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援怯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兩大原因:
- 健脾益氣,增強正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援怯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氣怯、體倦乏力、易感風寒等症狀,白朮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從而提升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
- 助益其他藥物發揮功效:白朮性溫燥,能促進藥物吸收,並可調節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使其藥力更易發揮。與其他藥物合用,可增強療效,達到扶正祛邪、溫補脾胃的目的。
援怯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氣,固本培元: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固腎健脾的功效。援怯湯主要用於治療脾氣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畏寒怕冷、肢體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山藥能補益脾胃,增強氣血,從根本上改善體質,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 健脾固腎,止瀉固精:山藥還具有健脾固腎、止瀉固精的功效。對於一些脾腎虛弱、精氣不足的患者,山藥可以幫助補益脾腎,提升精氣,達到固本培元、改善體質的作用。
援怯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安神定志: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肺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寧心安神。援怯湯主治心悸失眠,精神恍惚,體虛乏力等症,而茯苓可補脾益氣,使氣血充盈,心神安定,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症狀。
- 配伍增效: 援怯湯中含有黃芪、人參等補氣固表藥物,茯苓與之配伍,能加強補益脾氣的作用,使氣血生化有源,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體虛乏力症狀,同時也更利於其他藥物發揮效力,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援怯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振奮心脾: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援怯湯主治心脾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怯弱無力、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等症狀,而人參能補益心脾之氣,改善氣血循環,從而提升體力,改善精神狀態,達到“援怯”之效。
- 扶正祛邪,增強抵抗力: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援怯湯中加入人參,除了補益心脾外,也能提升患者的抵抗力,使其更容易克服疾病,恢復健康。
援怯湯中包含芡實,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腎,固澀止瀉: 芡實味甘澀,性平,入脾、腎經,有健脾止瀉、固腎縮尿的功效。援怯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腎虛弱、氣虛下陷所致的遺尿、滑精、久瀉等症,芡實可以補益脾腎之氣,固澀止瀉,從根本上治療疾病。
- 固本培元,增強體質: 芡實富含蛋白質、澱粉、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具有滋補強壯、增強體質的作用。援怯湯中加入芡實,不僅能治療疾病,還能增強患者的抵抗力,使身體恢復健康。
援怯湯中加入白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益肝腎,固攝精氣: 白薇味甘微苦,性寒,入肝腎經。其具有補益肝腎、固攝精氣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肝腎不足、精氣虧虛所致的遺精滑精、腰膝酸軟等症狀。
二、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白薇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口舌生瘡、發熱、出血等症狀。
因此,白薇在援怯湯中起著補益肝腎、固攝精氣、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肝腎不足、精氣虧虛、熱毒蘊結等因素所致的各種疾病。
援怯湯中包含肉桂,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助陽: 肉桂性熱,味辛,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援怯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而肉桂的溫陽助陽作用,可以溫暖脾腎陽氣,改善陽虛之症,從而提升患者的抵抗力。
- 引藥入腎: 援怯湯中多用溫陽補腎藥物,但這些藥物往往較為溫燥,容易耗傷津液。肉桂性辛,入腎經,可以引導藥力下行,直達腎臟,並有助於促進腎氣運行,防止藥物燥烈傷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援怯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肝勞傳脾」所致諸症,其病機關鍵在於肝氣久耗(勞)而克伐脾土,導致脾失健運。臨床表現可分為三類:
- 脾虛濕盛:胸悶、食不化、吐痰、溏瀉、腹脹腸鳴,此為脾陽不升,水穀不化精微反成痰濕。
- 氣血失養:唇焦毛聳、面色黃黑、氣短,乃脾虛無法輸布精微以榮周身。
- 濕熱淤濁:便黑如汁、痰綠如涕,提示久病濕鬱化熱,積滯內停。
整體病位在肝脾,以脾虛為本,兼夾濕熱、氣滯,屬虛實夾雜之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補脾益氣為主,佐以疏肝化濕」為思路,可分四組藥物解析:
健脾益氣核心(白朮、山藥、人參、茯苓)
- 白朮(2兩)與山藥(2兩)為君,重用補脾之氣陰,山藥兼固腎防肝氣過伐。
- 人參(3錢)補元氣,助脾運化;茯苓(3錢)滲濕健脾,針對溏瀉痰飲。
- 意圖:重建中焦運化功能,治本虛。
固澀化濕(芡實、鰻魚骨末)
- 芡實(5錢)補脾固腸,止瀉並防精微下泄;鰻魚骨(5分,《本經逢原》載其「去濕熱,止泄痢」),配合茯苓加強止瀉。
- 意圖:針對「溏瀉如黑汁」的濕熱下注。
清透虛熱(白薇)
- 白薇(1錢)清肝胃虛熱,兼透鬱熱,對應「痰綠涕、便黑」的鬱熱徵象。
- 意圖:肝勞久病易生虛熱,此藥防燥藥助熱。
溫陽疏肝(肉桂)
- 肉桂(3分)小劑量溫通脾腎之陽,助氣化而運濕,另可疏肝解鬱(《本草匯言》謂其「通肝氣」)。
- 意圖:少火生氣,解肝鬱之橫逆。
全方特點
- 補瀉並行:以補脾為主,佐清熱、溫陽、固澀,適應虛實夾雜病機。
- 標本兼治:白朮、山藥治本虛;芡實、鰻魚骨治標瀉;白薇、肉桂調和寒熱。
- 輕重有別:重用健脾藥(白朮、山藥占主量),濕熱藥量輕(白薇、肉桂),避免苦寒傷脾。
此方體現「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旨,通過補土抑木,緩解肝勞對脾的克伐,再兼顧濕熱淤積之標症,恢復中焦升降之機。
傳統服藥法
白朮2兩,山藥2兩,茯苓3錢,人參3錢,芡實5錢,白薇1錢,鰻魚骨末5分,肉桂3分。
水煎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援怯湯,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白朮2兩,山藥2兩,茯苓3錢,人參3錢,芡實5錢,白薇1錢,鳗魚骨末5分,肉桂3分。 主治:肝勞傳脾,胸前飽悶,食不消化,吐痰不已,時時溏瀉,肚痛腹脹,空則雷鳴,唇口焦乾,毛發乾聳,面色黃黑,氣短難續,便如黑汁,痰似綠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