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養臟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氣: 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補氣、回陽救逆之功效。養臟湯以補益心脾為主,但若患者陽氣虛衰,脾胃運化乏力,則難以充分吸收藥物之效。附子溫陽補氣,可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藥效。
2. 溫煦心陽: 附子入心經,可溫煦心陽,改善心陽虛衰所致的畏寒肢冷、心悸氣短等症狀。養臟湯常用於治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等病症,附子的加入有助於溫補心陽,提高療效。
加味養臟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理氣的功效。養臟湯多用於治療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症狀,而青皮的加入可幫助行氣活血,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 健脾開胃: 青皮還具有健脾開胃的功效,能促進脾胃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這對於因脾胃虛弱而導致氣血不足的患者,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而言之,青皮的加入不僅能行氣止痛,還能健脾開胃,與養臟湯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加味養臟湯中加入烏藥,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烏藥味辛、溫,入脾、胃、腎經,具有理氣止痛、溫腎散寒之功效。此方以養心安神為主,但同時也需兼顧脾胃氣虛、腎陽不足等問題,烏藥可以溫補腎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為養心安神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二、此方可能因病症出現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烏藥的理氣止痛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使心氣更易於平復安寧,達到更好的療效。
加味養臟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其利水滲濕作用能幫助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脾虛、心悸等症狀。另一方面,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從而改善心脾兩虛、失眠多夢等症狀。此外,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因此,加味養臟湯中加入茯苓,能有效改善心脾兩虛、水濕停滯等症狀,達到養心安神、健脾利水的目的。
主治功效
加味養臟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休息痢
症狀: 因傷酒肉炙煿,發為痢疾,休作無時。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加味養臟湯」主治「休息痢」,其成因乃「傷酒肉炙煿」。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其治療原理:
病因病機: 「傷酒肉炙煿」提示病因是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這些食物容易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生。濕熱蘊結腸道,則發為痢疾。「休作無時」說明痢疾反覆發作,纏綿難癒,提示脾胃虛弱,正氣不足。
方劑組成及功效:
- 附子: 溫陽散寒,補腎助火。在此方中,附子溫補脾腎之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祛除體內寒濕。
- 青皮: 行氣消食,化痰止咳。青皮可以疏理肝氣,行氣導滯,幫助消化因酒肉炙煿所致的食積。同時,對於濕熱蘊結可能引發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 烏藥: 調理脾胃,舒緩情緒。烏藥能夠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脾胃虛寒、氣機不暢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治療作用。同時,其舒緩情緒的功效可能有助於緩解因長期痢疾導致的情緒低落。
- 茯苓: 利水消脹,健脾和胃。茯苓利水滲濕,可以排出體內多餘的水濕,減輕濕熱的症狀。同時,茯苓健脾和胃,可以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
綜合分析: 「加味養臟湯」以附子溫陽散寒為君藥,針對脾腎陽虛之本;以青皮、烏藥行氣導滯,調理脾胃氣機為臣藥,針對食積、氣滯之標;以茯苓健脾利濕為佐使藥,協助君臣藥祛除濕熱,恢復脾胃功能。諸藥合用,溫陽散寒,行氣導滯,健脾利濕,共奏扶正祛邪之功,從而治療因傷酒肉炙煿所致的休息痢。
總結:
「加味養臟湯」針對休息痢的病因病機,採用溫陽散寒、行氣導滯、健脾利濕的治療原則,通過溫補脾腎、調理氣機、祛除濕熱,達到止痢的目的。該方劑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標本兼顧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養臟湯加炮附子5錢,青皮5錢,烏藥5錢,茯苓5錢。
加生薑3片,紅棗2枚,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養臟湯,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養臟湯加炮附子5錢,青皮5錢,烏藥5錢,茯苓5錢。 主治:休息痢。因傷酒肉炙煿,發爲痢疾,休作無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