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刺性辛、溫。主治消毒透膿、搜風、殺蟲。主癰疽腫毒、瘰癧、瘡疹頑癬、產後缺乳、胎衣不下、癘風。
桑寄生性苦、甘、平。主治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安胎元。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崩漏經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
何首烏性苦、甘、澀、性微溫。主治補肝益腎、養血益精血、祛風、烏鬚髮。治肝腎陰虧、髮鬚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癧、腸風、痔疾、肢體麻木、神經衰弱、高血脂症。
石楠葉性平,味辛,苦,有小毒。主要功效祛風補腎。用於風濕筋骨痛、陽痿遺精。
白蒺藜性性微溫,味辛,苦。主要功效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
五加皮性味辛、苦、微甘、溫。主治祛風濕、壯筋骨、活血去瘀。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腰痛、陽痿、腳弱、小兒行遲、水腫、腳氣、瘡疽腫毒、跌打勞傷。
地骨皮性味甘、寒。主治清熱、涼血。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
白癬皮清熱燥濕、又袪風通痹、主治清熱燥溫,瀉火解毒,袪風止癢。用於濕熱瘡毒,濕疹疥癬、皮膚搔癢、黃疸、尿赤、濕熱痹痛。
烏頭性辛、苦、熱、大毒。主治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治風寒濕痺、歷節風痛、四肢拘攣、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頭風頭痛、寒疝作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陰疽腫毒、麻醉止痛。
枸杞子性味甘、 平。主治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用於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
牛蒡子性味辛、苦、寒。主治辛散苦泄、疏散風熱、宣肺利咽、更可泄火清熱、用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及熱毒瘡瘍證。
當歸尾主治活血祛瘀,用於經閉不通及瘀血積滯腫痛的病症。
五靈脂性味苦、甘、溫。主治活血散瘀、炒炭止血。 用於心腹淤血作痛、痛經、血瘀經閉、產後淤血腹痛、炒炭治崩漏下血、外用治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蔓荊子性味辛、苦、微寒。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用於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
亞麻子性味甘,平。主要功效養血祛風;潤燥通便。主麻風;皮膚乾燥;瘙癢;脫發;瘡瘍濕疹;腸燥便秘
地龍性味鹹、寒。主治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等症。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虎骨性辛、溫。主治祛風通絡,強筋健骨。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腳膝酸軟。
沒藥性苦、平。主治散瘀止痛、外用消腫生肌。用於跌打淤血腫痛、癰疽腫痛、胸腹諸痛、外用治瘡口久不收斂。
乳香性苦,辛,溫。主治活血行氣;通經止痛;消腫生肌。用於心腹諸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瘡癰腫痛、心腹疼痛、風濕痹痛、經閉痛經、腸癰。外用於消腫生肌、瘡潰不斂。
天花粉性味甘微、苦寒。主治清熱生津、養陰、用於熱病津傷口渴、可消腫排膿、常用於癰疽、瘡瘍證、消渴多飲。
苦參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白膠香性《唐本草》:"味辛苦,平,無毒"《醫林纂要》:"苦鹹辛,平"。主治活血,涼血,解毒,止痛。治癰疽,瘡疥,癮疹,瘰癧,金瘡,齒痛,吐血,衄血。《唐本草》:"主癮疹風癢浮腫,齒痛。"《綱目》:"治一切癰疽瘡疥,金瘡,吐、衄、咯血,活血,生肌,止痛,解毒,燒過揩牙,無牙疾。"《本草求原》:"治中風,腰痛,行痹,痿厥,腳氣。"
木鱉子性味甘、溫、無毒。主要功效消腫散結、解毒、追風止痛。主癰腫、疔瘡、無名腫毒、痔瘡、癬瘡、粉刺、默黑、乳腺炎、淋巴結結核、痢疾、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牙齦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