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血救亡湯中加入玄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散結。其清熱涼血之效,可緩解因熱毒內蘊而導致的出血症狀;而解毒消腫之效,則可消散瘀血腫痛,促進傷口癒合。因此,在補血救亡湯中加入玄參,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散結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因熱毒內蘊而導致的出血症狀。
補血救亡湯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血虛、熱盛、心煩失眠、口渴、心悸等症狀,生地黃的滋陰涼血作用能緩解血虛所致的熱象,並清熱解毒,為方中重要藥物。
- 養血生津: 生地黃能養血生津,潤燥止渴,適合於血虛津虧、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補血救亡湯中使用生地黃,不僅能滋陰涼血,更能養血生津,使血氣充盈,達到補血救亡之效。
補血救亡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
黃耆為補氣藥之首,能補益中氣,提升人體正氣,從而促進血液生成,改善血虛症狀。同時,黃耆亦有固表止汗之效,可防止氣血外泄,有利於氣血運行,提升血液循環效率。此外,黃耆亦具託毒生肌之功效,有助於修復血虛所致的肌膚損傷,改善面色蒼白等症狀。因此,黃耆在補血救亡湯中發揮著補氣益血、固表止汗、生肌託毒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改善血虛症狀。
補血救亡湯中包含當歸,原因如下:
-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為補血之要藥。 補血救亡湯旨在補血救亡,而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能改善氣血虛弱、面色蒼白、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等症狀,符合方劑補血救亡的功效。
- 當歸與方中其他藥物配伍相宜,發揮協同作用。 例如當歸與黃芪、川芎等藥物配伍,可增強補血益氣、活血化瘀的功效,使方劑更有效地改善氣血不足的症狀。
綜上所述,當歸是補血救亡湯中重要的藥物,其補血活血的功效,以及與其他藥物配伍的協同作用,使得該方劑能更有效地達到補血救亡的目的。
補血救亡湯中加入地榆,主要原因有二:
- 收斂止血:地榆性寒涼,味苦澀,入肝經,具有收斂止血之效。方中加入地榆,可收斂止血,幫助改善因血虛所致的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尿血等。
- 清熱涼血:地榆亦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可清解因熱毒所致的出血,並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導致的出血症狀,如發熱、口渴、舌苔黃膩等,地榆可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補血救亡湯中加入荊芥,主要是為了其疏散風熱,涼血止血之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荊芥能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同時,荊芥還能疏散風熱,使血行通暢,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生成。因此,將荊芥加入補血救亡湯中,可以更好地達到補血止血、清熱解毒的目的。
補血救亡湯中加入木耳,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涼血止血:木耳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其富含維生素K,能促進血液凝固,有助於控制出血。對於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等,木耳能清熱涼血,止血消腫。
- 滋陰潤燥:木耳性寒,能滋陰潤燥,清熱解毒。其富含膠質,有助於潤滑腸道,改善便祕。對於因燥熱導致的血虛症狀,如口乾舌燥、面色蒼白等,木耳能滋陰補血,改善症狀。
故補血救亡湯中加入木耳,能有效地涼血止血,滋陰潤燥,促進血液循環,達到補血救亡之功效。
補血救亡湯中加入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肝腎,滋陰養血: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補益肝腎之效。其能滋養肝腎陰血,改善因陰虛血虧導致的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從而達到補血之效。
2. 固本培元,提高免疫力: 龜板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對於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的患者,服用龜板能固本培元,增強抵抗力,從而達到救亡之效。
因此,龜板在補血救亡湯中起到滋陰養血、固本培元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治療氣血虛弱、體質衰弱等病症的目的。
主治功效
補血救亡湯方劑功效分析
根據《洞天奧旨》記載,補血救亡湯為治療“殺傷危亡諸證”之方,其組成藥物及臨牀應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 方劑組成與功效分析:
補血救亡湯由玄參、生地黃、黃耆、當歸、地榆、荊芥、木耳、龜板等八味藥物組成,各藥物功效如下:
玄參、生地黃: 此二藥均為涼血滋陰之品,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玄參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二藥合用,能有效清除血熱,滋養陰液,為全方之基礎。針對外傷出血,它們能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
黃耆: 益氣固表,扶正止汗。在失血性休克等危重情況下,黃耆能提升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這是方劑能夠“救亡”的重要原因。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其活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並能緩解疼痛。
地榆: 涼血止血,解毒消腫。能有效控制外傷出血,並有消腫止痛之效。
荊芥: 散風解表,消炎止癢。其作用可能在於防止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炒黑處理,可能加強其止血功效。
木耳: 潤肺養胃,清熱利水。其作用可能與滋陰潤燥,促進機體恢復相關。
龜板: 滋陰補腎,強筋健骨。 龜板補益陰血,協助生地黃、玄參滋陰涼血,且有收斂止血作用。
二、 治療原理分析:
《洞天奧旨》中提到,此方主要針對刀刃傷導致的大出血、脫水等危急症狀。方劑的治療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止血: 地榆、龜板等藥物具有顯著的止血功效,能有效控制外傷出血。 荊芥炒黑,也可能加強止血作用。
補益氣血: 黃耆補氣,當歸補血,配合生地黃、玄參滋陰,從根本上提升機體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這是克服危重症狀的關鍵。
清熱解毒: 玄參、生地黃清熱解毒,防止感染,有利於傷口癒合。
滋陰潤燥: 生地黃、玄參、木耳等藥物滋陰潤燥,緩解因失血造成的體液不足和組織乾燥。
三、 臨牀應用分析:
古文描述補血救亡湯能有效治療刀刃傷,使患者止渴,傷口癒合,避免死亡。這說明該方劑在緊急情況下具有較強的急救作用,主要針對外傷出血伴隨休克、脫水等危重症狀。 其效果顯著,被稱為“神方”,表明其在古代臨牀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方中藥物配伍合理,各藥物之間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補血救亡湯是一個針對外傷出血危重症狀的有效方劑,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止血、補益氣血、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等多方面作用,迅速提升機體的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從而達到救治的目的。 其藥物配伍精妙,體現了古代醫家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玄參2兩,生地4兩,黃耆4兩,當歸2兩,地榆4錢,荊芥(炒黑)5錢,木耳2兩,敗龜版2個。
水20碗,煎汁5-6碗,恣其酣飲。蓋刀刃之傷,必大流血,無不渴者,飲水有立刻亡者,若飲此湯則渴止而瘡口亦閉,又無性命之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補血救亡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六。 組成:玄參2兩,生地4兩,黃耆4兩,當歸2兩,地榆4錢,荊芥(炒黑)5錢,木耳2兩,敗龜版2個。 主治:殺傷危亡諸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