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陰地黃丸
ZI YIN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滋陰地黃丸中使用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陰,益精血: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後而成,其性溫和,較生地黃更易於被人體吸收,且可溫補腎陰,益精血,對陰虛火旺、腎精不足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減少寒涼之性:生地黃性寒,直接服用易損傷脾胃,而熟地黃經過炮製,性味溫和,可避免寒涼之性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更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
滋陰地黃丸中加入茯苓,是為了其「利水滲濕」的功效。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滋陰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目的,而腎虛常伴有水濕內停,造成痰濕、水腫等症狀。茯苓利水滲濕,能去除體內濕邪,有助於滋陰補腎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從而更有效地改善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同時,茯苓還有健脾寧心的作用,能改善脾胃功能,使滋陰補腎藥物更好地被吸收利用。
滋陰地黃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其滋陰補腎的功效。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其性溫可溫補腎陽,而酸澀之味則能收斂固澀,滋陰補腎,有助於平衡地黃的滋陰之力,避免過於寒涼,並增強補腎填精的效果。此外,山茱萸亦可固澀止瀉,對於腎氣不足導致的遺精滑泄、小便頻數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更能發揮滋陰補腎的功效。
滋陰地黃丸中加入菊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瀉火、平肝明目的功效。滋陰地黃丸主要用於滋陰補腎,但部分患者可能伴隨有肝火旺盛、目赤腫痛等症狀。菊花可清熱瀉火,緩解這些症狀,配合地黃滋陰,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平肝潛陽: 菊花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的作用。滋陰地黃丸中的熟地黃等藥物滋補腎陰,可能會導致肝陽上亢,引起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菊花可以平肝潛陽,抑制肝陽過亢,協同滋陰補腎,使療效更佳。
滋陰地黃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滋陰地黃丸主治陰虛火旺,而牡丹皮可清解虛熱,防止滋陰藥效被熱邪所傷,同時可活血化瘀,改善陰虛所致的瘀血阻滯。
- 緩解肝鬱: 滋陰地黃丸常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而肝鬱可導致陰虛加重。牡丹皮可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滯,從而輔助滋陰藥更好地發揮作用。
滋陰地黃丸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補肝腎,烏髮養血: 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烏髮養血、強筋骨等功效。滋陰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而何首烏則能協助其滋補肝腎,並改善頭髮早白、腰膝酸軟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效: 滋陰地黃丸中其他藥材,如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等,也具有補腎益精、滋陰潤燥等功效,與何首烏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的作用。
因此,何首烏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發揮滋陰地黃丸滋補肝腎、烏髮養血的功效,提高其治療效果。
滋陰地黃丸中包含黃柏,主要是因為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方劑中,滋陰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但因腎陰虧虛常伴有虛火上炎,或濕熱內蘊等症狀。黃柏的清熱燥濕之效,可抑制因腎陰不足而引起的虛火,並清除濕熱,避免其加重腎陰虛損。同時,黃柏的瀉火解毒之效,可針對因虛火上炎而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起到抑制作用,使滋陰補腎效果更佳。
主治功效
滋陰地黃丸主治功效分析
滋陰地黃丸,出自《醫學入門》,由熟地黃、生地黃、柴胡、天門冬、甘草、枳殼、黃連、五味子、人參、地骨皮、黃芩、當歸等組成。具有滋陰降火、養血明目之功效。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記載可見,滋陰地黃丸主要應用於以下幾種病症:
1. 眼部疾病:
- 眼衄 (眼部出血):古文提及「血出目眥,屬肝火迫絡損系」,滋陰地黃丸去柴胡,可應用於此症。方中熟地、生地、當歸滋陰養血;黃芩、黃連清熱涼血;地骨皮清虛熱;五味子收斂止血。
- 視物昏花、瞳孔散大:古文記載「視物無力,或見非常之狀,屬陰精虛弱」、「眼目昏黑,瞳人散大,視物昏花」,多與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有關。方中熟地、生地滋補肝腎之陰;天冬、地骨皮滋陰降火;柴胡疏肝解鬱(但在治療眼衄時需去除);黃芩、黃連清熱燥濕;枳殼行氣寬中;人參、甘草補氣;五味子收斂瞳子;當歸養血活血,使全方共奏滋陰降火、養血明目之效。
- 耳虛鳴、膿汁不幹:方劑原始主治,古文記載「治耳虛鳴,膿汁不幹,腎陰不足」,方中熟地、生地、山茱萸滋補腎陰,茯苓健脾利濕,菊花,牡丹皮,何首烏、黃柏清熱解毒燥濕。
2. 婦科疾病:
- 月經不調、虛勞諸症:古文記載「治婦人經水不調或不通,虛勞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發熱、咳嗽、盜汗、痰喘,一切虛損瘦怯之病」,主要與陰虛血虧、虛火內擾有關。方中熟地、生地、當歸滋陰養血;柴胡疏肝理氣;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天冬、地骨皮滋陰降火;五味子收斂止汗;人參、甘草補氣,以扶正祛邪。
3. 其他症狀:
- 虛火上炎導致的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古文提及「瘡愈後口渴,或先渴而患瘡,或口舌生瘡,或咽喉腫痛,或唇裂舌黃目赤,痰涎上湧者,皆敗證也」,方中地黃、天冬、地骨皮滋陰降火,配合黃芩、黃連等清熱解毒藥,可緩解虛火上炎的症狀。
總結
綜上所述,滋陰地黃丸以滋陰降火為主要治療原則,通過滋補肝腎之陰,清降虛火,達到養血明目、調經止血、清熱解毒等功效。臨床應用廣泛,主要針對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眼部疾病、婦科疾病及其他虛熱症狀。然而,不同醫家對於該方的應用略有差異,例如《類證治裁》中提到治療眼衄時會去除柴胡,因此具體應用時還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1兩,白茯苓4錢,山茱萸5錢,甘菊4錢,牡丹皮4錢,何首烏(黑豆蒸3次)4錢,黃柏4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補腎、清熱利濕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地黃丸, 出處:《外科大成》卷三。 組成:熟地、山藥、山萸、五味子、麥冬、當歸、菊花、枸杞、肉蓯蓉、巴戟各等分。 主治:陰虛火燥,唇裂如繭。
滋陰地黃丸,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熟地、柴胡、天冬、川連、甘草、生地、黃芩、玉竹、知母、當歸、江殼。 主治:麻症血弱氣虛,不能養心,目赤。
滋陰地黃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組成:熟地黃1兩,白茯苓4錢,山茱萸5錢,甘菊4錢,牡丹皮4錢,何首烏(黑豆蒸3次)4錢,黃柏4錢。 主治:小兒腎陰不足,耳虛鳴,膿汁不乾。
滋陰地黃丸, 出處:《回春》卷六。 組成:熟地黃(薑汁浸、焙)4兩,山藥1兩,白茯苓(去皮)1兩半,牡丹皮(去皮)1兩半,澤瀉(去毛)1兩半,天門冬(去心)2兩,生地(酒洗)2兩,麥門冬(去心)2兩,知母(酒炒,去毛)2兩,貝母(去心)2兩,當歸(酒洗)2兩,山茱萸(酒蒸,去核)2兩,香附米(童便浸、炒)2兩。 主治:婦人經水不調,或不通,虛勞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發熱咳嗽,盜汗痰喘,一切虛損瘦怯之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