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丸

BU SH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肝經 17%
肺經 16%
心經 12%
脾經 6%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胃經 4%
腎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腎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利濕解毒: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腎虛火旺常表現為腰膝酸軟、頭昏耳鳴、口燥咽乾、小便短赤等。黃柏可清瀉腎火,利濕通淋,改善這些症狀。
  2. 抑制細菌,抗炎消腫: 黃柏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部分致病菌的生長,並能促進組織修復,減輕炎症反應。腎虛常伴隨泌尿系統感染,黃柏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有效預防和治療感染,促進腎臟功能恢復。

補腎丸中加入知母,其原因主要在於知母的寒涼性質,可以制約其他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補腎過度而導致上火或其他副作用

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作用。在補腎丸中,知母可與其他滋補腎陽的藥材,如鹿茸、肉桂等,形成寒熱相濟的配伍,使補腎效果更佳,且能有效預防補腎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燥熱症狀,如口乾舌燥、尿赤等。

補腎丸中加入龜板,乃因其性寒、味甘鹹,入腎經,具有以下功效:

  1. 滋陰補腎: 龜板富含膠質,能滋陰潤燥,補腎填精,適用於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
  2. 強筋壯骨: 龜板亦含豐富的鈣質,能強筋壯骨,改善骨質疏鬆,對於骨折癒合、腰腿疼痛等症狀亦具療效。

總之,龜板在補腎丸中起到滋陰補腎、強筋壯骨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補腎丸的整體療效。

補腎丸方劑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其補腎壯腰、強筋骨之功效。

杜仲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以下功效:

  • 補腎壯腰:杜仲能補益腎氣,改善腰膝酸軟、乏力等腎虛症狀。
  • 強筋骨:杜仲可強健筋骨,治療腰腿疼痛、風濕痹痛等病症。

此外,杜仲還具有補肝益腎、降血壓、降血糖等作用,與其他補腎藥材配合使用,能更有效地改善腎虛狀態,達到補腎益精、強筋健骨之目的。

補腎丸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其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

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作用。其富含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成分,能滋養腎精,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同時,枸杞子中的多糖類物質能提高免疫力,有助於延緩衰老,進一步增強腎臟功能。因此,將枸杞子納入補腎丸方劑,可起到滋補腎氣、提高腎臟功能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虛相關的症狀。

補腎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1. 固腎精:五味子性酸收斂,入肺、腎經,能固護腎精,防止腎精外泄。腎精虧虛,常會出現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五味子可以滋補腎精,改善這些症狀。
  2. 益腎氣:五味子能增強腎臟功能,促進腎氣的生成和運化,從而改善腎氣虛弱所導致的疲乏無力、畏寒肢冷等症狀。

因此,補腎丸中加入五味子,可以起到滋補腎精、益腎氣的作用,達到補腎健脾、強壯體魄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腎丸》主治功效分析

《補腎丸》並非單一方劑,而是有多種不同組成的複方,皆以補腎為核心,但主治功效各有側重。以下根據不同古籍記載,分別歸納分析:

一、《類證治裁》

  • 主治病症
    • 眼科疾病:
      • 翳從上而下,狀如懸膽:此為嚴重的眼疾,可先用石膏散、石燕丹等外治,再輔以補腎丸治療。
      • 烏珠上白顆如星:此為痰火引起的眼疾,可選用羚羊角散或補腎丸治療。
      • 胬肉攀睛:此為胬肉侵犯角膜的病症,治療當以和血清火為主。
      • 絲風障、偃月障、仰月障、銀障:皆為不同形態的眼部障礙,初期多以祛風、清火為主,後期則可使用補腎丸以滋補肝腎,促進疾病恢復。
      • 五疳症之木疳:針對虛證的木疳,可以補腎丸治療。
  • 治療原理:林佩琴認為多種眼疾與肝腎不足、虛火上炎有關,故以補腎丸滋補肝腎,填精益髓,從根本上治療眼疾。此外,部分眼疾也與痰火有關,補腎丸亦有一定清熱降火之效。

二、《驗方新編》

  • 主治病症
    • 視物不清:認為是脾虛所致,肝木克脾土,導致視物不清,故以補腎丸、蒼朮湯等治療。
    • 目有黑花如飛蠅:認為是腎虛所致,腎水不足,精血虧虛,故以補腎丸、豬苓湯等治療。
    • 目赤腫痛:認為是腎水枯竭,心火旺盛,水不制火所致,故以洗心散、補腎丸治療。
    • 目眵淚如膿、赤腫而昏:認為是腎虛心虛,龍虎交困所致,故以坎離丸、補腎丸治療。
    • 目中珠上轉如月出東海:名為扶桑翳,認為是肺被心火所傷,肝氣不安所致,故以補腎丸、珍珠散等治療。
    • 目患花翳白陷:認為是肺金被心火剋制,肝木乘虛,腎水又枯,導致火更旺而肺金更虛,故以補腎丸、水眼藥治療。
    • 目有順逆生翳,淚多羞明:認為是胃受寒,脾受熱,心腎兩虛所致,故以補心散、補腎丸治療。
    • 目有障如偃月而疼痛:認為是肝經不足,肺氣太過,金克木所致,故以湯泡散、補腎丸治療。
  • 治療原理:鮑相璈認為多種眼疾與腎虛、心火旺盛、肝氣鬱結等有關,故以補腎丸滋補腎水,清降虛火,調和肝脾,從而達到治療眼疾的目的。其補腎丸方有多種,皆以補腎益精為主,並根據不同病症配伍不同藥物。

三、《祖劑》

  • 主治病症
    • 肝胃陽虛陰弱,虛火上炎:表現為目視昏花,夜間視力下降,眼睛乾澀等症狀。
    • 濕腎陰虛:表現為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泄等症狀。
  • 治療原理:施沛的補腎丸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加入生地、當歸尾、柴胡、五味子等藥物,以滋陰養血,清熱降火,疏肝理氣為主要治療原則。另一方則以黃柏、龜板、杜仲等為主,滋陰清熱,強筋壯骨,治療濕腎陰虛之證。

四、《仁齋直指方論》

  • 主治病症
    • 痿證:與虎潛丸功用相似,皆可治療痿證。
  • 治療原理:楊士瀛認為痿證與肝腎虧虛有關,故以補腎丸滋補肝腎,強筋壯骨。

五、《聖濟總錄》

  • 主治病症
    • 腎臟虛冷:表現為四肢冰冷,煩熱多汗,肢體關節疼痛,耳鳴等症狀。
    • 腎臟積冷,虛損氣乏羸劣:表現為身體虛弱,畏寒肢冷,氣短乏力等症狀。
  • 治療原理:北宋徽宗時期的《聖濟總錄》記載了兩種補腎丸方,前者以溫補腎陽為主,後者則兼顧溫陽益氣。兩者均以溫補腎陽,祛散寒邪為主要治療原則。

六、《本草綱目》

  • 主治病症
    • 虛勞:以紫河車為主藥,配伍補氣或補血藥物,治療氣血虧虛引起的虛勞。
    • 男子遺精,女子帶下:以紫河車為主藥,配伍龜板、黃柏、杜仲、牛膝等,滋陰降火,補腎固澀。
  • 治療原理:李時珍強調紫河車的補益作用,並根據虛勞的不同證型,配伍相應的補氣或補血藥物。在治療男子遺精、女子帶下時,主張滋陰降火,而非一味使用溫陽藥物。

七、《奇效良方》

  • 主治病症
    • 眼科疾病
      • 黑翳如珠外障
      • 目暗浮花,恐變成黑風內障
      • 氣不足,眼目昏暗,瞳仁不分明,漸成內障
      • 腎虛耳聾
  • 治療原理:《奇效良方》中記載了多種補腎丸方,皆以補腎為主,並根據不同的眼疾,配伍不同的藥物。其治療原理主要為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活血化瘀,祛風散寒等。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可見《補腎丸》並非單一固定方劑,其組成和主治功效隨著不同醫家和不同病症而有所變化。但其核心功效始終圍繞著補益肝腎,治療由於肝腎虧虛引起的各種疾病,尤其以眼科疾病和虛勞、痿證、遺精、帶下等症狀為主。其治療原理主要包括:

  1. 滋補肝腎:通過補益肝腎精血,從根本上改善因肝腎虧虛引起的各種症狀。
  2. 清熱降火:對於肝腎陰虛引起的虛火上炎,常配伍清熱瀉火藥物,以達到滋陰降火的目的。
  3. 疏肝理氣:對於肝氣鬱結引起的眼疾或其它病症,常配伍疏肝理氣藥物,以調暢氣機。
  4. 活血化瘀:對於瘀血阻滯引起的眼疾,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以促進氣血運行。
  5. 溫陽散寒:對於腎陽虛引起的虛寒症狀,則以溫補腎陽為主。

總之,《補腎丸》作為一類補腎方劑,在臨牀上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其具體組成和主治功效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羊腎1對(去筋膜),黃耆(蜜炙,銼)1兩,麻黃根1兩,當歸(切,焙)1兩,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
上為末,羊腎煮爛,細研,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鹽酒送下,空心、午前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腎丸是一味中藥方劑,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腰膝軟弱無力目生雲翳腰骶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白內障糖尿病遺精心內膜炎五十肩近視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

相同名稱方劑


補腎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乾薑2錢,黃柏(炒)、龜版1兩半(酒炙),牛膝1兩,陳皮半兩。 主治:痿厥之重。

補腎丸,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巴戟(去心)半兩,山藥半兩,破故紙(炒)半兩,茴香半兩,牡丹皮半兩,肉蓯蓉1兩(洗),枸杞子1兩,青鹽1分(後入)。 主治:圓翳內障,眩暈目糊,或齒痛膿耳。

補腎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五。 組成:熟地1錢半,當歸1錢半,杜仲1錢半,白芍7分,破故紙7分,枸杞子7分,黃柏(酒炒)7分,川楝肉7分,茴香(鹽、酒炒)7分,川芎7分,桃仁1錢(炒)。 主治:腎虛腰痛。

補腎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熟地8兩,菟絲子(酒浸)8兩,歸身3兩半,蓯蓉(酒浸)5兩,黃柏(酒炒)1兩,知母(酒浸)1兩,故紙(酒炒)5錢,山萸肉3錢半。 主治:補腎滋陰。主治:陰虛火動,耳鳴。

補腎丸, 出處:《保命歌括》卷十三。 組成:黃柏(鹽酒拌,瓦上炒)2兩,知母(去皮毛,酒拌濕,炒)2兩,敗龜版(酥炙)4兩,杜仲(薑汁拌,炒斷絲)7錢半,枸杞子7錢半,五味子7錢半。 主治:腎虛、因房勞而腰痛者。

補腎丸,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磁石(火煅,醋淬7次,水飛)2兩,菟絲子(淘淨,酒浸蒸,别研)2兩,五味子1兩,熟地黃(酒浸,焙)1兩,枸杞子1兩,楮實子1兩,覆盆子(酒浸)1兩,肉蓯蓉(酒浸,焙)1兩,車前子(酒蒸)1兩,石斛(去根)1兩,沉香(别研)半兩,青鹽(别研)半兩。 主治:腎氣不足,眼目昏暗,瞳人不分明,漸成內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