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土燥濕湯

BU TU ZAO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十一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19%
胃經 16%
腎經 13%
肝經 11%
膀胱經 8%
心經 6%
膽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土燥濕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補氣、滋陰潤燥之效。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濕氣過盛則脾胃運化功能受損。山藥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濕邪困脾之症。
  2. 固腎止瀉: 山藥同時入腎經,具有固腎止瀉的功效。濕邪下注,易傷腎氣,導致腎虛不固而出現腹瀉。山藥能補腎氣,固腎止瀉,從根本上改善濕邪下注的症狀。

補土燥濕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止瀉止汗的功效。補土燥濕湯主要針對脾虛濕困所致的諸症,白朮能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有助於脾胃運化功能的恢復,進而消除濕邪,改善脾虛症狀。

二、益氣固表:白朮還具有一定的益氣固表作用,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對於脾虛導致的氣虛乏力、容易感冒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補土燥濕湯中加入白朮,不僅能燥濕健脾,還能提升機體免疫力,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補土燥濕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寧心安神之功效。方劑中加入茯苓,可健脾胃之氣,利水滲濕,去除濕邪,達到補土燥濕的目的。
  2. 燥濕而不傷津: 茯苓利濕而不傷津,能有效去除體內濕邪,而不傷及人體津液,與方劑補土燥濕之目的相一致。同時,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緩解濕邪影響導致的脾胃不適、心神不安等症狀。

補土燥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補土燥濕湯多用燥濕之品,容易燥烈傷陰,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燥烈之性,避免傷陰。

二、補脾益氣: 甘草性甘,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利於脾土健運,進而更好地達到燥濕的效果。

總而言之,甘草在補土燥濕湯中起到調和藥性、補脾益氣的作用,使其既能有效燥濕,又能避免傷陰,更能提升療效。

補土燥濕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兼能燥濕: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祛風濕、解表止痛之效。方中加入羌活,可散發外邪,並能燥濕化痰,有助於治療脾虛濕困、外感風寒的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羌活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蒼朮、白朮、茯苓等,共同作用,達到健脾燥濕、祛風散寒的功效。羌活的辛溫之性,可促進其他藥物的藥力發揮,使藥效更為顯著。

補土燥濕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 防風性溫,能散風寒,且能止痛。此湯方中,補土燥濕,同時也需要兼顧疏散外邪。防風的加入,可以幫助祛除體內寒濕之邪,使補土燥濕的效果更顯著。
  2. 調和藥性: 防風性偏溫,能調和補土燥濕湯中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導致脾胃虛寒,反而不利於補土燥濕。

補土燥濕湯中加入秦艽,主要是為了疏散風邪,兼顧利濕止痛

秦艽味苦性寒,具有祛風濕、止痺痛、清熱燥濕的功效。方中以茯苓、白朮等健脾燥濕,但脾虛濕盛,往往伴隨風邪困阻,影響脾胃運化,導致濕邪更甚。秦艽入肝經,能疏散風邪,並能透過通絡止痛,緩解濕邪引起的疼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補土燥濕、祛風止痛的效果。

「補土燥濕湯」中加入「防己」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祛濕止痛: 防己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祛濕止痛的功效。對於濕邪阻滯,導致脾虛水腫、肢體沉重、疼痛等症狀,防己能有效去除濕邪,改善水腫,緩解疼痛。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補土燥濕湯中常含有茯苓、白朮等健脾利濕藥材,而防己能與這些藥材相輔相成,加強利水消腫、祛濕止痛的作用,提高療效。

因此,防己在補土燥濕湯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濕邪所致的症狀,提高藥效。

補土燥濕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性溫燥,能燥濕化痰,健脾胃。補土燥濕湯旨在補脾胃之氣,燥脾濕,故加入蒼朮以助其燥濕健脾之功,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2. 祛除濁濕:蒼朮能祛除體內濁濕,並能利水滲濕,使濕邪從小便排出體外。補土燥濕湯針對脾虛濕盛、脾失健運所致的症狀,蒼朮的祛濕作用可改善濕困脾胃,使補土功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補土燥濕湯

組成:

  • 山藥: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秦艽: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

  • 防己: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

主治功效:

濕氣從體外侵入,身體疼痛痠重,脈象沉細澀滯。

作用機制:

  • 山藥:補益脾腎,健脾益氣,止瀉固精。

  • 白朮:益氣健脾,利水滲濕,芳香化濕。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祛風除濕。

  • 茯苓:利水滲濕,清熱利尿,健脾安神。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秦艽: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強筋骨。

  • 防己: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

用法用量:

口服,水煎服,一次 10-15 克,一日 2-3 次。

禁忌: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 脾虛、泄瀉者慎用。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總結:

補土燥濕湯由山藥、白朮、茯苓、甘草、羌活、防風、秦艽、防己、蒼朮組成,具有補氣、利水、散風邪、祛風除濕、清熱瀉火的功效,適用於濕氣從體外侵入,身體疼痛痠重,脈象沉細澀滯的患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燥濕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中含有甘草,有緩解疼痛的作用,但不宜過量服用,以免引起水腫、高血壓等不良反應。
  • 本方中含有防風、秦艽、防己等中藥,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土燥濕湯, 出處:《會約》卷十一。 組成:山藥(炒)3錢,白朮1錢半,茯苓1錢半,甘草(炙)8分,羌活8分,防風1錢,秦艽1錢,防己1錢,蒼朮1錢。 主治:濕邪外中,身痛沉重,脈沉細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