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知母湯

XI JIAO ZHI M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心經 17%
胃經 15%
脾經 10%
肝經 8%
大腸經 8%
腎經 6%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膽經 2%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知母湯的組成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有二:

1. 寒熱並解:犀角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知母性寒,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兩藥相合,可達到寒熱並解之功效,適用於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口渴煩躁、出血等症。

2. 藥物稀缺:犀角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珍貴藥材,但因其稀缺性及動物保護觀念興起,現已禁止使用。在古方中,犀角的功效可由其他寒涼藥材替代,例如羚羊角、水牛角等,達到類似的療效。

犀角知母湯中包含知母,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藥性。

  1.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入肺、胃經,善於清熱瀉火,可針對因熱毒內盛導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而犀角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兩者相輔相成,加強清熱瀉火之功。
  2. 滋陰降燥: 知母又能滋陰降燥,對於熱病耗傷陰液所致的津液不足、口乾舌燥等症狀有良好效果,與犀角的涼血止血功效相呼應,共同滋陰降燥,緩解熱病的陰虛症狀。

犀角知母湯為清熱解毒之名方,其中黃耆的加入,實則別具深意。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乃補氣聖品,具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之功。在犀角知母湯中,犀角與知母主攻熱毒,黃耆則能補中益氣,調節免疫,防止邪氣內侵,使清熱解毒之效更加持久而無後顧之憂。此外,黃耆還能增強體質,促進病後康復,避免因大病之後氣虛導致的各種併發症。總而言之,黃耆在犀角知母湯中的運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使得此方既可急攻熱毒,又能固本培元,彰顯出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

犀角知母湯方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與犀角、知母等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症狀。
  2. 抗菌消炎,止血生肌: 黃芩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並促進創傷癒合,與犀角、知母等藥物配合,可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犀角知母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中犀角(現多以水牛角代替)為君藥,善於清熱涼血;知母則輔佐犀角,加強清熱之功,並能滋陰降火。在該方中加入人參,看似與清熱涼血之效相悖,實則別具深意。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乃補氣養陰之上品,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在犀角知母湯中,人參的加入旨在調和寒涼藥物可能對脾胃造成的傷害,保護正氣不致因清熱而虛弱。同時,人參亦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使患者在清熱解毒的同時,體力得以恢復,避免因治療過程中的損耗而產生其他併發症。此種配伍,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攻補兼施的智慧,使犀角知母湯不僅能應對急重症,還可兼顧患者整體健康狀況,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犀角知母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用於清熱涼血、解毒療癰。其中,丹參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性微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煩之效。在犀角知母湯中加入丹參,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的能力,以幫助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的吸收與散佈,從而減輕由熱毒導致的瘀滯不暢。此外,丹參還能輔助犀角、知母等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增強整體方劑的治療效果,特別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高熱、斑疹、吐衄等症狀。總體而言,丹參在犀角知母湯中的應用,是基於其獨特的藥性和方劑配伍原則,以達到更佳的臨床療效。

犀角知母湯為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經典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所致之高熱、斑疹、吐衄等症。方中犀角(现已多用水牛角代之)直入心肝,清熱涼血;知母清肺胃之熱,養陰生津。而葛根作為方中一員,其性甘辛涼,歸脾胃經,擅長解肌退熱,升發脾胃清陽,既能解表散邪,又可升津止渴。在犀角知母湯中,葛根能輔助犀角、知母清解內熱,並對因熱毒耗傷津液所致之口渴、肢倦有良好效果。此外,葛根還能升提脾胃清氣,防止大寒之品過度損傷中焦,使全方清熱而不涼遏,解毒而不傷正,確保了療效的全面與平衡。故犀角知母湯中加入葛根,實為增強方藥清熱解毒之力,兼顧固護中焦,使療效更臻完善。

犀角知母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解毒: 犀角知母湯主治熱病神昏,高熱不退,煩躁不安。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瀉下的功效,可與犀角、知母相輔相成,共同清熱解毒,並促進毒素排出。
  2. 瀉火通便: 熱病時,患者常伴有便祕,導致毒素積聚,加重病情。大黃具有通便作用,可改善腸道功能,利於毒素排出,進一步降低體溫,緩解病情。

犀角知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知母性寒,犀角亦性寒,寒涼之性過於強烈,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藥性,緩解知母、犀角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
  2.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益氣健脾、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的功效,能增強知母、犀角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甘草還能緩解犀角、知母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口苦、舌苔白等。

犀角知母湯中加入玄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滋陰降火: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功效。犀角知母湯以犀角、知母為主,清熱瀉火,而玄參的加入,更能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兼具滋陰之功,防止燥熱傷陰。
  2. 緩解熱毒傷津: 犀角知母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津液虧損的病症,如高熱不退、煩躁不安、口渴咽乾、舌紅少津等。玄參的滋陰潤燥之效,可以緩解熱毒傷津,促進津液生成,使清熱解毒效果更佳。

犀角知母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滋陰: 麥門冬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潤肺、養陰生津的功效。犀角知母湯主治熱病煩渴、神昏譫語、口舌乾燥、脈數等症,麥門冬可配合知母、犀角等藥物,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緩解燥熱症狀。
  2. 潤肺止咳: 麥門冬還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能緩解因熱邪傷肺引起的咳嗽、痰粘等症狀。犀角知母湯中,知母、犀角等藥物清熱解毒,麥門冬則進一步滋陰潤肺,使治療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犀角知母湯」,由犀角、知母、黃耆、黃芩、人參、丹參、葛根、大黃、甘草、玄參、麥門冬等多種藥材組成,主要用於治療兒童的膿腫。

犀角: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斑疹、吐血、衄血、下血等症。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氣虛乏力、自汗、盜汗、面色蒼白、四肢浮腫等症。

黃芩:性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

人參:性甘、微溫,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安神益智、延緩衰老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疲勞乏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症。

丹參:性苦、寒,具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煩、涼血消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症。

葛根:性味甘、涼,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發熱、咳嗽、氣喘、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熱病口渴、陰虛消渴、酒醉、乙醇中毒、麻疹不透、熱瀉熱痢、脾虛泄瀉以及感冒、發熱、喉嚨痛、口腔潰瘍等熱毒性疾病。

大黃:性味苦、寒,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總之,中藥方劑「犀角知母湯」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多種功效。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兒童的膿腫,效果顯著。

傳統服藥法


犀角(鎊)1兩,知母(焙)1兩,黃耆(銼)1兩,黃芩(去黑心)1兩,人參1兩,丹參1兩,葛根(銼)1兩,大黃(銼炒)1兩,甘草(炙)1兩,玄參3分,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
上為粗末。
每服1錢匕,水半盞,入生地黃汁半合,同煎至4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知母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組成:犀角(鎊)1兩,知母(焙)1兩,黃耆(銼)1兩,黃芩(去黑心)1兩,人參1兩,丹參1兩,葛根(銼)1兩,大黃(銼炒)1兩,甘草(炙)1兩,玄參3分,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 主治:小兒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