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補丸中含有黃柏,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其加入大補丸,主要作用是:
- 平衡藥性: 大補丸偏補益溫燥,黃柏的清熱之性可以中和補益藥物的燥熱之氣,防止過於溫補而導致上火或陰虛。
- 防治虛火: 補益藥物容易助長虛火,黃柏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預防或治療因補益過度引起的虛火上炎。
因此,黃柏的加入並非與大補丸的補益之性相悖,而是以其清熱瀉火之性,使補益之效更加平和穩妥。
大補丸中加入知母,看似矛盾,實則巧妙。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以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為主。此方以補益氣血為主,但其中常加入溫熱藥物,容易導致燥熱內生。知母加入,可清瀉火熱,防止溫燥傷陰,平衡方劑的寒熱屬性,使補而不燥,溫而不烈,達到補益氣血、清熱解毒之效,更適合體質偏熱者服用。
大補丸中包含熟地黃,主要源於其補血滋陰的功效。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性溫和,較生地黃更易於吸收,且更能補益腎陰,滋養精血。
熟地黃的補血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其滋陰作用,則能緩解陰虛火旺、口乾舌燥、盜汗失眠等不適。因此,在需要補益氣血、滋陰填精的方劑中,熟地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大補丸中包含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強筋、活血止痛之功效。其能補腎陰、填精髓,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與大補丸補益腎氣的功效相輔相成。
2. 緩解燥熱: 大補丸常用於氣虛血虛、腎虛虧損等症,而這些症狀往往伴隨著燥熱表現。龜板的寒性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作用,緩解大補丸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補而不燥,達到整體平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補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肝腎不足,陰虛火旺」之證,核心病機為「腎水虧損,虛火上炎」,涵蓋以下範疇:
- 陰虛內熱證:骨蒸潮熱、盜汗、遺精、煩熱易饑,舌紅少苔,脈細數。
- 下焦不固:尿血淋濁、腰膝酸痛、小便淋濁如膏,屬腎虛封藏失職。
- 上熱下虛:眩暈耳鳴、咳嗽咯血、耳鳴耳聾,乃虛火灼傷肺金或耳竅。
- 雜病類比:古代以「甲亢、結核、糖尿病」等歸於陰虛火旺者,皆可異病同治。
此方特點在於「補瀉兼施」,既能填補肝腎精血,又能清降虛火,適用於「腎脈洪大但體虛不受峻補」之證,透過滋陰潛陽、標本並治,調和陰陽。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配伍邏輯
全方以「滋養肝腎」為主軸,輔以「益氣健脾、清泄相火、強筋壯骨」,結構可分四層:
(1)補肝腎精血
- 主藥:赤白何首烏(黑豆製)、熟地、當歸、山茱萸、菟絲子、龜版
- 何首烏(赤白同用)補肝腎、烏鬚髮;熟地、當歸滋陰養血;龜版潛陽益腎。
- 菟絲子固精縮尿,山茱萸斂汗澀精,共填下焦虧空。
(2)健脾益氣以助化源
- 輔藥: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陳皮
- 補中益氣,健運脾胃,使後天滋養先天(「土旺則能生金,金旺則能生水」)。
- 茯苓配陳皮,防滋膩礙胃。
(3)清降虛火
- 佐藥:黃柏、知母、五味子、龍骨
- 黃柏、知母(鹽酒炒)清相火、保腎陰;五味子斂肺固腎;龍骨澀精安神。
- 針對陰虛火旺之骨蒸、遺精、眩暈等標證。
(4)強筋骨、通經絡
- 使藥:牛膝、杜仲、虎脛骨、胡桃肉
- 牛膝引血下行,杜仲補肝腎強腰膝;虎骨(今以狗骨代)壯骨,胡桃溫腎納氣。
2. 治療原理
- 「補」與「瀉」並行:填精補血(何首烏、熟地)與清火(黃柏、知母)同用,標本兼顧。
- 「滋陰」與「固澀」並重:山茱萸、五味子、龍骨收斂浮越之陽,防精血外泄。
- 「補腎」兼「調脾」:透過健脾益氣(參、耆、術),助精血生化,避免純補膩滯。
3. 特殊炮製意義
- 黑豆製何首烏:增補肝腎、減毒性;鹽酒炒黃柏、知母,引藥入腎,增強清降虛火之效。
- 酥炙虎骨、龜版:使質地酥脆,易於吸收,專補筋骨。
三、總結
此方為「肝腎陰虛兼火旺」之複方,結構嚴謹,補瀉得宜,適用於「本虛標實」之證。其組方體現「陰中求陽」思維,通過填精、清火、固澀、健脾四法並用,達到「陰平陽秘」之效。
傳統服藥法
赤何首烏(大者)4兩(用黑豆拌蒸),白何首烏(大者)4兩(用黑豆拌蒸),人參2兩,黃耆3兩(蜜炙),白朮2兩(炒),白茯苓3兩,當歸4兩(酒洗),熟地4兩(酒蒸),白芍2兩(酒炒),牛膝2兩(酒洗),杜仲2兩(去皮,酒炒去絲),山茱萸(去核)2兩,五味子1兩,白龍骨(煅)1兩,菟絲子4兩(酒煮,炒),石蓮肉(去殼淨)2兩,陳皮2兩,黃柏4兩(鹽、酒炒),胡桃肉3兩,知母2兩(鹽、酒炒),虎脛骨2兩(酥炙),龜版2兩(酥炙)。
烏鬚發,補腰腎,固元陽,生血氣。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0丸,空心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補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滋陰補腎、清熱降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此外,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脹、腹瀉、便溏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補丸,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黃耆、人參、焦朮、熟地、當歸、文蛤。 主治:痔瘡日久成漏。
大補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川黃柏(炒褐色)。 主治:去腎經火,燥下焦濕,去陰火。主治:陰火亢極,足脛疼熱,筋骨軟,不能久立,及婦人火鬱發熱。
大補丸, 出處:《宣明論》卷十二。 組成:陳韭子半兩,陳蘿蔔子(以上炒)半兩,蕤仁(去皮)半兩,川山甲7片(用酒炙),麝香少許。 主治:男子脾腎不足,不問久新者。
大補丸, 出處:《三因》卷十三。 組成:木香(炮)10兩,附子(炮,去皮臍)10兩,茴香(炒)10兩,蓯蓉(酒浸)10兩,川椒(炒去汗)10兩,桃仁(炒,去皮尖)5兩,葫蘆巴5兩,牛膝(酒浸)5兩,巴戟(去心)5兩,五味子5兩,黃耆5兩,白蒺藜(炒,去刺)5兩,澤瀉5兩,羌活2兩,檳榔2兩,天麻2兩,川芎2兩,桂心2兩。 主治:元臟虛憊,血氣不足,白濁遺泄,自汗自利,口苦舌乾,四肢羸瘦;及婦人諸虛。
大補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黃柏(炒褐色)4兩,知母(酒浸,炒)4兩,熟地黃(酒蒸)6兩,龜版(酥炙)6兩。 主治:降陰火,補腎水。主治:肝腎不足,陰虛火旺的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尿血淋濁,腰膝酸痛;或咳嗽咯血,煩熱易饑,眩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等;亦用於甲狀腺機能亢進、腎結核、骨結核、糖尿病等屬陰虛火旺者;水虧火炎,耳鳴耳聾,咳逆虛熱,腎脈洪大,不能受峻補者;腎水虧敗,小便淋濁如膏,阻火上炎,左尺空虛者。
大補丸,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四。 組成: 大補丸(《萬氏家抄方》卷四。)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四。組成:赤何首烏(大者)4兩(用黑豆拌蒸),白何首烏(大者)4兩(用黑豆拌蒸),人參2兩,黃耆3兩(蜜炙),白朮2兩(炒),白茯苓3兩,當歸4兩(酒洗),熟地4兩(酒蒸),白芍2兩(酒炒),牛膝2兩(酒洗),杜仲2兩(去皮,酒炒去絲),山茱萸(去核)2兩,五味子1兩,白龍骨(煅)1兩,菟絲子4兩(酒煮,炒),石蓮肉(去殼淨)2兩,陳皮2兩,黃柏4兩(鹽、酒炒),胡桃肉3兩,知母2兩(鹽、酒炒),虎脛骨2兩(酥炙),龜版2兩(酥炙)。主治:烏鬚發,補腰腎,固元陽,生血氣。 。 主治:烏鬚發,補腰腎,固元陽,生血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