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防地黃湯

JING FANG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2%
肝經 20%
心經 17%
肺經 17%
脾經 12%
胃經 7%
膀胱經 2%
腎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荊防地黃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解表透疹: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透疹之功效。方中以其搭配防風、地黃等藥材,可有效治療風寒感冒、麻疹初起、發熱惡寒等症狀,達到解表散寒、透疹止癢的效果。
  2. 配合地黃,滋陰潤燥: 地黃性寒,具有滋陰潤燥、涼血止血的功效。荊芥的辛溫之性可與地黃的寒性相配,既可疏散外寒,又可滋養內陰,達到寒熱平衡,更好地治療風寒感冒伴隨的陰虛內熱等症狀。

荊防地黃湯中加入熟地黃,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滋陰補血: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性溫而不燥,能滋陰補血,且補血而不留瘀,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2. 助陽氣:熟地黃雖屬滋陰藥,但其滋陰而不傷陽,反而能補益腎陰,進而促進陽氣生髮,與方中其他溫陽散寒的藥物相輔相成,共同改善寒濕侵襲所致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

因此,熟地黃的加入既能滋陰補血,又能助陽氣,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寒濕頭痛的功效。

在中藥方劑「荊防地黃湯」中,山藥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補脾益腎、固精止瀉的功效。山藥性溫味甘,能夠補脾益腎、固精止瀉,適用於治療脾腎兩虛所致的腰膝酸軟、泄瀉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山藥能夠增強方劑的補脾益腎作用,對改善脾腎虛弱非常有益。

荊防地黃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針對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症狀。
  2. 緩解肌表熱邪: 方中荊芥、防風等藥物主要作用於肌表,以散風寒、解表。牡丹皮的加入則可降低肌表熱邪,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表的效果。

荊防地黃湯中包含防風,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邪,止咳平喘: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邪、止咳平喘之功效。方中荊防地黃湯主治風寒犯肺,咳嗽喘息,而防風可助荊芥散寒解表,並協同地黃滋陰潤肺,達到止咳平喘之效。
  2. 解表止痛,調和營衛: 防風還具有解表止痛、調和營衛之功效。方中地黃滋陰,容易導致表虛,而防風可疏散表邪,防止陰寒內侵,並調節營衛氣血平衡,使治療效果更佳。

荊防地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功。方中荊芥、防風等藥性偏於辛溫,容易耗傷津液,而茯苓能利水滲濕,補充津液,避免藥性過燥,同時也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利用。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茯苓性平,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方中生地黃、熟地黃滋陰補血,但容易滋膩,茯苓加入後可以利水滲濕,使藥性更趨平和,避免滋膩礙脾。同時,茯苓健脾利濕,能促進藥物吸收,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荊防地黃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是為了補益肝腎,固攝精氣。

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止汗生津之效。該方中,荊芥、防風、地黃等藥物多屬寒涼,容易耗損陽氣,而山茱萸則可起到溫陽補腎、固攝精氣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損傷脾胃。此外,山茱萸還可以滋陰養血,與地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補腎的功效。

荊防地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荊防地黃湯以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為主,其中防風、荊芥性偏辛散,地黃、生地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可緩解藥性偏寒或偏燥之弊,使藥性協調,藥效更佳。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能提高其他藥物的療效,並減輕其對人體的刺激。同時,甘草還有補脾益氣之功,可扶正祛邪,使患者更容易恢復健康。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荊防地黃湯」

荊防地黃湯,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主治兒童得了天花剛開始,血虛,不易長痘。荊防地黃湯組成包括荊芥、熟地黃、山藥、牡丹皮、防風、茯苓、山茱萸、甘草。

甘草:

  •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
  • 具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防風:

  • 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
  • 具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
  • 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
  • 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
  • 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
  • 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

茯苓:

  • 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
  • 具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能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
  • 能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
  • 能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
  • 能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
  • 能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
  • 能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荊芥:

  • 性微溫、味辛,歸肺、脾經。
  • 具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 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牡丹皮:

  • 性寒,味苦,歸心、肝經。
  • 具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 清營血之實熱,同時還能治陰虛發熱。
  • 牡丹皮中的植物鞣素、芳香油和皁苷等成分有助於擴張血管、增強血管壁強度、促進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循環、止血,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細胞的氧氣和營養供應。
  • 能清熱涼血,適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等症。

山藥:

  • 具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 能補氣益虛,生津止渴,健脾養胃。
  • 含有黏液蛋白、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增強體質,緩解疲勞,增強體力。
  • 具滋陰功效,可以改善皮膚乾燥、粗糙等症狀。

山茱萸:

  • 具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 能治療腎虛精虧引起的遺精、早泄、腰膝痠軟、月經過多、崩漏等症狀,以及眩暈耳鳴、腰膝痠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等症狀,以及內熱消渴。
  • 富含維生素B系列和鐵元素,有助於生成血紅蛋白和補充血液,改善血虛症狀。
  • 能促進肝細胞再生、增加肝組織血流量,改善肝功能,對肝損傷和肝纖維化具有療效。
  • 也能益精,即增強腎精,改善腎臟功能,增強性功能,達到輕度壯陽補腎的作用,對精虛型性功能障礙有輔助治療作用。

熟地黃:

  • 具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
  • 能補血養血,改善貧血癥狀;
  • 滋補肝腎,緩解肝腎陰虛症狀;
  • 益精填髓,增強精血;
  • 補腎填精,增強腎臟功能;
  • 滋補養生,增強體質,延緩衰老。
  • 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總結: 荊防地黃湯,為中醫常用方劑之一,由荊芥、熟地黃、山藥、牡丹皮、防風、茯苓、山茱萸、甘草八味藥材組成,主治兒童得了天花剛開始,血虛,不易長痘。

傳統服藥法


荊芥1錢, 熟地4錢, 山藥2錢, 丹皮1錢, 防風1錢, 雲苓1錢, 山萸1錢, 生甘草1錢。
補血散毒。
加生薑2大片為引,並加黃酒沖服3-4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貧血痤瘡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地黃湯, 出處:《驗方新編》卷十。 組成:荊芥1錢,熟地4錢,山藥2錢,丹皮1錢,防風1錢,雲苓1錢,山萸1錢,生甘草1錢。 主治:補血散毒。主治:小兒痘瘡初起,血虛不易灌漿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