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雄黃防風丸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驅風止癢: 雄黃性溫燥,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有效驅除風邪、止癢止痛,適用於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症。
- 清熱解毒: 雄黃性溫燥,還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症。
雄黃防風丸中雄黃的應用,需要嚴格控制劑量,避免過量使用導致中毒。
雄黃防風丸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風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癢的功效。雄黃則以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見長。兩者合用,可有效驅除體表風邪,止癢止痛,適用於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症。
2. 協同作用: 防風可引導雄黃藥力直達病竈,提高藥效。同時,防風還能緩解雄黃的毒性,使藥物使用更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防風在雄黃防風丸中起到驅風止癢、協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雄黃防風丸中添加川芎,主要是為了增強其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其藥性與雄黃、防風等藥物相輔相成,能有效地改善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此外,川芎還能調節氣血,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雄黃防風丸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雄黃性溫,善於解毒殺蟲,但亦有燥熱之弊。石膏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能與雄黃相配,既可增強解毒之力,又能緩解雄黃的燥熱之性,避免其傷陰耗津。
二、 引藥入肝:本方主要治療肝經熱毒引起的疾病,石膏入肝經,可引導雄黃等藥物直達病所,提高藥效。
雄黃防風丸中加入白附子,主要是因為白附子具有祛風濕、止痛、消腫的功效,與方劑中的雄黃、防風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白附子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善於祛除風寒濕邪,並能止痛消腫。其與雄黃、防風等藥物合用,可 更有效地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消退腫脹,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的目的。
雄黃防風丸中添加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具有鎮驚安神之效,可治療因肝風內動引起的驚癇、神志不安等症狀。與雄黃、防風等藥物配伍,可增強其鎮驚安神之效,更能起到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作用。
- 抑制細菌: 硃砂中含有汞元素,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生長,有效預防感染。配合雄黃、防風等藥物,可更有效地治療皮膚病,例如濕疹、疥瘡等。
雄黃防風丸中加入獨活,主要是基於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獨活性溫,入肝經,能通經絡、散寒濕、止痺痛。
此方以雄黃、防風為主,善於解毒止癢、祛風止痛,而獨活則能加強其祛風濕、止痛之效,並協同雄黃、防風疏通經絡、散寒濕,從而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的功效。
雄黃防風丸為一方兼具解毒與袪風之效的中藥方劑,其中人參作為君藥,其應用緣由深具考究。人參性溫,味甘微苦,歸脾肺經,善於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智安神。對於氣虛所致的肢倦乏力、精神疲憊,以及因外感風邪引致的氣虛無力抗邪,人參皆能發揮其獨特療效。在雄黃防風丸中,人參配合雄黃之解毒,防風之袪風,共奏扶正袪邪、解毒消腫之功。此外,人參還能調和諸藥,增強整體方劑的協同作用,使藥效更為全面而持久。因此,人參在雄黃防風丸中的應用,既體現了中醫扶正固本的思想,也彰顯了其在複方配伍中的重要地位。
雄黃防風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 解毒散寒:細辛性溫,味辛,有散寒解表、通竅止痛之效。配合雄黃、防風等藥材,可增強解毒功效,並緩解由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引藥入經:細辛具有通經活絡之效,可引導藥力深入經絡,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解毒散寒的作用。
雄黃防風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止痛效果: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可協同雄黃、防風等藥材,共同發揮鎮痛消炎的作用,緩解風溼痹痛、跌打損傷等引起的疼痛。
2. 提高藥效穿透力:麝香具有開竅透骨的特性,可助其他藥材更好地滲透至病竈部位,增強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雄黃防風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風痰」相關病症。依古籍記載,其主治包括:
- 風痰上擾:表現為頭目昏痛、頭暈目眩,此為痰濁與風邪結合,上攻頭面所致。
- 風氣痹滯經絡:風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面部及頭部不適。
- 上攻面部:風痰之邪上犯,影響頭面部清竅,可伴隨目暗(視物模糊)、不欲飲食等症狀。
此方具有祛風化痰、開竅醒神、通絡止痛之效,適用於風痰證候以眩暈、頭痛、經絡痹滯為主要表現者。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此方以「祛風化痰」為主,兼顧「通絡開竅」及「調和氣血」。可從藥物配伍分為以下幾類:
祛風通絡藥
- 防風:散風解表,祛頭面之風,為風藥之潤劑。
- 獨活:祛風濕,通痹止痛,善治頭項之風。
- 細辛:溫經散寒,祛風止痛,助防風、獨活驅散經絡風邪。
化痰開竅藥
- 雄黃(研):燥濕化痰,解毒辟穢,為方中主藥之一。
- 白附子(炮):祛風痰,逐寒濕,善治頭面風痰。
- 麝香(研):開竅醒神,活血通絡,助風痰消散。
清熱鎮驚藥
- 石膏(碎研):清熱瀉火,以防風藥過於溫燥。
- 丹砂(研):鎮心安神,兼清熱解毒。
益氣活血藥
- 人參:補氣扶正,使祛邪不傷正。
- 芎藭(川芎):活血行氣,助風藥通絡止痛。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機理
- 祛風與化痰並重
- 「風痰」需祛外風與化痰濁同施。方中防風、獨活祛風,配雄黃、白附子化痰,標本兼治。
- 通絡開竅以定眩
- 風痰上攻頭目,故用麝香、川芎開竅通絡,緩解眩暈頭痛。
- 寒溫並用以防偏性
- 防風、細辛偏溫,石膏、丹砂性涼,可制約溫燥之性。
- 扶正祛邪
- 人參補氣,確保祛邪不傷正,適用於體虛夾風痰者。
四、適用症狀推論
- 風痰上擾:頭暈目眩、頭痛沉重、痰多黏膩。
- 經絡痹滯:頭面麻木、項背僵痛、言語不利。
- 兼有氣虛:體倦乏力、食少納呆。
五、總結
此方以「雄黃、防風」為君藥,重在祛風痰;「麝香、白附子」開竅化痰為臣;「人參、川芎」扶正活血為佐;「石膏、丹砂」清熱鎮驚為使。全方共奏祛風化痰、通絡止痛、醒神定眩之效,適合風痰上攻之證。
傳統服藥法
雄黃(研)1兩半,防風(去叉)2兩,芎藭1兩,石膏(碎研)1兩,白附子(炮)半兩,丹砂(研)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人參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麝香(研)1分。
上為細末,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槐膠湯送下,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雄黃防風丸具有祛風化痰、通絡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對中藥過敏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雄黃防風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雄黃(研)1兩半,防風(去叉)2兩,川芎1兩,石膏(碎研)1兩,白附子(炮)半兩,丹砂(研)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人參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麝香(研)1分。 主治:風痰,頭目昏痛及風氣痹滯經絡,上攻面部,頭旋目暗,不欲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