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肌散中加入天麻,主要是針對其祛風止痙的功效。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息風、止痙定痛的功效。
清肌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襲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發熱、頭痛等症狀。而天麻能夠平息肺熱,止咳平喘,並能緩解頭痛,因此被加入方劑之中,以增強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的功效。
清肌散中包含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風散熱: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風散熱、清利頭目之功效。清肌散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薄荷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二、 透疹止癢: 薄荷還有透疹止癢的作用,可促進疹子透發,緩解皮膚瘙癢。清肌散中常加入薄荷以治療麻疹、風疹等疾病,可幫助疹子順利發出,減輕患者的不適。
清肌散中加入蟬蛻,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清熱解毒: 蟬蛻性涼,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散風熱,消腫止痛,適用於外感風熱,皮膚紅腫熱痛等症狀。
二、疏風通竅: 蟬蛻善於疏通經絡,散風止癢,對於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以及風疹、濕疹等皮膚病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清肌散中加入蟬蛻,可起到清熱解毒,疏風通竅,治療皮膚病的作用。
清肌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清肌散以清熱解毒為主,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避免傷及脾胃,且能使藥物更易於服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入脾經,具有補氣益脾之效。清肌散中加入甘草,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清肌散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有二:
一、柴胡具有疏肝解鬱,清熱解毒之效。清肌散主治風熱感冒,症見發熱、頭痛、咽痛、口渴、咳嗽等。柴胡可疏散風熱,並解鬱散結,幫助清熱解毒藥物發揮作用。
二、柴胡可升提陽氣,促進藥物上行。清肌散中其他藥物如薄荷、菊花等具有清熱解毒功效,但性寒涼,易於下行。柴胡可升提陽氣,將藥力引導至上焦,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清肌散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清肌散主治風熱毒邪蘊結肌膚所致的瘡瘍、疹子等,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有助於消腫止痛,改善皮膚病變。
二、疏散風熱:川芎亦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風熱邪毒上攻肌膚,易引起皮膚紅腫熱痛,川芎能疏解風熱,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清肌散方劑中包含獨活,乃因其具備以下特性:
- 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獨活性溫,能祛除風寒之邪,並止痛止癢,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肌膚瘙癢、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獨活入肝經、膀胱經,能通經活絡,促進氣血運行,並可化瘀消腫,對於因氣血瘀滯所致的皮膚病,亦有輔助療效。
綜上所述,獨活在清肌散中,可發揮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功效,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的症狀。
清肌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肺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和胃。清肌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肌膚,導致的皮膚病變,而茯苓可利水祛濕,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改善皮膚狀況。
- 健脾益氣: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將濕邪及時排除體外,進一步促進皮膚病的康復。
因此,清肌散中加入茯苓,不僅有助於利水滲濕,更能健脾益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清肌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作用。清肌散用於治療風熱犯肺、肺氣不宣之症,桔梗可幫助宣肺利咽,使肺氣通暢,痰濁得以降解,從而緩解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
- 排膿消腫: 桔梗還具有排膿消腫的功效,可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清肌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藥物配合使用,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排膿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各種皮膚感染、瘡瘍腫毒等疾病。
清肌散中包含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前胡性微寒,入肺經,擅長疏散風寒,宣通肺氣,對於風寒犯肺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清肌散中加入前胡,有助於散寒解表,宣肺止咳,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狀。
-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前胡兼具清熱解毒之功,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黃疸、濕熱內蘊等症狀亦有一定的療效。清肌散中加入前胡,不僅可疏散風寒,更可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的功效。
清肌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其中含有人參這一味珍貴藥材。人參性溫,味甘微苦,歸心、脾、肺經,被譽為百草之王,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之功效。在清肌散中,人參主要用於調理氣血,增強體質,尤其對於氣虛導致的肌膚問題有著獨特療效。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營養供應,使肌膚恢復自然光澤與彈性。此外,人參還能提升人體免疫力,對抗外來侵害,從根本上強化肌膚防禦力,達到清肌美容之目的。在整個方劑中,人參的加入,不僅強化了整體療效,更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調和陰陽的治療原則。
清肌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肝理氣,行氣消腫: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消腫之功效。清肌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肌膚,導致的瘡瘍腫毒。枳殼可以疏肝理氣,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濕熱的散發,消腫止痛。
二、化痰利濕,消食除積:枳殼亦可化痰利濕、消食除積。濕熱蘊結於肌膚,常伴有痰濕積聚。枳殼能化痰利濕,有助於清除積聚的痰濕,減輕瘡瘍腫毒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肌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由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肌膚,導致氣血失和,發為瘾疹(類似現代蕁麻疹或皮膚過敏),症狀遍身搔癢,疹色或赤(熱象)或白(寒象),伴隨口苦咽乾、寒熱往來等表裏失調之證。其病機核心在於「外邪鬱而化熱,內有積滯」,故需疏解外邪兼清裏熱。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可分為三類:
清熱解毒
- 犀角:性寒,專解血分熱毒,針對瘾疹之赤色熱象及口苦咽乾。
- 川大黃:微炮後瀉熱力緩,疏通腸腑積滯,使熱邪從下而泄(「釜底抽薪」之法)。
調和營血
- 當歸:養血活血,助肌膚氣血流通,緩解搔癢。
- 芍藥:斂陰和營,與甘草合用可柔肝緩急(如芍藥甘草湯意),減輕風邪內動之癢。
扶正祛邪
- 人參:補益元氣,助正氣抗邪,防大黃、犀角攻伐太過。
- 甘草(炙):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能解毒。
配伍特點:
- 表裏同治:以竹葉輕清透表,生薑辛散外邪,配合大黃、犀角清裏,共奏疏解積熱之效。
- 攻補兼施:人參、當歸扶正,大黃、犀角祛邪,使祛邪不傷正,適合正虛邪實之證。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通腑瀉熱」與「涼血透表」雙向調節:
- 大黃通腑,使內蘊之熱從腸道出;犀角直清血分熱毒,切斷癢疹之病源。
- 當歸、芍藥調和營衛,改善肌膚氣血壅滯狀態,搭配竹葉、生薑辛透發表,助邪外達。
- 人參、甘草固護脾胃,確保攻邪之餘氣血生化有源,適用於反覆發作之慢性瘾疹。
總結:清肌散以「瀉熱不傷正,疏風兼養血」為特色,針對外邪引動內熱之皮膚病證,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與「通裏解表」的複方思維。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川大黃1兩(微炮,銼),人參(去蘆頭)1兩,芍藥半兩(末),甘草(炙)半兩(末),犀角半兩(末)。
疏解積熱。
上為細末。
每服1錢,以水1盞,加生薑3片、竹葉2片,同煎至5分,去滓放溫,乳食後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肌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 組成:黑狗脊、甘草、荊芥各等分。 主治:暴發癮疹,出而暴沒,或作酸痛。
清肌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黃柏1兩(豬膽炙),烏賊魚骨(去硬皮)半兩。 主治:痘瘡後餘毒未除,瘡痍濕爛,皮膚未平復者。
清肌散, 出處:《得效》卷十八。 組成:敗毒散1兩半,加天麻3錢,薄荷3錢,蟬退2-7個(去足翼)。 主治:風寒暑濕外搏肌膚,發爲癮疹,遍身搔癢,或赤或白,口苦咽乾,或作寒熱。
清肌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九引《醫方妙選》。 組成:當歸1兩,川大黃1兩(微炮,銼),人參(去蘆頭)1兩,芍藥半兩(末),甘草(炙)半兩(末),犀角半兩(末)。 主治:疏解積熱。主治:小兒初春不問有病無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