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正氣丹

半夏正氣丹

BAN XIA ZHENG Q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四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4.8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腎經 17%
肺經 14%
胃經 14%
肝經 11%
心經 10%
大腸經 7%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半夏正氣丹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脾胃、化痰止咳。該方中包含了硫磺這一成分,其目的在於利用硫磺的特殊藥性來增強療效。根據中醫理論,硫磺味酸、苦、辛,性熱,能入腎與大腸經,具有溫腎壯陽、殺蟲解毒的功效。在半夏正氣丹中加入硫磺,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的溫化作用,對寒濕困脾的情況特別有效。此外,硫磺還可以幫助改善由寒邪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腹瀉、腰膝冷痛等。值得注意的是,硫磺因其藥性較烈,使用時必須謹慎,應遵醫囑,以免造成身體不適或副作用。總體而言,硫磺在半夏正氣丹中的應用,是基於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旨在通過其獨特的藥效特性,輔助整個方劑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半夏正氣丹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對於濕痰、寒痰、痰飲等引起的咳嗽、胸悶、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同時,半夏亦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寒、痰濁阻滯導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因此,半夏正氣丹中加入半夏,可有效地化解痰濕,降逆止嘔,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止咳化痰、扶正祛邪功效。

半夏正氣丹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芳香化濕,解表散寒: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表散寒的功效。其揮發油可抑制腸道內細菌生長,並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驅除濕邪,解除暑濕引起的惡心嘔吐、腹痛泄瀉等症狀。
  2. 和胃止嘔,理氣寬中: 藿香具有理氣和胃、止嘔的功效。其芳香之氣可醒脾開胃,並能調節胃腸功能,緩解氣滯引起的腹脹、噯氣、嘔吐等症狀,與半夏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止嘔效果。

因此,半夏正氣丹中加入藿香,可以更有效地化解暑濕,和胃止嘔,達到治療濕邪困脾、脾胃不和等病症的效果。

半夏正氣丹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 半夏正氣丹主治寒濕內阻、脾胃不和之證,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寒濕內阻之症狀。
  2. 扶正祛邪: 附子入心、腎經,可補益心腎陽氣,提升正氣,增強抵抗力。寒濕之邪易傷陽氣,附子可溫補陽氣,使正氣充足,更有利於抵抗寒邪,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附子溫熱之力,與半夏、生薑等藥物相配合,可有效地驅散寒溼,溫補脾胃,達到治療寒溼內阻之目的。

半夏正氣丹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根據古籍記載,確實有使用到水銀。這種成分在現代看來頗具爭議性,因為水銀具有劇毒性,長期或大量接觸對人體有害,可能導致神經系統損害等嚴重後果。然而,在古代,由於科學技術和醫學知識的限制,人們對於某些物質的認識並不像今日這樣全面。在當時,水銀被認為是一種具有特殊療效的藥材,用於治療多種疾病。

在半夏正氣丹中加入水銀,主要是基於古人對於其驅邪、安神等功效的理解。該方劑旨在調理人體氣機,改善由外感風寒或濕邪引起的症狀。但需強調的是,現代醫學不建議使用含水銀的藥物,以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對於此類古方,應採取謹慎態度,並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成果進行適當調整,確保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半夏正氣丹》主治「下虛,陰陽錯逆,霍亂吐逆,粥食不下」,其核心病機為下焦虛寒、陰陽之氣逆亂,導致中焦脾胃升降失常。症狀表現為:

  1. 霍亂吐逆: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氣機逆亂,胃氣上逆而嘔吐。
  2. 粥食不下:脾胃虛寒,運化無力,拒納水穀。
  3. 下虛:腎陽不足(「大附子」佐證)、火不暖土,致中焦虛冷。

此方通過溫補下元、降逆止嘔、調和陰陽,恢復脾胃升降功能。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功效解析

  1. 硫黃(君藥)

    • 性味:大熱,有毒,歸腎、大腸經。
    • 作用:補命門真火,助陽驅寒。《本草綱目》云其「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絕」。用於下元虛冷,陽氣衰微之證。
  2. 半夏(臣藥)

    • 性味:辛溫,歸脾、胃、肺經。
    • 作用:降逆止嘔,燥濕化痰。《傷寒論》中半夏配伍薑、附,治寒飲嘔逆。此處助硫黃降胃氣,止吐逆。
  3. 藿香葉(佐藥)

    • 性味:辛微溫,歸脾、胃、肺經。
    • 作用:芳香化濕,醒脾和胃。《本草正義》指其「專治濕滯脾胃,嘔逆腹痛」。輔助半夏調和中焦,化解濕濁。
  4. 大附子(臣藥)

    • 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
    • 作用:溫腎助陽,回陽救逆。《本草備要》稱其「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與硫黃協同補下焦虛寒,散陰寒之氣。
  5. 水銀砂子(使藥)

    • 製法:硫黃與水銀製成(推測為傳統「硫汞製劑」)。
    • 作用:傳統丹藥學中,水銀能「鎮墜痰逆」,與硫黃化合後毒性降低,可能加強鎮降浮陽、止嘔之效。
  6. 朱砂為衣

    • 性味:甘微寒,歸心經。
    • 作用:鎮心安神,略製諸藥溫燥之性,防陽氣躁動。

(二)組方邏輯

  1. 溫補下元為本:硫黃、附子大補腎陽,針對「下虛」根本,使火能生土。
  2. 降逆止嘔為標:半夏、藿香葉降胃氣、化濕濁,直接緩解吐逆不食。
  3. 調和陰陽:水銀砂子(硫汞化合)可能取「水火既濟」之意,調和陰陽之逆亂。
  4. 丸劑緩圖:酒煮麵糊為丸,取其溫通之性,助藥力直達下焦;朱砂衣兼顧護心。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溫陽為主,降逆為輔,針對「陰陽錯逆」之病機:

  • 陽虛陰盛時,陰寒上逆,格拒胃氣(真寒假熱),故用硫黃、附子破陰回陽。
  • 脾胃虛寒濕阻,則用半夏、藿香葉開結降濁。
  • 水銀砂子可能借其沉重之性,引虛陽下歸腎中(類似「黑錫丹」思路)。

整體而言,峻補下焦、降逆和中,使陰陽復位,嘔吐自止。

傳統服藥法


硫黃1兩, 半夏1兩, 藿香葉1兩, 大附子半兩, 水銀砂子1分(水銀砂子即取方內硫黃少許垍碗內盛,慢火上結砂子用)。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以朱砂為衣。
每服20-30丸,煎正氣活命散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半夏正氣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霍亂神經性厭食症細菌性食物中毒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半夏正氣丹,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硫黃1兩,半夏1兩,藿香葉1兩,大附子半兩,水銀砂子1分(水銀砂子即取方內硫黃少許垍碗內盛,慢火上結砂子用)。 主治:下虛,陰陽錯逆,霍亂吐逆,粥食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