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陰丸中加入龜板,乃因其具有滋陰潛陽、補腎固本之功效。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能滋陰降火,潛陽固精。對於陰虛火旺、腎精虧損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失眠、遺精早泄等症,皆有良好療效。
故補陰丸中加入龜板,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滋陰補腎之效,以達到治療陰虛內熱、腎精虧虛等病症的目的。
補陰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補陰丸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虛熱內擾所致的潮熱盜汗、心煩口渴、失眠多夢等症狀。黃柏可以清熱瀉火,降解虛火,從而達到滋陰降火、緩解症狀的效果。
- 利濕退腫:黃柏還具有利濕退腫的功效。對於一些陰虛火旺導致的濕熱內蘊,黃柏可以清熱利濕,消除濕熱,達到治療效果。
總之,黃柏在補陰丸中發揮著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利濕退腫的作用,為其整體功效的發揮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陰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經陰虧」,即腎陰不足所導致的虛火內生、精血虧損諸症。古云「陰虛則熱」,腎陰虧虛可致腰膝痠軟、骨蒸潮熱、遺精盜汗、頭暈耳鳴等。方名「補陰」點明其核心作用,以滋養腎陰為本,兼顧益精養血、強健筋骨,適用於肝腎陰虛而筋骨失養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滋陰降火:
- 黃柏(鹽酒炒)、知母(酒炒):二者配伍為經典「滋陰降火」組合,黃柏清下焦虛火,知母潤腎燥,鹽制引藥入腎,酒炒增效行血。
- 熟地黃、龜版:填補腎精,龜版滋陰潛陽,專治陰虛火動,與熟地共育陰精根基。
養血柔筋,標本兼顧:
- 白芍、當歸:養肝血以濟腎陰(肝腎同源),緩筋脈拘急;當歸兼活血,防滋膩壅滯。
- 虎骨(古用,現以代用品為主)、牛膝:強筋壯骨,牛膝引火下行,補肝腎而通經脈。
溫陽行滯,動靜結合:
- 瑣陽(鎖陽)、陳皮:鎖陽補腎陽而不燥,助陰生化;陳皮理氣醒脾,防熟地、龜版滋膩礙胃。
- 冬加乾薑:冬日寒盛時佐以溫中,防陰藥傷陽,體現「因時制宜」思想。
製法與服法巧思:
- 酒煮羊肉為丸:酒行藥勢,羊肉溫補精血,丸劑緩圖久效;鹽湯送服,咸味入腎,加強引經作用。
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不僅滋陰,更透過「精血互生」「肝腎同調」機制,間接改善陰虛所致的血虛、陽亢、筋骨痿弱等。其設計兼顧「清(虛火)、補(陰血)、行(氣血)、固(精元)」,體現中醫「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妙。
傳統服藥法
黃柏半斤,(鹽酒炒)3兩,知母(酒浸,炒)3兩,熟地黃3兩,龜版4兩(酒浸,炙),白芍(炒)2兩,陳皮2兩,牛膝2兩,瑣陽1兩半,當歸1兩半,虎骨1兩(酒浸,酥炙)。
冬,加乾薑半兩。
濟陰養血,補腎益精,強腰膝,壯筋骨,固精元。
上為末,酒煮羊肉為丸。
每服50丸,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陰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側柏2兩,黃柏2兩,烏藥葉2兩,龜版(酒炙)5兩,苦參3兩,黃連半兩。 主治:補陰。主治:腎經陰虧。
補陰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 補陰丸(《杏苑》卷七。)出處:《杏苑》卷七。組成:黃柏(炒褐色)半斤,知母4兩,熟地黃4兩,龜版4兩,牛膝2兩,桂枝1兩,白朮3兩。主治:補陰。主治:血氣俱虛兼痰之痛風。 。 主治:補陰。
補陰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 補陰丸(《杏苑》卷七。)出處:《杏苑》卷七。組成:黃柏(炒褐色)半斤,知母4兩,熟地黃4兩,龜版4兩,牛膝2兩,桂枝1兩,白朮3兩。主治:補陰。主治:血氣俱虛兼痰之痛風。 。 主治:補陰。
補陰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 補陰丸(《杏苑》卷七。)出處:《杏苑》卷七。組成:黃柏(炒褐色)半斤,知母4兩,熟地黃4兩,龜版4兩,牛膝2兩,桂枝1兩,白朮3兩。主治:補陰。主治:血氣俱虛兼痰之痛風。 。 主治:補陰。
補陰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 補陰丸(《杏苑》卷七。)出處:《杏苑》卷七。組成:黃柏(炒褐色)半斤,知母4兩,熟地黃4兩,龜版4兩,牛膝2兩,桂枝1兩,白朮3兩。主治:補陰。主治:血氣俱虛兼痰之痛風。 。 主治:補陰。
補陰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 補陰丸(《杏苑》卷七。)出處:《杏苑》卷七。組成:黃柏(炒褐色)半斤,知母4兩,熟地黃4兩,龜版4兩,牛膝2兩,桂枝1兩,白朮3兩。主治:補陰。主治:血氣俱虛兼痰之痛風。 。 主治:補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