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枇杷葉散以枇杷葉為主要組成藥物,原因如下:
- 清肺止咳:枇杷葉性涼味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宣肺降氣:枇杷葉能宣通肺氣,降逆止嘔,對於肺氣不宣、咳嗽氣喘、痰多氣逆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小枇杷葉散中枇杷葉的加入,正是利用其清肺止咳、宣肺降氣的特性,以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逆等症狀的目的。
小枇杷葉散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止嘔: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枇杷葉善於清肺止咳,但其性偏涼,容易引起脾胃虛寒,導致嘔吐。丁香的加入可以溫中散寒,配合枇杷葉清肺止咳,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增強療效:丁香還具有一定的抑菌消炎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細菌感染,進一步促進肺部炎症的消退,加強小枇杷葉散的整體療效。
小枇杷葉散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理氣消滯:橘皮性味辛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消滯、化痰止咳之效。枇杷葉善於清肺止咳,與橘皮合用,能增強其理氣化痰、止咳平喘之功,使藥效更顯著。
二、 調和藥性:枇杷葉性微寒,而橘皮性溫,二者配伍,可起到溫和脾胃、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單用枇杷葉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小枇杷葉散中加入香薷,主要考量其辛溫解表、化濕止嘔的功效,用以增強方劑的治療效果。
香薷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表散寒、化濕止嘔的作用。其辛溫之性可助枇杷葉宣肺止咳,化濕之性可助小青龍湯化痰止咳,共同發揮止咳化痰、宣肺利氣的功效。同時,香薷的止嘔作用,能減輕感冒引起的噁心嘔吐,提高藥效。因此,加入香薷,能使小枇杷葉散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病症。
小枇杷葉散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潤肺: 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潤肺、養陰生津之效。枇杷葉性涼,善於清肺熱,與麥門冬相配合,可增強清熱潤肺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燥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 養陰生津: 麥門冬能滋養肺陰,生津止渴,配合枇杷葉清肺熱,可緩解肺陰不足、津液虧損所致的口渴、乾咳、痰少等症狀。
綜上,麥門冬在小枇杷葉散中可發揮清熱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增效,更有效地治療燥熱咳嗽、咽喉腫痛、口渴、乾咳等肺熱傷陰的症狀。
小枇杷葉散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化積: 木瓜性平味甘,具有消食積、健脾胃的功效。枇杷葉擅長止咳化痰,但對於食積引起的咳嗽,單獨使用枇杷葉效果有限。加入木瓜,可以有效促進消化,化解積滯,從而緩解咳嗽症狀。
- 潤肺止咳: 木瓜除了消食化積,還有潤肺止咳的功效。現代研究發現,木瓜中含有豐富的蛋白酶,可以分解痰液,促進排痰,並能緩解咽喉乾燥、咳嗽等症狀。與枇杷葉共同作用,可以加強止咳化痰的效果。
小枇杷葉散中加入白茅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尿: 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之功效。枇杷葉性涼,味苦,入肺、胃經,善治肺熱咳嗽,兩者搭配,可協同清熱利尿,緩解因熱毒壅肺、津液不足導致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 止血生津: 白茅根還有止血生津的作用,可輔助枇杷葉止咳化痰,滋潤肺燥,緩解因肺熱損傷所致的乾咳、口乾舌燥等症狀。
總體而言,白茅根在小枇杷葉散中起到清熱利尿、止血生津的作用,與枇杷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肺熱咳嗽的功效。
小枇杷葉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枇杷葉性微寒,甘草性甘平,二者搭配可調和藥性,避免過寒傷胃。甘草的甘味亦可緩解枇杷葉的苦味,使藥物更易服用。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解咳嗽、止痛等功效,與枇杷葉共同作用,可加強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增強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的療效。
主治功效
小枇杷葉散
中藥方劑「小枇杷葉散」的主要成分有:枇杷葉、丁香、橘皮、香薷、麥門冬、木瓜、白茅根、甘草。
枇杷葉:清肺熱、化痰平喘、止咳止嘔、降氣喘、止血、補血養肝、疏肝解鬱。 丁香: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香薷:散風寒、發汗解表、清熱利尿、降氣以及健脾胃。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木瓜:祛風除濕、平肝息風、強筋骨、通經絡。 白茅根:清熱瀉火、清胃熱、涼血止血、清熱利尿、養陰生津、生津止渴、解酒毒、利水消腫。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主治功效:
「小枇杷葉散」主治冒著暑熱的天氣,飲用過多的水,會導致脾胃受寒,飲食無法消化,胸膈痞悶,嘔吐噁心,頭暈目眩,口乾煩渴,四肢無力,完全沒有食慾;或者陰陽不和,導致霍亂,嘔吐腹瀉,手腳抽筋,煩躁口渴。
總結:
「小枇杷葉散」是一種中藥方劑,由枇杷葉、丁香、橘皮、香薷、麥門冬、木瓜、白茅根、甘草組成。它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它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半兩,丁香半兩,陳橘皮半兩,香薷3分,麥門冬1兩,乾木瓜1兩,白茅根1兩,甘草1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2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如煩躁,新汲水調服,不拘時候。小兒三歲以上,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枇杷葉散有清熱化痰、和胃止嘔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枇杷葉散,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枇杷葉半兩,丁香半兩,陳橘皮半兩,香薷3分,麥門冬1兩,乾木瓜1兩,白茅根1兩,甘草1兩。 主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乾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痢轉筋,煩躁引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