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蓽澄茄丸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理氣止痛:沉香性辛溫,入脾、胃、腎經,具有理氣止痛、溫腎納氣之效。蓽澄茄丸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腸鳴、腹瀉等症,沉香能幫助理氣散寒,緩解腸道痙攣,起到止痛作用。
二、溫陽助運:沉香還具有溫陽助運的作用,能溫補脾腎,幫助腸胃消化吸收,對寒性腹瀉有較好的改善效果。蓽澄茄丸中加入沉香,既能緩解疼痛,又能溫陽助運,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蓽澄茄丸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蓽澄茄丸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而丁香的溫中散寒作用可有效緩解寒邪凝滯引起的疼痛,理氣止痛作用則可疏通氣機,解除腹脹。
- 協同蓽澄茄,增強藥效:蓽澄茄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丁香與蓽澄茄藥性相近,二者合用,可增強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蓽澄茄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蓽澄茄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泄瀉,而木香可溫暖脾胃,行氣止痛,配合蓽澄茄等藥材,增強止痛、消脹的效果。
- 燥濕健脾:蓽澄茄丸中含有許多溫燥的藥材,容易導致脾胃虛弱,而木香則能健脾燥濕,有助於緩解溫燥藥材對脾胃的損害,維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運作,使藥效發揮更佳。
蓽澄茄丸中加入茴香,是取其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之效。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能行氣止痛,緩解腹部冷痛、脹滿等症。
蓽澄茄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腹脹、腸鳴、大便溏薄等症。茴香與蓽澄茄、肉桂等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蓽澄茄丸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協同作用:蓽澄茄擅長理氣止痛,烏藥則以行氣止痛、溫中止痛見長。兩藥合用,可增強理氣止痛功效,更有效地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 溫陽散寒:烏藥具備溫陽散寒之效,可輔助蓽澄茄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進一步改善因寒凝氣滯所致的腸胃不適。
因此,烏藥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蓽澄茄的藥效,更能擴展其治療範圍,使其更加全面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蓽澄茄丸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風散寒、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蓽澄茄丸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白芷可協助藥物疏散風寒,改善鼻塞,使藥效更佳。
- 消腫止痛:白芷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輔助蓽澄茄丸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頭面部腫痛。
綜上所述,白芷的加入有助於提升蓽澄茄丸的療效,使其更好地發揮疏風散寒、通鼻竅、消腫止痛的作用。
蓽澄茄丸中加入胡蘆巴,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溫腎助陽、理氣止痛之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以達到治療目的。
胡蘆巴味甘,性溫,入腎、脾經,其溫腎助陽的功效能與蓽澄茄、肉桂等藥材協同作用,溫補腎陽,改善陽痿早洩等症狀。同時,胡蘆巴還有理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小腹冷痛等症狀。
因此,胡蘆巴的加入,不僅能加強方劑的溫腎助陽功效,還能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蓽澄茄丸中包含蓽澄茄,其原因主要有二:
- 蓽澄茄為君藥,功效顯著: 蓽澄茄味辛性溫,具有溫腎壯陽、理氣止痛之功效。其藥性強勁,能直達病所,故為方劑之君藥,主治腎陽虛寒所致的陽痿、早泄、腰膝酸軟、寒濕痺痛等症。
- 蓽澄茄與其他藥物配伍,相輔相成: 蓽澄茄與其他藥物如肉桂、附子等配伍,可增強溫腎壯陽、驅寒止痛之效,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最佳效果。
因此,蓽澄茄丸中包含蓽澄茄,是基於其藥效顯著以及與其他藥物配伍協調的原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蓽澄茄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元陽虛衰」所致的各種寒證表現,如:
- 陽虛寒氣上衝:陽氣不足,陰寒內盛,寒氣上逆,導致心胸滿悶不舒。
- 腸胃寒滯:寒氣凝滯於腸胃,氣機不暢,故腸脅雷鳴(腸鳴音亢進)、攻刺疼痛(冷痛如針刺)。
- 胃氣上逆:寒邪擾亂胃氣,出現嘔逆(噁心嘔吐)、膨脹(腹脹痞滿)。
整體病機為陽虛內寒,氣機逆亂,治療方向以溫陽散寒、行氣降逆為主。
二、組成及邏輯推理
1. 蓽澄茄(半兩)
- 性味歸經:辛、溫,入脾、胃、腎經。
- 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降逆止嘔。
- 作用:
- 針對「元陽虛,冷氣上衝」,以其辛溫之性溫補脾腎陽氣,散寒降逆。
- 改善「嘔逆膨脹」,透過行氣寬中,緩解胃寒氣滯。
2. 薄荷葉(三錢)
- 性味歸經:辛、涼,入肺、肝經。
-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疏肝解鬱。
- 配伍意義:
- 雖性涼,但量少(三錢),且與大量溫藥同用,可制約蓽澄茄的燥熱,避免過於溫燥傷陰。
- 其輕清上行之性,能輔助疏散胸中鬱遏之氣,緩解「心胸滿悶」。
- 薄荷的芳香開竅作用,亦有助於醒脾,改善胃氣不降。
3. 荊芥穗(一錢半)
- 性味歸經:辛、微溫,入肺、肝經。
- 功效:祛風解表,宣通氣機,輕揚升散。
- 配伍意義:
- 與薄荷協同,輕宣鬱滯,疏通氣機,助蓽澄茄散寒的同時,避免氣機壅塞。
- 其微溫之性可輔助溫散寒邪,針對「腸脅雷鳴」的風寒氣滯病機。
4. 糖霜蜜和丸
- 作用:
- 蜂蜜甘緩和中,能調和藥性,緩解蓽澄茄的辛辣刺激。
- 與糖霜合用,甘味入脾,助益中焦,且便於「噙化咽津」,使藥效緩緩發揮。
三、治療原理與方劑配伍特點
溫散為主,佐以輕宣:
- 以蓽澄茄為君藥,溫陽散寒;薄荷、荊芥穗為佐使,輕宣氣機,防止溫燥太過。
- 寒邪鬱滯時,單用溫藥易致氣機壅塞,故配伍少量宣散藥,使寒散而氣行。
標本兼顧:
- 治本:蓽澄茄溫補脾腎陽氣,從根本改善「元陽虛」。
- 治標:薄荷、荊芥穗調暢氣機,緩解滿悶、嘔逆等症狀。
劑型設計:
- 「噙化咽津」的服法,使藥物持續作用於上中二焦(胸膈、脾胃),適合寒氣上衝的病位。
總結:此方針對陽虛寒凝、氣滯上逆之證,通過溫陽散寒與輕宣氣機的配伍,達到行氣降逆、緩解痞滿嘔逆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蓽澄茄半兩, 薄荷葉3錢, 荊芥穗1錢半。上為細末,糖霜蜜和丸,如櫻桃大。
每服1丸,時時噙化咽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溫,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沉香、丁香、木香等辛溫香燥之品,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蓽澄茄,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蓽澄茄丸, 出處:《濟生》卷一。 組成:蓽澄茄不拘多少。 主治:脾胃虛弱,胸膈不快,不進飲食,翻胃吐黑汁。
蓽澄茄丸,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六引《禦藥院方》。 組成:蓽澄茄半兩,薄荷葉3錢,荊芥穗1錢半。 主治:鼻塞不通。
蓽澄茄丸,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沉香半兩,丁香半兩,木香半兩,舶上茴香半兩,烏藥1兩,白芷1兩1分,胡蘆巴3分,蓽澄茄1分。 主治:丈夫元陽虛,冷氣上衝,心胸滿悶,腸脅雷鳴,或多攻刺,嘔逆膨脹。
蓽澄茄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蓽澄茄半兩,木香半兩,桂心1兩,茴香子3分,訶黎勒1兩(煨,用皮),沉香半兩,乾蠍半兩(微炒),檳榔1兩,蓬莪荗3分,白朮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當歸半兩(銼,微妙),高良薑3分(銼)。 主治:腎臟虛冷,氣攻心腹疼痛,脅肋脹滿。
蓽澄茄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蓽澄茄1兩,安息香1兩,木香1兩,肉桂1兩半(去皴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當歸半兩(銼,微炒),補骨脂1兩,茴香子1兩,沉香半兩,檳榔半兩,肉豆蔻半兩(去殼),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微炒),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膀胱虛冷氣攻腹脅脹滿,腰腳冷疼,面色多黑,體重無力。
蓽澄茄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蓽澄茄1兩,白豆蔻(去殼)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沉香1兩,縮砂(去殼)1兩,當歸(銼,微炒)1兩,訶黎勒皮1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乾微妙)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白朮1兩,木香1兩,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1兩,桂心1兩,檳榔1兩,芎藭1兩,人參(去蘆頭)1兩,枳實(麸炒微黃)1兩。 主治:脾腎臟久積虛冷氣攻心腹,宿食不消,四肢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