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明目地黃丸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之功效。明目地黃丸主要針對肝腎陰虛導致的目疾,而生地黃能滋養肝腎陰液,改善眼部血液循環,緩解眼部乾燥、視力模糊等症狀。
- 清熱瀉火: 生地黃兼具清熱瀉火之效,能降肝火,改善肝經熱盛導致的目赤腫痛、視力下降等症狀。搭配其他清熱明目藥材,如菊花、枸杞等,共同發揮清熱明目的作用。
明目地黃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腎,養血益精: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滋陰補腎、養血益精的功效。目為肝之竅,肝腎同源,腎精充足,才能滋養肝血,使眼睛明亮。
- 配伍相宜,協調功效: 明目地黃丸中其他藥材如山茱萸、山藥等,均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與熟地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補腎、養血益精、明目的功效。熟地黃的加入,可增強補腎滋陰的效果,更有效地改善目赤、視物模糊等症狀。
明目地黃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通絡明目: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肝氣鬱結可導致目赤腫痛、視物模糊,枳殼能疏肝解鬱,使肝氣流通,改善視力。
- 輔助藥效,增強藥力:明目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而枳殼的疏肝理氣作用,能促進藥效的吸收和傳輸,使補腎滋陰之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更好的明目效果。
明目地黃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熱,清肝明目: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邪,散熱止痛的功效。目赤腫痛多因肝火上炎,或風熱上攻所致。防風可疏散風熱,清泄肝火,從而達到清肝明目的作用。
- 配合生地黃滋陰養血: 地黃性寒,滋陰降火,但單用恐傷陽氣。防風性溫,可助生地黃滋陰而不傷陽,並促進藥效發揮。兩者相配,既能滋陰清熱,又能疏風散熱,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明目地黃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是因為其 活血通絡,引藥下行 的功效。
川牛膝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的作用。明目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而川牛膝能引導藥力下行至肝腎,有助於藥效更好地發揮,達到滋補肝腎,明目退翳 的效果。
此外,川牛膝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眼部微循環,對於治療眼部瘀血、視力模糊 等症狀也有一定的幫助。
明目地黃丸中包含杏仁,主要原因有二:
- 潤肺止咳,宣肺通竅:杏仁味苦性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宣肺通竅之效。明目地黃丸主要針對肝腎陰虛所致的目眩、視物模糊等症,而肺氣不通亦可影響目力,杏仁宣肺通竅,有助於改善肺氣,進而促進視力恢復。
- 清熱解毒,降火明目:杏仁亦具有清熱解毒,降火明目之效。肝腎陰虛易導致肝火上炎,進而影響視力。杏仁清熱解毒,可平肝降火,有助於緩解肝火上炎,達到明目效果。
因此,明目地黃丸中加入杏仁,除了滋陰補腎外,亦能潤肺宣肺、清熱降火,達到更好的明目效果。
明目地黃丸中包含石斛,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補益肝腎,滋養明目: 石斛性味甘寒,入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清熱除煩、明目益精之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熟地黃、山茱萸等共同作用,可補益肝腎陰虛,滋養肝腎精血,從而達到明目的功效。
2. 協調藥性,相輔相成: 石斛的寒涼性質,可以緩解方中其他藥物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同時,石斛與枸杞子、菊花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眼部幹澀、疲勞等症狀。
明目地黃丸中加入黃柏,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除濕止癢。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方中肝腎陰虛,熱盛上炎,導致目赤腫痛、視物模糊,而黃柏可清泄肝腎之火,使目赤腫痛得以緩解。
此外,黃柏亦可祛除濕熱,對於因濕熱上蒸而導致的目癢、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明目地黃丸中加入知母,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瀉火,滋陰降燥: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能清熱瀉火,滋陰降燥。明目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但對於肝腎陰虛所致的目赤、視物模糊等症,常伴有內熱,知母可清泄內熱,防止滋陰補腎藥物燥熱上炎,起到輔助作用。
- 防止滋陰藥物過於滋膩: 知母能瀉火,又能利水,可防止滋陰藥物過於滋膩,導致脾胃運化不利,反而加重病情。
明目地黃丸中加入菊花,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明目: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二、 疏散風熱:菊花可疏散風熱,對於因風熱上攻導致的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明目地黃丸中加入菊花,可以有效發揮其清熱明目、疏散風熱的功效,更好地達到滋陰補腎、清熱明目的治療目的。
明目地黃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為了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可清熱涼血,化瘀止痛。方中因肝腎陰虛,虛火上炎,可致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牡丹皮可清肝火,涼血止痛,改善目赤腫痛等症狀,同時也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眼部供血不足,輔助明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明目地黃丸主治「陰虛肝熱,風火上攻」所致的目疾,具體表現為:
- 目澀多淚:陰虛津虧,肝熱灼液,目失濡潤則乾澀;風火熏灼,逼迫津液外溢則多淚。
- 雲翳遮睛:肝熱化風,風火上炎,灼傷角膜,久而形成翳障。
- 昏花不明:肝血腎陰不足,目竅失養,兼風火擾動,視物模糊。
此方針對「本虛標實」之證,病機核心在於 肝腎陰虛為本,風火上攻為標,治療需滋陰填精以固本,清熱平肝以治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滋補肝腎以固本
- 生地、熟地(共576兩):重用二地,滋腎填精、養陰生津。生地清熱涼血,熟地補血益精,陰血充足則肝風得潛、目竅得養。
- 石斛(24兩):養胃陰、滋腎水,助二地潤目竅。
- 牛膝(54兩):引血下行,導虛火歸元,兼補肝腎。
2. 清肝瀉火以治標
- 黃柏、知母(各48兩):清降相火、瀉肝腎伏熱,防陰虛之火上炎。
- 丹皮(36兩):涼血散瘀,清肝經血分之熱,兼防翳障瘀滯。
3. 疏風明目兼調氣
- 菊花(72兩):清肝明目,疏散風熱,專治目赤昏花。
- 防風(72兩):祛風止淚,散外襲風邪,防風火上攻。
- 枳殼(炒,72兩):理氣寬中,使補而不滯,氣順則火降。
4. 潤燥通絡佐使之用
- 杏仁(炒,36兩):潤肺通絡,肺氣宣降有助津液上承潤目,兼防燥熱傷陰。
◆ 全方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以二地、石斛、牛膝補肝腎之陰治本,黃柏、知母、丹皮清熱瀉火治標。
- 動靜結合:防風、菊花疏散風熱(動),二地、石斛滋陰固守(靜)。
- 氣血同調:丹皮涼血散瘀,枳殼調氣機,杏仁潤燥通絡。
◆ 治療原理
陰虛則肝陽偏亢,風火循經上攻目竅,方中滋陰藥填補肝腎精血,使虛火得潛;清熱藥直折火勢,疏散藥引邪外出。風火平息、陰液充足,則目澀淚止、翳障得退、視力漸復。此方體現中醫「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與「木鬱達之」的治則結合。
傳統服藥法
生地288兩,熟地288兩,枳殼(炒)72兩,防風72兩,牛膝54兩,杏仁(去皮,炒)36兩,石斛24兩,黃柏48兩,知母48兩,菊花72兩,丹皮36兩。
滋陰清熱,平肝明目。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重3錢。
每服1丸,1日2次,溫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明目地黃丸性味甘平,有滋陰清熱、明目退翳的功效,適合陰虛肝熱、風火上攻所致的目澀多淚、雲翳遮睛、昏花不明等症狀。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對本方中任何成份過敏者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 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明目地黃丸,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一。 組成:熟地5兩,萸肉2兩,澤瀉1兩,丹皮1兩半,茯神2兩(去木),山藥3兩(炒),當歸、川芎1兩,麥冬3兩(去心),石斛3兩。 主治:肝腎不足,兩目昏暗,脈虛者。
明目地黃丸,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六味丸1料,甘菊3兩,杞子2兩,石決明、白蒺藜。 主治:男女肝腎兩虧,風邪外乘,熱氣上攻,畏日羞明,瞳神散大,視物不清,迎風流淚,內生翳障,及時眼之後,久不還元,一切目疾。
明目地黃丸,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懷生地(酒洗)4兩,熟地4兩,知母(鹽水炒)2兩,黃柏(酒炒)2兩,菟絲子(酒制),獨活1兩,甘枸杞2兩,川牛膝(酒洗)3兩,沙苑蒺藜3兩(炒)。 主治:生精養血,補腎益肝,祛風明目。主治:翳膜遮睛,羞澀多淚,並治暴赤熱眼。
明目地黃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生地288兩,熟地288兩,枳殼(炒)72兩,防風72兩,牛膝54兩,杏仁(去皮,炒)36兩,石斛24兩,黃柏48兩,知母48兩,菊花72兩,丹皮36兩。 主治:滋陰清熱,平肝明目。主治:陰虛肝熱,風火上攻,目澀多淚,雲翳遮睛,昏花不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