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補丸中含有黃柏,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其加入大補丸,主要作用是:
- 平衡藥性: 大補丸偏補益溫燥,黃柏的清熱之性可以中和補益藥物的燥熱之氣,防止過於溫補而導致上火或陰虛。
- 防治虛火: 補益藥物容易助長虛火,黃柏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預防或治療因補益過度引起的虛火上炎。
因此,黃柏的加入並非與大補丸的補益之性相悖,而是以其清熱瀉火之性,使補益之效更加平和穩妥。
大補丸中加入知母,看似矛盾,實則巧妙。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以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為主。此方以補益氣血為主,但其中常加入溫熱藥物,容易導致燥熱內生。知母加入,可清瀉火熱,防止溫燥傷陰,平衡方劑的寒熱屬性,使補而不燥,溫而不烈,達到補益氣血、清熱解毒之效,更適合體質偏熱者服用。
大補丸中包含熟地黃,主要源於其補血滋陰的功效。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性溫和,較生地黃更易於吸收,且更能補益腎陰,滋養精血。
熟地黃的補血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其滋陰作用,則能緩解陰虛火旺、口乾舌燥、盜汗失眠等不適。因此,在需要補益氣血、滋陰填精的方劑中,熟地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大補丸中包含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強筋、活血止痛之功效。其能補腎陰、填精髓,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與大補丸補益腎氣的功效相輔相成。
2. 緩解燥熱: 大補丸常用於氣虛血虛、腎虛虧損等症,而這些症狀往往伴隨著燥熱表現。龜板的寒性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作用,緩解大補丸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補而不燥,達到整體平衡。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大補丸 」
龜板
歸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健骨、固經止血、養血補心的功效。龜板含豐富的膠原蛋白、氨基酸、礦物質等成分,能補益肝腎、滋陰養血、固經止血。此外,龜板還具有養血潤燥、強筋健骨、安神益氣等作用。龜板在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陰虛內熱、陰虛陽亢、血虛風動、崩漏、月經過多、腎虛骨痿、心虛驚悸、盜汗、失眠等症。
黃柏
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能治療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瘡瘍腫毒、濕疹瘙癢、肺熱咳嗽、痢疾、洩瀉、水腫、消渴、瘡毒、腫毒、蛇蟲咬傷等症狀。此外,黃柏還有斂瘡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痤瘡、濕疹、皮膚損傷、擦傷、瘀傷等疾病。
熟地黃
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它能補血養血,改善貧血癥狀;滋補肝腎,緩解肝腎陰虛症狀;益精填髓,增強精血;補腎填精,增強腎臟功能;滋補養生,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熟地黃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知母
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知母還具有抗菌作用,對各種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
主治功效
- 肝腎功能不足,陰虛火旺引起的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尿血淋濁,腰膝痠痛。
- 或咳嗽咯血,煩熱易飢,眩暈耳鳴,舌頭發紅、苔少,脈搏細數等。
- 也用於甲狀腺機能亢進、腎結核、骨結核、糖尿病等屬於陰虛火旺者。
- 水虧火炎,耳鳴耳聾,咳逆虛熱,腎脈洪大,不能接受猛烈滋補的人。
- 腎水虧敗,小便淋濁如膏,導致火氣上炎,左尺脈空虛的人。
總結
中藥方劑「 大補丸 」由龜板、黃柏、熟地黃、知母四種中藥組成,具有滋陰補腎、清熱瀉火、斂瘡解毒等功效。用於治療肝腎功能不足、陰虛火旺引起的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尿血淋濁、腰膝痠痛等症狀。此外,也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腎結核、骨結核、糖尿病等屬於陰虛火旺者。
傳統服藥法
赤何首烏(大者)4兩(用黑豆拌蒸),白何首烏(大者)4兩(用黑豆拌蒸),人參2兩,黃耆3兩(蜜炙),白朮2兩(炒),白茯苓3兩,當歸4兩(酒洗),熟地4兩(酒蒸),白芍2兩(酒炒),牛膝2兩(酒洗),杜仲2兩(去皮,酒炒去絲),山茱萸(去核)2兩,五味子1兩,白龍骨(煅)1兩,菟絲子4兩(酒煮,炒),石蓮肉(去殼淨)2兩,陳皮2兩,黃柏4兩(鹽、酒炒),胡桃肉3兩,知母2兩(鹽、酒炒),虎脛骨2兩(酥炙),龜版2兩(酥炙)。
烏鬚發,補腰腎,固元陽,生血氣。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0丸,空心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補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滋陰補腎、清熱降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此外,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脹、腹瀉、便溏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補丸,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黃耆、人參、焦朮、熟地、當歸、文蛤。 主治:痔瘡日久成漏。
大補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川黃柏(炒褐色)。 主治:去腎經火,燥下焦濕,去陰火。主治:陰火亢極,足脛疼熱,筋骨軟,不能久立,及婦人火鬱發熱。
大補丸, 出處:《宣明論》卷十二。 組成:陳韭子半兩,陳蘿蔔子(以上炒)半兩,蕤仁(去皮)半兩,川山甲7片(用酒炙),麝香少許。 主治:男子脾腎不足,不問久新者。
大補丸, 出處:《三因》卷十三。 組成:木香(炮)10兩,附子(炮,去皮臍)10兩,茴香(炒)10兩,蓯蓉(酒浸)10兩,川椒(炒去汗)10兩,桃仁(炒,去皮尖)5兩,葫蘆巴5兩,牛膝(酒浸)5兩,巴戟(去心)5兩,五味子5兩,黃耆5兩,白蒺藜(炒,去刺)5兩,澤瀉5兩,羌活2兩,檳榔2兩,天麻2兩,川芎2兩,桂心2兩。 主治:元臟虛憊,血氣不足,白濁遺泄,自汗自利,口苦舌乾,四肢羸瘦;及婦人諸虛。
大補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黃柏(炒褐色)4兩,知母(酒浸,炒)4兩,熟地黃(酒蒸)6兩,龜版(酥炙)6兩。 主治:降陰火,補腎水。主治:肝腎不足,陰虛火旺的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尿血淋濁,腰膝酸痛;或咳嗽咯血,煩熱易饑,眩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等;亦用於甲狀腺機能亢進、腎結核、骨結核、糖尿病等屬陰虛火旺者;水虧火炎,耳鳴耳聾,咳逆虛熱,腎脈洪大,不能受峻補者;腎水虧敗,小便淋濁如膏,阻火上炎,左尺空虛者。
大補丸,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四。 組成: 大補丸(《萬氏家抄方》卷四。)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四。組成:赤何首烏(大者)4兩(用黑豆拌蒸),白何首烏(大者)4兩(用黑豆拌蒸),人參2兩,黃耆3兩(蜜炙),白朮2兩(炒),白茯苓3兩,當歸4兩(酒洗),熟地4兩(酒蒸),白芍2兩(酒炒),牛膝2兩(酒洗),杜仲2兩(去皮,酒炒去絲),山茱萸(去核)2兩,五味子1兩,白龍骨(煅)1兩,菟絲子4兩(酒煮,炒),石蓮肉(去殼淨)2兩,陳皮2兩,黃柏4兩(鹽、酒炒),胡桃肉3兩,知母2兩(鹽、酒炒),虎脛骨2兩(酥炙),龜版2兩(酥炙)。主治:烏鬚發,補腰腎,固元陽,生血氣。 。 主治:烏鬚發,補腰腎,固元陽,生血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