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滋陰地黃丸

ZI YIN DI HUANG WAN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腎經 29%
肝經 25%
心經 21%
肺經 11%
膀胱經 3%
脾經 3%
大腸經 3%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小兒腎陰不足,耳虛鳴,膿汁不乾。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1兩,白茯苓4錢,山茱萸5錢,甘菊4錢,牡丹皮4錢,何首烏(黑豆蒸3次)4錢,黃柏4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

方劑組成解釋

熟地黃性味甘、溫。主治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鬚發早白。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山茱萸性味酸、性微溫。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菊花性味甘、苦、微寒。主治用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本品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長於疏散風熱、故常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

牡丹皮性辛苦、涼、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

何首烏性苦、甘、澀、性微溫。主治補肝益腎、養血益精血、祛風、烏鬚髮。治肝腎陰虧、髮鬚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癧、腸風、痔疾、肢體麻木、神經衰弱、高血脂症。

黃柏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於陰虛火旺、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盜汗骨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嘴唇乾裂瞳神散大羞明怕熱內障氣喘肺結核結膜炎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出血骨質疏鬆症咳血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地黃丸, 出處:《外科大成》卷三。 組成:熟地、山藥、山萸、五味子、麥冬、當歸、菊花、枸杞、肉蓯蓉、巴戟各等分。 主治:陰虛火燥,唇裂如繭。

滋陰地黃丸,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熟地、柴胡、天冬、川連、甘草、生地、黃芩、玉竹、知母、當歸、江殼。 主治:麻症血弱氣虛,不能養心,目赤。

滋陰地黃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組成:熟地黃1兩,白茯苓4錢,山茱萸5錢,甘菊4錢,牡丹皮4錢,何首烏(黑豆蒸3次)4錢,黃柏4錢。 主治:小兒腎陰不足,耳虛鳴,膿汁不乾。

滋陰地黃丸, 出處:《回春》卷六。 組成:熟地黃(薑汁浸、焙)4兩,山藥1兩,白茯苓(去皮)1兩半,牡丹皮(去皮)1兩半,澤瀉(去毛)1兩半,天門冬(去心)2兩,生地(酒洗)2兩,麥門冬(去心)2兩,知母(酒炒,去毛)2兩,貝母(去心)2兩,當歸(酒洗)2兩,山茱萸(酒蒸,去核)2兩,香附米(童便浸、炒)2兩。 主治:婦人經水不調,或不通,虛勞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發熱咳嗽,盜汗痰喘,一切虛損瘦怯之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杞菊地黃丸

相似度 66%

知柏地黃丸

相似度 66%

滋陰除濕丸

相似度 66%

滋陰八味煎

相似度 66%

蘆柏地黃丸

相似度 66%

滋腎柔肝湯

相似度 63%

滋陰八味湯

相似度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