟、遺精早洩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鹿茸這一珍貴中藥材。鹿茸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補腎壯陽之上品,其性溫味甘咸,歸肝腎經,具有極強的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之效。從中醫理論來看,腎藏精,主生殖與生長發育,因此,鹿茸能通過補充腎氣,增強體質,進而改善因腎虛導致的各種問題。

此外,鹿茸還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及多種生物活性物質,這些成分對於調節人體內環境、提升免疫力均有幫助。在桑螵散中加入鹿茸,不僅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補腎效果,還能協同其他藥材如桑螵蛸、肉蓯蓉等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總體而言,鹿茸的使用使桑螵散成為一個能夠全面調理腎虛患者身體狀況的有效處方。

桑螵散中加入牡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潛陽,安神定志: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潛陽安神之功效。桑螵散主治心腎不交,陰虛陽亢所致的失眠多夢、心煩不安等症。牡蠣能滋陰降火,潛降心陽,與桑螵散中其他滋陰養血的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2. 軟堅散結,化痰止咳: 牡蠣還具有軟堅散結、化痰止咳的作用。桑螵散中常加入其他化痰止咳的藥物,如半夏、茯苓等。牡蠣的加入能增強化痰止咳的功效,並有助於消除痰液在肺部的積聚,進一步改善失眠、心煩等症狀。

桑螵散中包含赤石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止瀉固澀: 赤石脂性澀,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桑螵散主治脾虛泄瀉,赤石脂可協助藥物固澀止瀉,防止泄瀉加重。
  2. 燥濕止癢: 赤石脂性燥,能燥濕止癢。桑螵散亦可用於治療溼疹、皮膚瘙癢等症,赤石脂能協助藥物燥濕止癢,緩解皮膚不適。

總之,赤石脂在桑螵散中起著止瀉固澀、燥濕止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螵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便數(頻尿)及遺尿」,屬中醫「下元不固」或「腎氣不攝」之證。其病機多與腎陽虛衰、膀胱氣化失司相關,導致水液代謝失常,無法正常約束尿液,臨床表現為尿頻、夜尿多,甚至遺尿不禁。

方劑組成與配伍邏輯

  1. 桑螵蛸(君藥)

    • 甘鹹性平,歸腎、膀胱經,為「固精縮尿」要藥。
    • 直接作用於腎與膀胱,澀精止遺,針對主症而設。
  2. 人參、黃耆(臣藥)

    • 補益肺脾之氣,助「氣化攝水」。中醫認為「肺為水之上源」,肺脾氣足則能調節水道,減少膀胱失約。
  3. 鹿茸(佐藥)

    • 甘溫峻補腎陽,益精血,溫煦下焦。腎陽得充,則膀胱氣化有权,尿液自控。
  4. 牡蠣、赤石脂(使藥)

    • 二者均具「收斂固澀」之效:
      • 牡蠣潛陽斂汗,兼固下焦;
      • 赤石脂質重下沉,專澀腸道與膀胱。
    • 協助桑螵蛸加強「約束尿液」之力。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補腎固澀,益氣攝水」為核心:

  • 標本兼治:桑螵蛸、牡蠣、赤石脂治標以急固其脫;人參、黃耆、鹿茸治本,補益脾腎之氣陽。
  • 氣化與固攝並行:透過補氣(人參、黃耆)與溫腎(鹿茸)恢復水液代謝機能,再輔以收澀藥(桑螵蛸等)直接減少尿漏,形成「補中有澀」的配伍結構。

適用證型延伸思考

此方潛在適用於:

  • 小兒遺尿(腎氣未充);
  • 老人夜尿頻多(腎陽漸衰);
  • 久病氣虛失攝之尿失禁。

(註: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配伍法則,臨床應用需辨證論治。)

傳統服藥法


桑螵蛸30個,人參3錢,黃耆3錢,鹿茸3錢,牡蠣3錢,赤石脂3錢。
上為末。
每服2錢,空心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收澀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夜間遺尿尿失禁頻尿夜間頻尿多尿

相同名稱方劑


桑螵散, 出處:《傅青主女科·産後編》卷下。 組成:桑螵蛸30個,人參3錢,黃耆3錢,鹿茸3錢,牡蠣3錢,赤石脂3錢。 主治:小便數,及遺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