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秦艽酒」方劑中包含「秦艽」,原因如下:
- 秦艽性味苦寒,善於祛風濕、止疼痛。其對於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腰膝酸軟等症狀有顯著療效。酒能通經活絡,促進藥物吸收,與秦艽相輔相成,更能發揮藥效。
- 秦艽酒」常配伍其他藥材,如防風、獨活、川芎等,以增強其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酒能使藥性溫和,並增強藥材的滲透力,使藥物更易於到達病竈。
因此,秦艽酒中包含秦艽,是為了充分發揮秦艽的藥效,並與其他藥材相配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秦艽酒方劑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秦艽善於疏風通絡,止痛,而川牛膝則以活血通絡、祛風濕著稱。兩藥合用,既能加強疏風散寒止痛之效,又能促進氣血運行,驅散風寒濕邪,更好地治療風寒濕痹之症。
-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 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能引導秦艽入經,更好地發揮藥效。同時,川牛膝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滲透,提高藥物療效。
秦艽酒方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秦艽性寒,擅長祛風濕,但若患者體質虛寒,單用秦艽恐寒邪難除,反而加重病情。附子性熱,具有溫陽散寒之效,可與秦艽相配,溫陽散寒,促進藥力運行,更有利於驅散寒濕,治療風寒濕痹。
2. 扶正祛邪:附子可補益元氣,提高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患者抵抗風寒濕邪的侵襲。而秦艽則能驅散寒邪,祛風除濕,兩者相輔相成,共奏扶正祛邪之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秦艽酒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通經絡,祛風散寒:秦艽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容易傷陽氣。桂枝性溫,善於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可溫煦陽氣,緩解秦艽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正氣。
-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秦艽善於治療風濕痹痛,但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效果有限。桂枝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作用,與秦艽配伍,可增強祛風散寒的療效,使藥效更佳。
因此,秦艽酒中加入桂枝,可使藥性溫和,提升療效,達到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秦艽酒方劑中加入五加皮,是基於其 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的功效,與秦艽的 祛風濕、止痛 作用相輔相成,達到 標本兼治 的效果。
秦艽擅長 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但對於 體虛者 可能 療效不足。而五加皮能夠 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可 增強體質,使秦艽的藥效 更易發揮,達到 更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五加皮還有 活血化瘀 的作用,可 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 藥物更好地吸收,進一步 提高療效。
秦艽酒中加入天門冬,是基於其潤肺止咳、養陰生津的功效,與秦艽的祛風濕、止痺痛作用相輔相成。
秦艽性苦寒,善於祛風濕,但其性寒易傷脾胃,且容易耗傷陰津。天門冬性甘寒,入肺、腎經,有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可緩解秦艽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度耗傷津液,並起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
此外,天門冬還可潤肺止咳,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肺經而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秦艽酒方劑中,加入巴戟天,主要是考慮其補腎壯陽、祛風除濕的功效。
巴戟天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補腎陽,壯腰膝,祛風除濕之效。而秦艽酒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其方中以秦艽、羌活、獨活等辛溫解表藥為主,但缺乏補腎壯陽之力。
因此,加入巴戟天可補腎陽,助秦艽酒驅散寒濕,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此外,巴戟天還能與秦艽、羌活等藥物相輔相成,起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之症。
「秦艽酒」方劑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肝腎,強筋骨:杜仲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等功效。秦艽善於祛風濕,但性寒,容易傷及肝腎,而杜仲可溫補肝腎,協調秦艽寒性,避免其過寒傷正。
二、相輔相成,增強療效:杜仲與秦艽皆為治療風濕痹痛的常用藥物,二者配伍,可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濕、止痛、強筋骨的功效,提高療效。杜仲更能改善秦艽對肝腎的損傷,使療效更持久穩固。
秦艽酒方中加入石南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 秦艽擅長祛風濕、止痛,但其性寒,易傷脾胃。石南葉性溫,可溫經散寒,與秦艽相配,既能增強祛風濕止痛之力,又能緩解秦艽的寒性,避免傷脾胃。
- 功效互補: 石南葉亦有祛風濕、止痛之功,且善於治療痺證,與秦艽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緩解風濕痺痛,改善關節僵硬、疼痛等症狀。
秦艽酒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基於其辛溫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與秦艽相輔相成,以增強治療效果。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能散寒止痛,通鼻竅,故可溫經散寒,改善秦艽所治療的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狀。同時,細辛與秦艽皆具通絡止痛作用,協同作用可增強止痛效果,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
秦艽酒方劑中加入獨活,乃因兩者皆具祛風濕功效,且藥性互補,相輔相成。
秦艽擅長祛風濕、止痺痛,尤其針對寒濕痹痛效果顯著。獨活則以祛風濕、通痺止痛見長,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兩者合用,可增強祛風濕之力,並擴大藥效範圍,使藥物更能深入經絡,達到散寒除濕、通痺止痛的最佳效果。
秦艽酒方劑中添加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濕退腫: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的功效。秦艽酒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而濕氣是風濕痺痛發生的主要誘因之一。薏苡仁可利濕退腫,減輕濕氣對筋骨的侵襲,配合秦艽等藥物,可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
- 清熱解毒:薏苡仁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濕熱,進一步減輕風濕痺痛的症狀。秦艽酒中往往也加入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例如黃柏、蒼朮等,薏苡仁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秦艽酒」,藥方組成包括了秦艽、川牛膝、附子、桂枝、五加皮、天門冬、巴戟天、杜仲、石南葉、細辛、獨活、薏苡仁等十二味中藥材,每種中藥材都具有不同的功效,搭配使用時能夠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秦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主治熱性病、風濕痺痛、中風偏癱、手足拘攣、筋骨痠痛、腰膝酸軟等症狀。
川牛膝性寒、味甘、微苦,具有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主治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產後腹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腰痠背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附子性大熱、味辛甘,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主治陽虛寒症、手足冰冷、腹痛、腹瀉、脫肛、中風後遺症等症狀。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主治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五加皮性溫、味甘、微苦,具有補益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腰膝痠痛、風濕痺痛、手足拘攣、筋骨痠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天門冬性微寒、味甘,具有滋陰、潤肺、清熱、止咳、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潤燥、補氣、止血、清熱解毒等功效。主治肺熱咳嗽、咽喉疼痛、口乾舌燥、胃陰不足、嘔吐呃逆、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巴戟天性溫、味甘、微苦,具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主治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酸軟、風寒濕痹、關節痠痛、痰多氣喘、胸悶氣短、降氣止痛等症狀。
杜仲性溫、味甘、微苦,具有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等功效。主治氣虛乏力、腰膝酸軟、筋骨疼痛、腎虛、肝血不足、月經不調、產後血虛等症狀。
石南葉性微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等功效。主治熱性病、水腫、小便不利、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等症狀。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鼻炎、鼻竇炎、頭痛、身體痠痛、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寒濕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獨活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腰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產後瘀血等症狀。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的功效。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脾虛泄瀉、白帶過多、肺熱咳嗽、咯痰等症狀。
總之,中藥方劑「秦艽酒」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絡止痛的功效,主治四肢風寒濕痺,手臂無法自由伸縮,大腿和小腿疼痛無力,或者有拘攣急迫,手指彎曲不能伸直,身體一邊偏枯痿弱,肢體行步不利,局部麻木不仁,頑固的痹症。
傳統服藥法
秦艽3兩,牛膝3兩,附子3兩,桂心3兩,五加皮3兩,天門冬3兩,巴戟天2兩,杜仲2兩,石南2兩,細辛2兩,獨活5兩,薏苡仁1兩。上(口父)咀。以酒2鬥,漬之得氣味。可服3合,漸加至5-6合,每日3次,夜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適用於四肢風,手臂不收,髀腳疼弱,或有拘急,攣縮屈指,偏枯痿躄,痟小不仁,頑痹者。但本方含有附子,有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秦艽酒,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秦艽(去苗土)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甘草(炙)半兩,鱉甲(去裙襕,醋炙)半兩,常山2兩,蔥白2兩,豉1分。 主治:勞瘧。
秦艽酒,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秦艽3兩,牛膝3兩,附子3兩,桂心3兩,五加皮3兩,天門冬3兩,巴戟天2兩,杜仲2兩,石南2兩,細辛2兩,獨活5兩,薏苡仁1兩。 主治:四肢風,手臂不收,髀腳疼弱,或有拘急,攣縮屈指,偏枯痿躄,痟小不仁,頑痹者。
秦艽酒,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秦艽1兩,牛膝1兩,芎藭1兩,防風1兩,桂1兩,獨活1兩,茯苓1兩,杜仲8兩,丹參8兩,側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石斛(去梢,黑者)1兩半,乾薑(炮)1兩半,麥門冬(去心)1兩半,地骨皮1兩半,五加皮5兩,薏苡仁1兩,大麻仁1合(炒)。 主治:憂恚內傷,久坐濕地所致腎勞虛冷,乾枯。胞痹,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