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丸

QIAN JI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五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7.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腎經 18%
肺經 15%
胃經 15%
心經 9%
肝經 8%
膽經 5%
大腸經 3%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千金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其組成中包含硫磺,這是因為硫磺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獨特的藥用性質。首先,硫磺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從而提高清除體內毒素的能力。其次,硫磺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因風濕、寒邪引起的關節疼痛、氣滯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此外,硫磺還具有抗菌和抗炎的效果,能夠減少體內感染的機會。最後,硫磺是提升藥效的重要輔助成分,有助於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綜合來看,硫磺在千金丸中的運用,爲其提供了多方面的健康益處,強化了整體治療效果。

千金丸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千金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心悸失眠等症狀,茯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有助於改善濕氣困阻所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狀。
  2. 利水滲濕: 茯苓還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能幫助體內水液的代謝,排出過多的水分,有助於改善濕盛所致的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

千金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山藥。山藥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滋補藥材,具有健脾補肺、益氣養陰的功效。首先,山藥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對於虛弱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調理效果。其次,山藥能夠促進消化,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對於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患者尤為適用。再者,山藥特有的潤肺功效,能夠改善肺部健康,對於咳嗽及呼吸系統問題有一定的幫助。因此,在千金丸的組成中加入山藥,可以有效增強其整體的療效,使方劑在滋補、調理及改善身體虛弱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符合中醫辯證施治的原則。

千金丸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的溫陽散寒功效,能有效治療寒邪內侵所致的脾腎陽虛、陽氣不足等症。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腎陽虛、陽氣不足引起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腹痛泄瀉、腰膝酸軟等症狀,附子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起到溫陽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千金丸中加入附子,正是利用其溫陽散寒、扶正祛邪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寒邪內侵、陽氣不足的病症的目的。

千金丸方中使用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千金丸旨在治療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等症狀,而半夏可有效祛除痰濕,暢通氣道,緩解咳嗽。
  2. 和胃降逆: 半夏能降逆止嘔,對於痰濕上逆、嘔吐不止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千金丸方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如陳皮、茯苓等,共同作用,達到和胃降逆、止嘔的效果。

因此,半夏在千金丸方中起著重要作用,其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等症狀。

千金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疏肝理氣: 青皮味辛,性微溫,入肝經,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此方中常與枳殼、厚朴等配伍,共同達到疏肝理氣,消食導滯之效。
  2. 降逆止嘔: 青皮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

總之,青皮在千金丸中,發揮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奏療效。

主治功效


千金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千金丸的主治功效可以歸納如下:

  • 溫中散寒,消痰化飲: 用於治療中寒停飲,痰實不化,食慾不振等症狀。如《是齋百一選方》中記載:「治中寒,停飲不散,痰實,不入食。」其治療原理在於方中硫磺溫經散寒,附子溫陽救逆,半夏燥濕化痰,三藥合用,可溫散寒邪,化除痰飲。
  • 行氣消積,導滯通便: 用於治療食積、氣滯、便秘等症狀。如《聖濟總錄》中記載:「治寒癖宿滯,食飲不消」、「治氣注羸瘦,歷年停滯,胸滿結痞,飲食或吐,宿食不下」。其治療原理在於方中青皮行氣解鬱,疏肝理氣,可疏通氣機,消散積滯。而某些方劑中加入大黃、巴豆等藥,則有攻下通便之效,可導除積滯。
  • 攻逐邪毒,安神定志: 用於治療陽毒發狂、癲邪狂走、鬼疰等症狀。如《聖濟總錄》中記載:「治陽毒發狂,及癲邪狂走。千金丸方」、「治鬼注入腹,面目青黑不知人,及心腹堅積結聚,胸脅逆滿嘔吐,宿食不消,千金丸方」。此類功效主要基於方中加入的具有祛邪解毒、安神定志作用的藥物,如某些方劑中加入的雄黃、硃砂、麝香等。
  • 治療小兒疳積、驚風: 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脾胃虛弱、驚風等症狀。如《幼幼新書》中記載:「《靈苑》,千金丸,治小兒一切疳,久服,令兒肥壯無疾。」、「《嬰童寶鑑》治小兒夾驚、夾風傷寒,俠食微轉。千金丸方」、「《玉訣》,千金丸,取積熱方。」。其治療原理在於某些方劑中加入川楝子、川芎等藥,可消疳殺蟲、健脾和胃;而加入硃砂、牛黃等藥,則可鎮驚安神。

總體而言,千金丸具有溫中散寒、消痰化飲、行氣消積、攻逐邪毒、安神定志等多種功效,可治療多種內、外、兒科疾病。其治療原理基於方中不同藥物的配伍,以達到溫陽、散寒、化痰、行氣、消積、通便、祛邪、安神等多重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家、不同典籍所記載的「千金丸」其組成、用量、劑型、服法均有差異,因此其具體功效亦有所不同。以上分析僅是基於所提供的古文內容所做的概括性總結,具體應用時應根據不同的方劑組成和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施治。

千金丸方劑組成分析表格

書籍方劑組成主治
《是齋百一選方》硫黃、白茯苓、乾山藥、附子、半夏、青皮中寒,停飲不散,痰實,不入食
《聖濟總錄》未列明陽毒發狂,及癲邪狂走
《聖濟總錄》未列明寒癖宿滯,食飲不消
《聖濟總錄》未列明鬼注入腹,面目青黑不知人,及心腹堅積結聚,胸脅逆滿嘔吐,宿食不消
《聖濟總錄》未列明氣注羸瘦,歷年停滯,胸滿結痞,飲食或吐,宿食不下,中風鬼注
《証治準繩‧幼科》川楝子肉,川芎小兒一切疳,久服,令兒肥壯無疾
《幼幼新書》硃砂、牛黃、麝香小兒夾驚、夾風傷寒,俠食微轉
《幼幼新書》生大黃,滑石,皂角,巴豆小兒驚風積熱
《幼幼新書》牛黃,腦子,鉛白霜,硃砂,川甜硝小兒心臟積熱
《幼幼新書》丁香,肉豆蔻,木香,巴豆,五靈脂小兒食不消
《幼幼新書》川楝子肉,川芎小兒一切疳,久令兒肥壯無疾
《幼幼新書》未列明羸瘦歷年,胸滿結疹,飲食變吐,宿食不下,中風鬼疰疾瘦
《秘傳劉伯溫家藏接骨金瘡禁方》蒲黃、五靈脂、延胡索、木香跌打損傷,血氣攻心;產後惡露不盡;月經不通;小兒枕塊,瘀血久成痞塊;小腸疝氣,赤白痢疾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未列明傷寒夾風夾驚夾食
《喉科秘訣》未列明未列明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未列明未列明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未列明妊娠臟氣皆擁,關節不利,胎臟不安,腹中微痛,心意煩悶,四體昏倦
《外臺秘要》未列明未列明
《千金翼方》硝石,大黃,巴豆百鬼病,風注,夢與鬼神交通,邪病腹脹,惡腫氣卒中忤
《千金翼方》礜石,附子,雄黃,真朱,巴豆仁,藜蘆,蜈蚣,麝香,犀角百鬼病,風注,夢與鬼神交通,邪病腹脹,惡腫氣卒中忤
《外臺秘要》葶藶,杏仁,以及其他八味未列明心腹留飲宿食
《外臺秘要》未列明萬病,邪鬼疰忤,心痛上氣,厭夢蠱毒,傷寒時疾疫癘
《外臺秘要》未列明萬病,心腹積聚堅結,胸脅逆滿咳吐,宿食不消,中風鬼疰入腹,面目青黑不知人
《外臺秘要》未列明羸瘦歷年,胸滿結疹,飲食變吐,宿食不下,中風鬼疰疾瘦

傳統服藥法


神曲(炒)1兩,麥糵(炒)1兩,烏梅肉半兩,乾薑(炮)半兩,縮砂(去皮)半兩。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三歲30丸,食前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千金丸具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胃熱嘔吐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痤瘡子宮肌瘤肺結核疥癬腳氣病霍亂癲狂狂躁腹股溝疝氣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胃潰瘍慢性肝硬化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

相同名稱方劑


千金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三引《仁存方》。 組成:南星1兩,半夏1兩,白礬1兩半(枯)。 主治:喘嗽。

千金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 組成:木香1錢,烏梅(炒)1錢,肉桂1錢,硇砂半錢,胡椒半分,巴豆30粒(取霜)。 主治:小兒食不消。

千金丸,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 組成:礜石2兩(燒),附子2兩(炮,去皮),雄黃2兩,真珠2兩,巴豆仁2兩,藜蘆2兩,蜈蚣2枚(炙),麝香半兩,犀角3分。 主治:百鬼病,風註,夢與神交通,邪病腹脹,惡腫氣,卒中忤。

千金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三。 組成:雄黃(雞冠色)1兩,明信(煅如灰)半兩,玄精(龜背樣)1兩,雌黃1兩,鵝管(如雪色)1兩,明霜(火上飛)2兩,蛤蚧2兩(巴豆去殼60枚,同炒,去巴豆)。 主治:哮(口勾),喉如拽鋸聲。

千金丸,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甘草6铢,貝母6铢,秦椒6铢,乾薑6铢,桂心6铢,黃芩6铢,石斛6铢,石膏6铢,粳米(1作糯米)6铢,大豆6铢,黃卷6铢,當歸13铢,麻子3合(1方用蒲黃1兩)。 主治:養胎。主治:産難,胞衣不下。

千金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引《博濟》。 組成: 千金丸(《普濟方》卷一○四引《博濟》。)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引《博濟》。組成:朱砂半兩(别研如粉),水磨雄黃3分(别研如粉),膩粉3分(秋、冬隻用半兩),生半夏末3分。主治:疏風下涎,消逐痰積。 。 主治:疏風下涎,消逐痰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