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大補丸

地黃大補丸

DI HUANG DA B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肝經 17%
肺經 16%
腎經 16%
脾經 12%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胃經 4%
膽經 4%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大補丸中加入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補腎: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強筋健骨的功效。地黃大補丸主治陰虛血少,精虧腎虛等症,而龜板可協同地黃、熟地等藥物,加強滋陰補腎的效果,使藥力更為全面。
  2. 緩解燥熱: 地黃大補丸中,熟地、山藥等藥材偏溫燥,而龜板可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補益之功更加安全有效。

地黃大補丸中加入黃柏,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地黃大補丸以滋陰補血為主,而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其加入的用意在於:

  1. 制約滋膩: 地黃大補丸藥性滋膩,易於留滯,黃柏可起到收斂作用,防止藥性過於滋補,避免濕邪內生。
  2. 平衡陰陽: 藥方以滋陰為主,黃柏的寒涼之性可平衡藥性,避免陰盛陽虛。

因此,黃柏的加入,並非單純清熱瀉火,而是起到制約滋膩、平衡陰陽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協調,達到更好的滋補效果。

地黃大補丸中加入知母,看似矛盾,實則巧妙。

地黃大補丸以滋陰補腎為目的,而生地黃性寒,滋陰力強,容易寒凝血瘀。知母性寒,味苦,可瀉火降燥,並能清熱利濕,以其寒涼之性,可制約生地黃的寒性,避免過於滋陰而寒凝血瘀,同時也避免滋陰過度而生痰濕。

因此,知母的加入,既能平衡方劑的寒涼之性,又能促進藥效的發揮,使補腎滋陰的效果更加顯著。

地黃大補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益氣補血:地黃滋陰補血,但偏於寒涼,容易導致氣虛。人參則為大補元氣之品,能補益脾肺之氣,與地黃相配,可平衡陰陽,氣血雙補,使補血效果更佳。
  • 扶正祛邪:地黃大補丸主要用於氣血兩虛、精血虧損等症。人參具有扶正固本之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防止病邪侵犯,提升補益效果。

總之,人參加入地黃大補丸中,不僅能增強補血效果,還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使藥效更全面。

地黃大補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滋陰補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地黃大補丸主要用於氣血虧虛、陰虛火旺等症狀,而生地黃能滋養陰液,涼血降火,達到補而不燥、陰陽調和的效果。
  2. 緩和藥性:地黃大補丸中含有許多溫補藥材,如人參、熟地黃等。生地黃的寒性可以緩和這些藥材的溫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避免滋補過度,導致上火等副作用。

中藥方劑[地黃大補丸]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地黃大補丸是一種外用藥物,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等症狀。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方劑中,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大補丸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療「癰疽癒後作渴」。癰瘡潰後,氣血耗傷,陰液虧虛,虛火內擾,津不上承而致口乾渴。其機理在於:癰疽為熱毒壅滯之證,雖邪毒已退,然久病傷陰,或過用苦寒克伐,致腎陰不足,相火妄動,故見消渴。地黃大補丸以滋陰降火、益氣生津為法,標本兼顧,調和氣血陰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龜版、生地黃

    • 龜版(酒炙):咸寒入腎,滋陰潛陽,專補腎水以制虛火,酒炙後增其溫通之性,助藥力直達下焦。
    • 生地黃(酒蒸):甘寒養陰,清熱涼血,銅器蒸製取其「金生水」之意,強化滋腎潤燥之效,二藥共奏填精補髓、滋陰制火之功。
  2. 臣藥:知母、黃柏

    • 知母(酒拌):苦潤泄肺腎之火,兼滋陰潤燥,酒製後緩其寒性,專注清解虛熱。
    • 黃柏(酒炒):苦寒沉降,清瀉相火,與知母配伍(即「知柏」藥對),協同龜版、生地黃增強降火保陰之效。
  3. 佐藥:人參

    • 人參:大補元氣,益氣生津,一則防滋膩藥礙胃,二則氣足則津液化生有源,協同滋陰藥促氣血互化,療癒後虛羸。

配伍特點與治療邏輯

  • 滋降相濟:龜版、生地直補腎陰;知柏瀉火以存陰,達「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效。
  • 氣血並調:人參益氣,助陰血生化;生地涼血,兼顧癰疽餘熱。
  • 酒製昇提:諸藥酒製或酒糊為丸,既可引藥上行,又防寒涼傷中,契合「虛火浮越」之病機。

推衍功效延伸
此方結構暗合「大補陰丸」之旨(龜版、黃柏、知母、熟地),然增人參、生地,其效更偏重於:

  1. 氣陰雙補:適於熱病後氣陰兩傷,或勞損津虧之消渴。
  2. 托毒生肌:癰疽癒後正虛,可藉此方固本防復發。
    全方以滋養真陰為本,清降為標,佐以補氣,共成「清補並行」之劑。

傳統服藥法


龜版(酒炙)1兩半,黃柏(酒炒)5錢,知母5錢(去皮,酒拌,搗膏),人參2兩,生地黃1兩半(酒拌,銅器蒸半日,搗膏)。
上為細末,入二膏,煉蜜成酒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70-80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大補丸, 出處:《癰疽神秘驗方》。 組成:龜版(酒炙)1兩半,黃柏(酒炒)5錢,知母5錢(去皮,酒拌,搗膏),人參2兩,生地黃1兩半(酒拌,銅器蒸半日,搗膏)。 主治:癰疽癒後作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