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雄黃膏

XIONG HUANG GAO

出處典籍: 《鬼遺》卷五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肝經 22%
心經 15%
脾經 13%
胃經 13%
肺經 10%
大腸經 7%
膽經 6%
腎經 4%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惡瘡皆爛。

傳統服藥法

檳榔半兩,雄黃(別研,如無,舶上硫黃代之)半兩,輕粉(別入)半兩,枯礬半兩,黃蠟半兩,蛇床子1兩,黃柏1兩,吳茱萸1兩,苦參1兩,黃連1兩,五倍子6錢,海桐皮6錢,閭茹2兩。
上為細末,先將臘月豬肪脂1斤,入皂角5條,帶須蔥5莖,全蠍10個,巴豆30粒去殼,蓖麻仁40粒去殼,川椒3錢,同煎黑色,去滓,入前藥末,再熬成膏子,方入輕粉,臘月內合者,瓷盒內收貯,可留十年余。
若治疥瘡,加入舶上硫黃與雄黃同分兩。

方劑組成解釋

雄黃性辛、苦、溫、有毒。主治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用於癰腫疔瘡、蛇蟲咬傷、蟲積腹痛、驚癇、瘧疾。

白礬性酸澀、寒、有毒。主治祛痰燥濕、解毒殺蟲、止瀉止血。主中風、癲癇、喉痹、疥癬濕瘡、癰疽腫毒、水火燙傷、口舌生瘡、爛弦風眼、聤耳流膿、鼻中息肉、瘡痔疼痛、崩漏、衄血、損傷出血、久瀉玖痢、帶下陰癢、脫肛、子宮下垂。

藜蘆性苦、辛、寒、有毒。主要功效湧葉風痰、殺蟲。主中風痰壅、癲癇、虐疾、疥癬、惡瘡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白笈性苦、甘、澀、寒。主治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外傷出血、癰瘡腫毒、燙灼傷、手足皸裂、肛裂等症。

巴豆性辛,熱,大毒。主治瀉下寒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蝕瘡殺蟲。主寒邪食積所致的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頭白禿皮膚表面起水疱帶狀疱疹疥癬腳氣病乳腺炎濕疹乳房腺體瘤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麻疹軟性下疳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腎盂腎炎尿道膿傷

相同名稱方劑

雄黃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五引《十便良方》。 組成:雄黃1兩,硫黃1兩(并細研)。 主治:身上諸惡瘡。

雄黃膏, 出處:《良朋匯集》卷五。 組成:蓖麻子81個(去殼),巴豆仁49個,雄黃(末)5分,麝香3分。 主治:紅白痢疾,水瀉。

雄黃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雄黃1兩(細研),雌黃1兩(細研),黃柏1兩,黃芩1兩,薑黃1兩,白芷1兩,當歸1兩,木香1兩。 主治:小兒頭瘡經年不癒,癒而復發。

雄黃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雄黃2兩,礬石(末)2兩,藜蘆2兩,當歸2兩,黃連2兩,附子2兩,??草1兩,川芎1兩,白及1兩,巴豆60枚(去皮心)。 主治:惡瘡皆爛。

雄黃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雄黃1兩(細研),(艹閭)茹1兩,蛇床子1兩,礜石1兩(銼搗爲灰),水銀半兩(于手心內以津研如泥),黃連1兩(去須)。 主治:小兒惡瘡,久不癒,並瘻瘡及疥癬等。

雄黃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四。 組成:雄黃3分(細研),麒麟竭(細研)3分,乳香(細研)3分,麝香1分(細研),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柳枝1握(銼),瀝油8兩。 主治:一切惡毒瘡,日夜疼痛,膿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太一追命丹

相似度 62%

太一追命丸

相似度 58%

神黃膏

相似度 53%

五疰丸

相似度 53%

大黑神膏

相似度 52%

大黑膏

相似度 52%

黑膏

相似度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