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犀角半夏丸
XI JIAO BAN XI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8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半夏丸,顧名思義,其方劑中必然含有犀角。其原因可歸納如下:
一、藥性相合:犀角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之效。半夏性溫,味辛,善於燥濕化痰,止嘔降逆。兩者相配,寒溫並濟,可謂相得益彰。
二、臨牀應用:古人認為犀角能解熱毒,治熱病神昏譫妄,而半夏則能化痰止嘔,治痰熱內阻,兩者合用,能有效治療熱病痰熱內阻,神昏譫妄等症。
因此,犀角半夏丸的組成中含有犀角,乃基於其藥性相合,並符合古人對其臨牀應用的理解。
犀角半夏丸中加入木香,主要考量其行氣止痛和燥濕化痰的功效。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能行氣止痛,緩解半夏燥烈之性,避免其過於傷胃,同時也能燥濕化痰,幫助半夏更好地清熱化痰。此外,木香還能健脾開胃,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輔助半夏治療痰濕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病症。
整體而言,木香的加入既能緩解半夏的毒性,又能增強其療效,使犀角半夏丸的藥效更加全面。
犀角半夏丸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宣肺利咽,引藥下行:桔梗味辛甘,性平,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之效。犀角半夏丸主治風熱痰阻,咽喉腫痛,聲嘶失音等症。桔梗的加入,可以宣散肺氣,利咽化痰,引藥下行,使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
- 配合半夏,消痰止咳:半夏爲解毒化痰要藥,但性偏燥,容易傷肺。桔梗性偏涼,可以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配合半夏,既可消痰止咳,又可保護肺氣。
犀角半夏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犀角半夏丸主要針對痰飲阻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半夏可降胃氣、化痰止嘔,與犀角相輔相成,增強其止嘔效果。
- 燥濕化痰: 半夏兼具燥濕化痰之功。痰飲阻滯是嘔吐的常見原因,半夏可化解痰飲,使胃氣通暢,進一步緩解嘔吐症狀。
犀角半夏丸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犀角半夏丸主要治療痰熱矇蔽,神志不清等症狀。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補益脾胃,提升正氣,對抗痰熱邪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患者恢復健康。
- 調和藥性:犀角半夏丸中犀角性寒,半夏性微寒,兩者皆有清熱化痰之效,但容易傷及脾胃。人參性溫,可以中和犀角半夏的寒性,防止其過度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利於患者服用。
犀角半夏丸中含有硃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犀角半夏丸主治痰熱內擾,神志不安,癲癇抽搐等症狀,而硃砂可平肝熄風,鎮驚安神,配合半夏、犀角等藥物,能更有效地清熱化痰,平息肝風,達到鎮驚止癇之效。
- 制伏藥性: 犀角性寒,半夏性溫,兩藥合用,寒溫並濟,但仍有偏寒之弊。硃砂性寒,可制伏犀角、半夏之寒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寒涼過甚,損傷脾胃。
犀角半夏丸中加入檳榔,主要是為了增強其降逆止嘔的功效。
檳榔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幫助半夏、陳皮等藥物更有效地降逆止嘔,緩解因脾胃虛寒、氣機逆亂所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
此外,檳榔還可以理氣通絡,配合犀角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更好地化解毒素、緩解炎症,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犀角半夏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是因為其理氣化痰的作用。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其功效包括:
- 行氣消脹:可疏肝理氣,消除胸腹脹滿,有助於半夏止嘔的效果。
- 燥濕化痰:可化痰止咳,與半夏配合,增強其化痰止嘔的效力。
因此,加入橘皮可以增強方劑的理氣化痰作用,使止嘔效果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犀角半夏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見於宋代《聖濟總錄》,主治「風痰攻衝頭痛」。風痰為中醫病理概念,指風邪挾痰上擾清竅所致的疾病特徵。臨床表現包括頭痛昏重、眩暈嘔惡、咽喉不利、胸膈痞悶等。方名中「犀角」「半夏」二藥並舉,暗示其針對痰熱上攻、風動痰湧的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犀角(生鎊)
- 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清熱涼血、熄風定驚之效。生用尤善解風熱邪毒,針對「風痰上攻」病勢中的「風熱」成分,直折火勢以寧神醒腦。
臣藥:半夏(湯洗去滑)
- 辛溫燥濕,專化痰濁。經湯洗七次減其毒性,保留降逆止嘔、消痰散結之功。與犀角配伍,一涼一溫,共奏熄風滌痰之效,針對「痰涎壅盛」之標。
佐使藥群協調作用:
- 木香、青橘皮、檳榔:疏理三焦氣機,破滯降逆。檳榔煨製減其峻烈,青皮去白避燥,合半夏使痰隨氣降。
- 人參:益氣健脾,防化痰藥傷正,助脾胃運化以絕生痰之源。
- 桔梗:舟楫之劑,既開宣肺氣助化痰,又載藥上行至頭面。
- 丹砂:鎮心安神,佐犀角平肝熄風,兼治痰熱擾神之眩暈。
配伍特點:
- 升降相因:桔梗宣升與半夏沉降互濟,調暢氣機通路。
- 攻補兼施:人參扶正與化痰攻邪並行,標本兼顧。
- 寒熱並用:犀角之寒與半夏之溫制約,專治病性複雜之風痰。
引申功效機理: 方中生薑自然汁和丸,增強溫中止嘔、化痰散結之力;淡薑湯送服引藥入中焦,輔助和胃降逆。全方通過「清熱熄風→化痰降氣→健脾調中」三層作用,達成利咽膈、和胃進食之效,符合中醫「治風先治痰,痰去風自滅」的治療邏輯。
此方體現宋代醫家對風痰病機的深入認識,組方嚴謹,尤適於風邪引動痰濁、上犯清陽之證,現代臨床可類推應用於偏頭痛、梅尼爾氏症等屬痰熱上擾者。
傳統服藥法
犀角(生鎊)半兩,木香,桔梗(銼炒)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2兩,人參1兩,丹砂(細研)3分,檳榔(煨,銼)3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
利咽膈,和胃氣,進飲食,去風氣。
上為細末,拌和勻,以生薑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加至20丸,淡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化痰、止痛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含有硃砂,硃砂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婦、兒童、體弱者不宜服用。
- 本方含有檳榔,檳榔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腸炎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半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組成:犀角(生鎊)半兩,木香,桔梗(銼炒)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2兩,人參1兩,丹砂(細研)3分,檳榔(煨,銼)3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 主治:利咽膈,和胃氣,進飲食,去風氣。主治:風痰攻衝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