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敗毒散中加入黨參,主要考量其補氣益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 補氣益血: 地榆敗毒散以清熱解毒為主,但病久傷正,會導致氣血不足,影響療效。黨參能補中益氣,使氣血充盈,有助於提升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
- 扶正祛邪: 黨參能補脾益氣,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正氣不足,更易感受外邪。黨參補脾益氣,可扶正培本,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之效。
地榆敗毒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清熱解毒: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清熱解毒之功效。方中地榆、敗醬草等藥物以清熱解毒為主,羌活的加入則可協同疏散風寒,使藥效更加全面。
- 通絡止痛,活血化瘀: 羌活兼具通絡止痛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經絡阻滯,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改善由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地榆敗毒散中包含獨活,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祛風止痛:地榆敗毒散主治熱毒血瘀所致的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等症。獨活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解毒的功效,可輔助地榆清熱解毒,同時兼具止痛作用,緩解疼痛症狀,改善局部腫脹。
- 活血化瘀,促進癒合:地榆敗毒散中地榆、黃芩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但同時也可能造成血液循環受阻。獨活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流通,有助於藥物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加速傷口癒合。
地榆敗毒散中含有柴胡,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清熱解毒: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解除因肝鬱氣滯所致的發熱、口苦、脅痛等症狀,同時亦可清熱解毒,輔助地榆、敗醬草等藥物,更好地清除體內毒素。
- 調和藥性: 地榆敗毒散中包含多味寒涼藥物,柴胡的辛溫之性可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並促進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療效。
地榆敗毒散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宣肺止咳:前胡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地榆敗毒散主治溫毒發熱、咽喉腫痛、咳嗽痰稠等症,前胡的加入可以清熱解毒,宣散肺熱,並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 配合地榆,涼血止血: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前胡與地榆相配,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涼血止血,協同作用,加強療效。
地榆敗毒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地榆敗毒散以地榆、黃芩等寒涼藥為主,而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脾胃,使藥力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解毒增效:甘草本身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解藥物毒性,並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使療效更佳。
因此,甘草在方劑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與增效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地榆敗毒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燥濕止帶: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帶的功效。地榆敗毒散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而濕熱常伴脾虛不運,茯苓可健脾利濕,促進濕熱之邪排出,改善帶下病症。
- 佐地榆清熱解毒:地榆性寒,善於清熱涼血、解毒止血。茯苓甘淡滲濕,可助地榆清熱解毒,並防止地榆寒涼傷脾胃。二者相配,可更有效地清除濕熱,達到治療帶下病的目的。
地榆敗毒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地榆敗毒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瘡瘍腫痛,而肝氣鬱結往往會加重疼痛,枳殼的加入可以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枳殼除了疏肝理氣之外,也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減輕腫脹。地榆敗毒散中加入枳殼,可以加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使瘡瘍腫痛更快消退。
地榆敗毒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地榆敗毒散主要用於治療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進一步緩解疼痛。
- 引藥入血: 川芎性溫,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血脈,促進藥效發揮。地榆敗毒散中含有地榆、黃芩等清熱解毒藥物,而川芎的引導作用,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的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地榆敗毒散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之效。地榆敗毒散主治咽喉腫痛,而桔梗能疏散肺氣,利咽開音,幫助藥物直達病竈,增強療效。
- 引藥下行:桔梗又具有開宣肺氣,引藥下行的作用。地榆敗毒散中多為清熱解毒藥,桔梗能將藥力引導至下焦,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地榆敗毒散方中,包含地榆,是基於其藥性與方劑主治的契合。地榆味苦澀,性寒,歸肝、脾、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的功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癰疽瘡瘍、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症。
地榆的涼血止血、清熱解毒功效可有效控制瘡瘍感染,消腫生肌則有助於傷口癒合。因此,地榆在方中擔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生肌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地榆敗毒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和緩和藥性: 地榆敗毒散的主要功能爲清熱解毒,而生薑性溫,具有解毒和緩和藥性的作用,可減輕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溫和,不易引起胃腸道不適。
- 調和氣血: 生薑還有助於調和氣血,使藥性更易於發揮功效,同時,也能夠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總之,地榆敗毒散中加入生薑,可以起到解毒、緩和藥性、調和氣血的作用,使藥效更佳,更利於患者康復。
主治功效
地榆敗毒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外科醫鏡》的記載,地榆敗毒散主治中狂犬毒,症見卒病心腹痛,神誌不清,痛極無聊,自咬肌肉,甚者嚼瓷器衣服,聞聲及風則戰慄驚惕不安。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以「敗毒」為名,並非單純使用地榆解毒。方中藥物多具有祛風、解表、止痛、安神等功效。可推測其治療原理可能為:
- 祛風解毒: 羌活、獨活、柴胡皆有祛風解表之效,可將侵入體內的毒邪通過發汗的方式排出體外,尤其羌活、獨活可以針對風毒有很好的解除效果。
- 行氣止痛: 狂犬病發作時,患者常有劇烈的心腹疼痛。方中枳殼行氣寬胸,降逆止嘔;川芎活血通絡,調經止痛,二者合用,可有效緩解疼痛症狀。
- 清心安神: 狂犬病發作時,患者常出現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等症狀。茯苓利水消腫、安神定志;桔梗宣肺止咳、開鬱醒腦。這些藥物有助於穩定患者的情緒,緩解精神症狀。
- 補益扶正: 方中黨參補氣養血,健脾益胃;甘草緩急止痛,潤燥止渴。這些藥物有助於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
**綜合分析:**地榆敗毒散以祛風解毒為主,兼以行氣止痛、清心安神、補益扶正,標本兼顧,從而達到治療狂犬病的目的。古代文獻記載地榆敗毒散,中狂犬毒,症見卒病心腹痛,神誌不清,痛極無聊,自咬肌肉,甚者嚼瓷器衣服,聞聲及風則戦慄驚惕不安。古人利用蒲扇向病人重掮,見風即身縮戰慄畏懼,又或鳴鑼聞聲,亦驚惕不安,作為診斷方法。
傳統服藥法
西黨參3錢,羌活3錢,獨活3錢,柴胡3錢,前胡3錢,甘草3錢,茯苓3錢,枳殼2錢(炒用),撫芎2錢,桔梗2錢,生地榆1兩,紫竹根1把,生薑3片。
水煎服。
狂犬病:道光丙午路經湘潭,見米船伙卒病心腹剜痛,煩躁欲死,醫不識何疾。同舟醴陵客大呼曰:殆哉,此癲犬略發,乃死證也。速用地榆敗毒散大劑濃煎,一劑神識清。再劑其病若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榆敗毒散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期間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敗毒散, 出處:《外科醫鏡》引沈雨蒼方。 組成:西黨參3錢,羌活3錢,獨活3錢,柴胡3錢,前胡3錢,甘草3錢,茯苓3錢,枳殼2錢(炒用),撫芎2錢,桔梗2錢,生地榆1兩,紫竹根1把,生薑3片。 主治:中狂犬毒,症見卒病心腹痛,神志不清,痛極無聊,自咬肌肉,甚者嚼瓷器衣服,聞聲及風則戦慄驚惕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