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雞舌香丸中添加丁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效。雞舌香丸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之脘腹冷痛、嘔吐等症,丁香的溫中散寒作用有助於緩解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並促進胃氣下降,止嘔止痛。
- 芳香闢穢:丁香氣味芳香,具有闢穢除臭之效。雞舌香丸中常加入香料,如丁香、肉桂等,以增強藥物香味,掩蓋藥材本身的苦味,提高患者服藥的接受度,同時也起到闢穢除臭的作用,使患者更易接受。
雞舌香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散寒止痛的功效。雞舌香丸常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胸痛、心痛、腹痛、肢冷等症,附子的溫陽散寒作用,能有效改善陽氣不足,溫暖臟腑,緩解疼痛。
- 助藥力,增強療效:雞舌香丸中其他藥物如雞舌香、川芎等,多具辛溫散寒之效,但其藥性相對較弱。附子性烈,加入其中可以助其他藥物發揮藥力,增強藥效,使整體方劑更具溫陽散寒的效果。
雞舌香丸中加入硫磺,主要是基於其燥濕殺蟲的功效。硫磺性溫,具有燥濕、殺蟲、止癢之效,能有效治療濕疹、癬瘡等皮膚病。
雞舌香丸常用於治療溼熱蘊結、皮膚瘙癢等症,而硫磺的燥濕殺蟲作用可以幫助清除濕熱,緩解瘙癢,並起到抗菌消炎的效果,有助於促進皮膚病的康復。
雞舌香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疾病。在其組成中包含水銀,這是一種重金屬,雖然在現代醫學中對其使用持有高度的警惕和禁忌,但在古代中醫理論中,水銀被認為具有特殊的療效。
水銀在中醫中被視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能,尤其在針對某些皮膚病或腫瘤方面,常常被用來增強藥效。其獨特的性質使其在某些方劑中被運用,以提升整體藥效。然而,水銀的毒性使得其使用亟需謹慎,過量或不當使用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隨著醫學的進步,現代醫療越來越重視安全性與有效性,因此在現行的醫療實踐中,推薦避免使用含水銀的中藥方劑。最終,這讓我們對傳統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了更深的認識,並促進尋求更新與替代方案的重要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雞舌香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吐」,從古籍記載推斷,其作用核心在於調和中焦、降逆止嘔。小兒脾胃嬌弱,易因寒熱錯雜或食積導致氣機上逆而嘔吐。方中以雞舌香(丁香)為君藥,取其辛溫芳香之性,能溫中降逆;搭配黃連苦寒清熱、乾薑辛溫散寒,形成「寒熱並調」之結構,針對小兒嘔吐常見的寒熱不調病機。此外,蕤仁、礬石外用有收斂固澀之效,或輔助緩解嘔吐引起的黏膜損傷(如眼眥不適),然方中註明「注眼眥」的用法,可能暗示此方亦結合古代「內病外治」思維,透過局部刺激調節全身氣機。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君藥:雞舌香(丁香)
- 辛溫,歸脾胃經,古代用於「溫中降逆」,尤其擅長止嘔。《開寶本草》載其「療嘔吐甚效」,現代研究亦證實其揮發油可促進胃排空,抑制平滑肌痙攣。
臣藥:黃連與乾薑
- 黃連(6銖):苦寒清熱,燥濕解毒。針對嘔吐伴隨的濕熱或胃熱上衝,如小兒因乳食積滯化熱所致之吐。
- 乾薑(1銖):辛熱溫中,與黃連配伍形成「辛開苦降」之法,調暢中焦氣機,化解寒熱互結之痞滿嘔逆。
佐藥:蕤仁與礬石
- 蕤仁(100枚):甘微寒,傳統用於養肝明目,但《本草經集注》提及其能「治心腹邪氣」,或取其潤燥緩急之性,佐制黃連、乾薑之燥烈。
- 礬石(煅):酸澀收斂,外用可消炎防腐。本方用其「熬」後製法,降低毒性,增強收澀止吐之效,可能透過黏膜收斂作用減少胃氣上逆。
使藥:棗膏為丸
- 大棗甘緩補中,既能調和藥性,又能護胃安中,減免苦寒辛溫藥物對小兒脾胃的刺激。
治療原理綜述
全方以「寒熱並調、辛開苦降」為主軸,兼顧「芳香化濁、收澀固逆」。雞舌香與乾薑溫散中焦寒滯,黃連清降胃熱,蕤仁緩急,礬石收澀,共同恢復脾胃升降之機。值得注意的是,方中藥量比例(如黃連用量較重)反映可能偏重於熱證嘔吐,或寒熱夾雜以熱為主者。而「注眼眥」的外用用法,或與古代「目內眥通於胃」的經絡理論相關,透過局部給藥調節胃氣,亦屬古人獨特經驗。
傳統服藥法
雞舌香2銖,黃連6銖,乾薑1銖,蕤仁100枚,礬石2銖(熬)。
上為末,以棗膏為丸,如雞距大。
以注眼眥。
忌食豬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陽。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雞舌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雞舌香2個,母丁香7個,附子(炮,去皮臍)2錢,硫黃2錢,水銀砂子2錢。 主治:小兒吐。
雞舌香丸, 出處:《外台》卷二十一引《深師方》。 組成:雞舌香2铢,黃連6铢,乾薑1铢,蕤仁100枚,礬石2铢(熬)。 主治:目風淚出。
雞舌香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雞舌香(末)1分,松脂(研)1分,胡椒(爲末)3-7粒,細辛(爲末)3分。 主治:久患口瘡,不任食物。
雞舌香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組成:雞舌香1兩,藿香半兩,零陵香1分,甘松香1分,當歸(切,焙)3分,桂(去粗皮)各3分,木香半兩,川芎3分,莎草根(去毛)1分,草豆蔻仁半兩,檳榔(銼)5枚,白芷半兩。 主治:去熱毒。主治:口臭。
雞舌香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組成:雞舌香1兩,沉香(銼)1兩,木香1兩,檳榔(銼)1兩,白朮1兩,丁香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丹砂(細研)1兩半,人參3分,當歸(切,焙)半兩,芍藥1分,枳殼(去瓤,麸炒)1分,甘草(炙)半兩。 主治:上氣心腹脹滿,嘔逆痰唾。
雞舌香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二引《養生必用》。 組成:雞舌香(用母丁香)1分半,墨(略燒)1分半,麝香1分半,牛黃(并别研)1分半,犀角(末)1分半,鐵铧粉1分半,棗5枚(燒存性),荊三棱(末)1錢,烏梅肉(焙乾)1分,巴豆(大者)15枚(去皮心膜,漿水煮30-50沸,再入麸炒,令赤色,别研)。 主治:憂恚、逆衝、痞結等氣,胸管窒塞、噎悶,臟腑積聚,欲作癥瘕;酒食毒,痰癖,嘔逆,有妨食飲。及小兒驚癇,客忤,泄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