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旋覆花為旋覆半夏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主要原因如下:
- 降氣化痰:旋覆花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痰多、咳喘等症狀,與半夏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止咳化痰效果。
- 溫肺散寒:旋覆花兼具溫肺散寒之效,對於寒邪客肺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具有溫肺散寒、宣肺止咳的療效,配合半夏等藥材,能溫肺化痰,消除寒邪,改善肺部氣逆。
旋覆半夏湯中包含半夏,其主要原因在於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與旋覆花、厚朴等藥物相配合,能更有效地治療痰飲、咳嗽、氣逆等症。
半夏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其能化解痰飲,使之易於排出體外,同時又能降逆止嘔,緩解因痰阻氣道、胃氣上逆所引起的咳嗽、嘔吐等症狀。因此,半夏在旋覆半夏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旋覆半夏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燥濕: 旋覆半夏湯以旋覆花、半夏等藥物化痰止咳,但往往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虛濕盛。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健脾利濕之效,可補脾氣、祛濕邪,避免藥物對脾胃的損傷,增強療效。
- 利水滲濕: 旋覆半夏湯所治之咳嗽多伴有痰多、胸悶、氣喘等症,而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能將痰濕排出體外,配合其他藥物,更能達到祛痰止咳的功效。
旋覆半夏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 青皮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旋覆半夏湯主治痰飲咳喘,常伴胸悶氣滯、脘腹脹痛等症,青皮加入方中,可助旋覆花、半夏等藥物理氣化痰,緩解胸悶氣滯,達到止痛之效。
- 消積化痰: 青皮能消食積,化痰飲,與旋覆花、半夏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奏化痰止咳之功。同時,青皮亦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痰飲的代謝,避免痰飲積聚加重病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旋覆半夏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痰飲停聚胸膈,嘔吐不止,心下痞硬」,屬痰飲阻滯中焦、胃氣上逆之證。痰飲積聚胸膈,氣機壅塞,則見心下痞硬;胃失和降,上逆而嘔吐頻作。方以化痰降逆為主,兼調氣血,使痰消飲化,氣順嘔止。
組成與治療原理
化痰降逆核心組
- 旋覆花:主降氣消痰,善「下氣」以治噫氣嘔吐,兼化痰飲。
- 半夏:湯泡去燥性,專攻化痰止嘔,為治痰飲嘔逆要藥。兩者合為君藥,直擊痰阻氣逆病機。
輔助降逆化飲
- 乾生薑、生薑(煎服時加):溫中止嘔,協半夏增強化痰降逆之效。
- 陳皮:理氣燥濕,助半夏化痰,兼行滯消痞。
- 赤茯苓:滲利水濕,導胸膈痰飲從小便而出。
調和氣血,佐制辛燥
- 芎藭、當歸:活血養血,防化痰藥辛散耗血,兼暢氣血以助痰消(氣行則痰化)。
- 人參、甘草:益氣補中,既扶正以祛痰,又緩和諸藥之峻性。
- 細辛:辛溫走竄,散寒通滯,助痰飲消散於無形。
邏輯推理與方義
此方以「降逆化痰」為主軸,結合「行氣滲濕、養血益氣」之法,標本兼顧:
- 針對「痰飲阻滯」:旋覆花、半夏、生薑、陳皮、赤茯苓直接化痰消飲,降逆止嘔。
- 針對「氣血失和」:芎藭、當歸調血,人參、甘草補氣,既可防化痰藥傷正,又能改善中焦運化功能,斷痰飲生成之源。
- 全方升降並施,燥潤相濟,既攻邪又護正,契合痰飲病「本虛標實」之特點。
總結
旋覆半夏湯透過化痰降逆、理氣活血、健脾滲濕的組合,解除胸膈痰飲壅滯,恢復胃氣和降,從而平息嘔吐、消除痞硬,體現「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的傳統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旋覆花(去枝萼)半兩,芎藭半兩,細辛(洗去土)半兩,人參半兩,甘草(炙)半兩,半夏(湯泡7次)1兩,赤茯苓(去皮)1兩,乾生薑1兩,陳皮(去白)1兩,當歸(去蘆,酒浸)1兩。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旋覆半夏湯, 出處:《産科發蒙》卷二。 組成:旋覆花、半夏、茯苓、青皮。 主治:痰飲在胸膈嘔不止,心下痞硬者。
旋覆半夏湯, 出處:《濟生》卷七。 組成:旋覆花(去枝萼)半兩,芎藭半兩,細辛(洗去土)半兩,人參半兩,甘草(炙)半兩,半夏(湯泡7次)1兩,赤茯苓(去皮)1兩,乾生薑1兩,陳皮(去白)1兩,當歸(去蘆,酒浸)1兩。 主治:妊娠惡阻,心下憤悶,吐逆不食,惡聞食氣,頭暈,四肢骨節煩痛,多卧少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