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羌散

芎羌散

XIONG QI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7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肝經 17%
心經 11%
脾經 11%
胃經 10%
膀胱經 9%
腎經 6%
膽經 5%
大腸經 5%
心包經 3%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芎羌散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止痙: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止痙的功效。芎羌散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而川芎的活血行氣作用可以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止痛止痙作用則可以緩解肢體麻木等症狀。
  2. 與其他藥材配伍相宜:芎羌散中其他藥材如羌活、白芷等也具有疏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與川芎的活血行氣作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因此,川芎作爲芎羌散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芎羌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芎羌散以川芎、羌活等辛溫解表藥為主,若單用容易耗傷血氣,加入當歸可補益氣血,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寒涼之弊。

二、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當歸與川芎、羌活等藥物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當歸可補血活血,促進藥效的吸收和發揮,同時還能調節氣血運行,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部位,達到更好的療效。

芎羌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除濕: 羌活味辛性溫,擅長祛風濕,並能通經絡,散寒止痛。與方劑中的川芎、白芷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有效祛除風寒濕邪,改善因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
  2. 疏風止痛: 羌活除了祛風濕外,還能疏散風寒,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頭暈、鼻塞、流涕等症狀,羌活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芎羌散中包含旋覆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旋覆花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化痰之功效。芎羌散旨在治療風寒咳嗽,旋覆花可協助溫肺化痰,宣肺止咳,緩解患者咳嗽症狀。
  2. 降逆止嘔:旋覆花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肺氣不降、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芎羌散中加入旋覆花,可協同其他藥材,緩解患者因咳嗽引起的噁心嘔吐等不適。

綜上所述,旋覆花在芎羌散中起着宣肺止咳、降逆止嘔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

芎羌散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通竅止痛: 細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效。芎羌散主治風寒濕痺,關節疼痛,而細辛可溫經散寒,解除痺痛,並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關節活動。
  2. 助川芎、羌活驅散寒邪: 川芎、羌活皆為祛風濕藥,但偏於散風寒,而細辛溫陽散寒,可助川芎、羌活更有效地驅散寒邪,達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效果。

故細辛在芎羌散中,起到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並助川芎、羌活驅散寒邪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

芎羌散方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蔓荊子味辛、苦,性涼,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的作用。芎羌散以祛風止痛為主,而蔓荊子能輔助疏散頭部風熱,使藥效更佳,適用於風熱上擾、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

二、涼血止血,活血化瘀:蔓荊子亦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芎羌散中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蔓荊子可輔助活血化瘀,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芎羌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表:石膏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瀉火、解表退熱之效。芎羌散主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而石膏的清熱解表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涼血止血:石膏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出血。芎羌散中加入石膏,可以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涼血止血的作用,減輕出血症狀。

芎羌散中包含藁本,主要是因為藁本具備下列兩項特點:

  1. 祛風止痛:藁本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此功效與芎羌散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羌活等,可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祛風止痛、舒筋活絡的作用。
  2. 通絡止痙:藁本除了祛風止痛外,亦能通經絡、止痙攣,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筋脈拘急、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藁本的加入,不僅能加強芎羌散的祛風止痛功效,更能促進藥效的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芎羌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 荊芥性辛溫,具有解表散寒、疏風止痛之效。芎羌散主治風寒濕痺,而荊芥可助其驅散外邪,解除風寒,減輕痺痛。

2. 通絡止痛: 荊芥入肺經,且具通絡止痛之效。芎羌散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羌活,也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荊芥的加入可增強其通絡止痛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芎羌散中加入半夏曲,是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曲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能祛除濕邪,改善痰濕凝聚於肺,引發咳嗽、氣喘等症狀。芎羌散以祛風止痛為主,加入半夏曲,可助其化痰止咳,提高療效。
  2. 和胃降逆:半夏曲可降逆止嘔,改善胃氣上逆,引發的噁心、嘔吐等症狀。芎羌散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等病症,這些病症常伴有胃氣不和,加入半夏曲,可兼顧和胃降逆,改善整體療效。

芎羌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與芎羌散中的川芎、羌活等藥物配合,可加強祛風止痛的作用,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效果更佳。
  2. 調和藥性: 防風味辛,性溫,能夠調和川芎、羌活等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導致脾胃受損。同時,防風也能起到引導藥力上行,使藥效更好地發揮作用。

芎羌散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腎陰,滋養肝血: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芎羌散以川芎、羌活等疏散風寒為主,易耗傷陰血,而熟地黃的加入可起到滋陰補血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燥烈。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熟地黃甘潤滋補,可緩解川芎、羌活的辛燥之性,使藥性更加溫和,更有利於氣血運行,促進藥效發揮。同時,熟地黃與川芎、羌活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氣血循環,緩解風寒所致的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芎羌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芎羌散以川芎、羌活等藥物為主,性偏溫燥,容易耗傷陰津。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燥烈之功。加入甘草,可使藥性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脾胃,防止出現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還具有補氣益血、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等功效。加入甘草,可增強川芎、羌活的疏風散寒、祛濕止痛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羌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婦人血虛,肝有風邪患頭風症,發作時頭暈目眩如坐舟車」,其病機關鍵在於「血虛肝風內動」。頭風掉眩之症,古多歸因於肝血不足,風邪上擾清竅,或兼夾外風引動內風。方名雖以「芎羌」為名(川芎、羌活擅祛風通絡),然現存組成未見二藥,推測可能為傳抄脫漏,或後世調整配伍所致。

組成藥味解析與治療邏輯

  1. 荊芥穗(炒)

    • 性辛微溫,炒用減其發散之力而偏入血分,能疏散肝經風邪,兼透血中伏風。此處用於平息內風上攻所致眩暈,並引藥入肝經。
  2. 牛蒡子(炒)

    • 辛涼透散,炒後緩其寒性。既可疏風清熱,又能解毒利咽,治風邪上犯之頭目不利。其性潤滑,或兼緩肝急。
  3. 木賊

    • 味甘微苦,性平,傳統用於目疾翳障,能疏風退翳、清肝明目。此處取其「輕揚升散」之性,協同他藥引風邪外透,改善睛輪濁翳。
  4. 蒼朮(生用)

    • 辛香苦溫,生用燥烈,善燥濕健脾、升發清陽。肝風內動常夾脾濕痰濁上蒙,蒼朮可斡旋中焦,斷痰濕化源,助清陽上升以定眩。

配伍原理推論

  • 風邪與血虛並治:方中荊芥穗、牛蒡子均炒用,避辛散耗血,側重疏風不傷陰;木賊輕清,蒼朮健運,間接助血化生。
  • 目疾與頭風關聯:肝開竅於目,風邪上攻可並見頭眩目翳,木賊專退翳膜,反映「肝-目-風」的傳統辨證思維。
  • 從「劑型與服法」反推:以荊芥湯送服,加強祛風效果;臘茶苦寒沉降,可防風藥過升,體現「升降相因」的制方智慧。

可能的完整方義
若補入川芎、羌活,則成經典「祛風養血」結構:川芎活血祛風、上行頭目,羌活祛太陽經風邪,與現存四藥協同,更契合「血虛肝風」病機。現存組成或為簡化變方,然仍可從殘方窺見「疏風透邪、清肝和絡」之旨,適用於風邪偏勝、兼夾輕度血虛之證。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炒)、牛蒡子(炒)、木賊、蒼朮(生用)各等分。
退翳膜,洗睛輪。
上為末。
每服2錢,煎荊芥湯點臘茶調下,空心、日午、臨臥各1次。
本方名芎羌散,但方中無川芎、羌活,疑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貧血頭痛一足或雙足震顫動搖

相同名稱方劑


芎羌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荊芥穗(炒)、牛蒡子(炒)、木賊、蒼朮(生用)各等分。 主治:退翳膜,洗睛輪。主治:男女血風毒眼,昏澀赤爛;丈夫腎臟風毒氣,眼癢腫疼。

芎羌散, 出處:《本事》(掃葉山房刊本)卷十。 組成:川芎1兩(洗),當歸3分(洗,去蘆,薄切,煉乾),羌活(洗,去蘆)半兩,旋覆花半兩,細辛(華陰者,去葉)半兩,蔓荊子(揀)半兩,石膏(生)半兩,藁本(去苗,淨洗)半兩,荊芥穗半兩,半夏曲(炒)半兩,防風(去叉股)半兩,熟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半兩,甘草半兩(炙)。 主治:婦人血虛,肝有風邪患頭風症,每發必掉眩,如在車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