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溫補通陽方
JIA WEI WEN BU TONG YANG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劉惠民醫案》,名見《千家妙方》卷上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6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脾益腎: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滋陰補腎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山藥,可以補益脾腎之氣,提高人體正氣,從而增強抵抗力,有助於溫補通陽。
- 健脾固澀: 山藥能健脾固澀,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防止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血不足,進一步提升溫補通陽的效果。
- 滋陰潤燥: 山藥能滋陰潤燥,與方劑中其他溫補藥材相配合,可以避免溫補過度,防止燥熱之弊,使溫補通陽更為溫和,效果更佳。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歸腎、肝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此方多用於陽虛體質,而陽虛常伴有陰虛,故以熟地黃滋補腎陰,改善陽虛之本。
- 配伍相宜: 該方中其他藥物如肉桂、附子等,皆屬溫熱之品,易耗陰血。熟地黃的滋陰之性,可以制約溫熱之性,避免過燥傷陰,使藥物作用更加溫和,更有利於改善陽虛症狀。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解表: 麻黃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竅之效。對於陽虛氣弱,外感風寒,導致肺氣不宣,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麻黃可助其發汗解表,疏散寒邪,通暢氣道。
- 溫陽通絡: 麻黃亦能溫通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對於陽氣虛衰,導致四肢冰冷、關節疼痛等症狀,麻黃能溫陽通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因此,在「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麻黃,可有效改善陽虛體質,達到溫補陽氣、宣肺解表的效果。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化濕止嘔之功效。對於陽氣不足、寒邪入侵所致的畏寒肢冷、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症狀,乾薑能起到溫陽散寒、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體質的作用。
- 助藥性:乾薑能促進藥物藥性的發揮,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溫補通陽的作用。例如,與其他溫補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其溫陽之力,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體質。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鹿角膠,主要是基於其溫補腎陽、強筋健骨的功效。
鹿角膠性溫,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強筋健骨、止血生肌等功效。對於腎陽不足、腰膝痠軟、陽痿早洩、骨質疏鬆等症狀,鹿角膠能起到溫補腎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骨骼生長的作用。
此外,鹿角膠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鹿角膠,可以更好地達到溫補腎陽、強筋健骨的效果,對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滋陰:阿膠性味甘平,入血分,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渴的功效。方中若出現血虛或陰虛,阿膠可補充血液,滋養陰液,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改善體質。
- 調和藥性:方中若含有溫熱性藥物,阿膠可起到緩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同時,阿膠也能增強藥物對身體的滋養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通陽氣: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發表解肌之效。此方以溫補陽氣為主,而桂枝能溫通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陽氣不足、寒邪阻滯導致的諸般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桂枝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能發揮更好的療效。例如,桂枝與附子、肉桂等藥物同用,能加強溫補陽氣的作用;與白芍、甘草等藥物同用,能緩解桂枝的燥烈之性,使藥力平和,更好地發揮溫陽通絡的作用。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補骨脂,乃因其具有溫腎壯陽之效,可助於通陽活血,改善陽虛體質。補骨脂性溫,味辛,歸腎、膀胱經,能溫腎助陽,散寒止痛,對於陽虛導致的腰膝痠軟、畏寒肢冷、陽痿早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補骨脂還有溫經通絡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寒凝不通的狀況。因此,在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補骨脂,可起到溫補腎陽、通陽活血、改善陽虛症狀的作用,進而達到整體改善身體狀況的效果。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精的功效。此方旨在溫補陽氣,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方能氣血充盈,溫陽效果更佳。白朮能補益脾氣,使脾胃運化正常,增強對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溫陽效果。
- 燥濕健脾: 白朮亦具有燥濕健脾之效。陽氣不足容易導致濕邪困脾,影響脾胃功能。白朮能燥濕健脾,使脾胃運化正常,從而促進陽氣生發,達到溫補通陽的效果。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其 疏肝解鬱 與 理氣止痛 的功效。
香附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其善於疏解肝氣鬱結,並能理氣止痛,對於因肝氣不舒而引起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香附還有 行氣活血 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疼痛。
因此,在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香附,可以有效地緩解因肝氣鬱結引起的各種不適,並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溫補通陽的目的。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此方旨在溫補陽氣,而血為氣之母,血足則氣旺,當歸補血活血,可為溫補陽氣提供物質基礎。
二、 調和藥性: 方中多用溫燥之品,容易耗傷陰血,而當歸性潤,可緩解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使補陽效果更溫和持久。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補陽氣,驅散寒邪之效。對於陽氣不足,寒邪內侵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面色蒼白等症狀,附子可起到溫補陽氣,改善體質的作用。
- 通陽活血: 附子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附子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固精: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的功效。方劑中若有腎陽不足、精關不固等症狀,山茱萸可起到溫腎助陽、固澀精氣的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 斂陰止汗:山茱萸亦可收斂陰液,止汗止瀉。若患者同時伴有盜汗、虛汗等症狀,山茱萸能起到固澀止汗的作用,避免汗液過多而耗損陽氣,有助於整體虛寒體質的改善。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木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作用。該方旨在溫補陽氣,若患者同時伴有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木香則能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二、理氣健脾: 木香入脾胃經,可理氣健脾,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溫補陽氣過程中,亦需兼顧脾胃運化,以利於藥物吸收,達到更好的療效。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本方以溫補通陽為目的,而黃耆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陽氣生發,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溫補通陽之效。
- 扶正祛邪: 黃耆能補脾益氣,使脾胃運化功能增強,從而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於一些陽虛體質患者,黃耆能扶正固本,助其抵禦外邪侵襲,減少疾病發生。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骨碎補」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腎壯骨: 骨碎補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骨、強筋健骨之功效。此方可能針對腎虛、骨骼虛弱、筋骨痠痛等症狀,骨碎補能有效改善此類問題。
- 通經活絡: 骨碎補具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因氣血不通引起的疼痛或痺痛。
因此,將骨碎補加入「加味溫補通陽方」,可增強補腎壯骨、通經活絡之效,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雞血藤」的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通經活絡: 雞血藤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活血、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因氣血不足、經絡不通所致的寒凝血瘀、肢體麻木、腰膝痠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溫補陽氣,助陽化氣: 雞血藤入腎經,能溫補腎陽,改善腎虛陽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症狀。同時,它也能促進陽氣的生髮和運化,有助於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力。
因此,在「加味溫補通陽方」中加入「雞血藤」,可以起到溫補陽氣、補血活血、通經活絡的綜合作用,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溫補通陽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脾腎不足,氣血兩虛,風寒內襲,阻閉經絡」。其病機為脾腎陽虛,氣血生化乏源,復感風寒之邪,導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症見肢體麻木、感覺減退、局部發涼、汗出異常(無汗)、久瀉、面黃神疲等,屬虛寒痺證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證需從溫補脾腎、益氣養血、散寒通絡三者並治,方能標本兼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解析
溫補腎陽,填精益髓
- 鹿角膠/阿膠、熟地、山茱萸:補腎填精,滋養陰血,奠定化生陽氣之基。
- 附子、桂枝、補骨脂、骨碎補:大補腎陽,溫通經脈,散寒除痺。尤其附子配桂枝,助陽化氣,通行十二經。
健脾益氣,祛濕止瀉
- 白朮(土炒)、山藥、生黃耆:健脾燥濕,補中益氣,改善腹瀉與氣血生化之源。
- 炒陳曲、木香、醋香附:醒脾消食,行氣調中,防滋膩壅滯,助藥力運行。
養血活血,通絡舒筋
- 當歸、雞血藤:養血活血,通絡止痛,改善肢體麻木與感覺異常。
- 麻黃:少量用之,宣通皮毛,開泄腠理,引藥達表,驅散經絡風寒。
標本兼治,寒濕並驅
- 炮薑:溫中散寒,助附子、桂枝祛內寒,兼固脾陽。
- 全方配伍:以溫補脾腎為本,輔以養血通絡為標,佐以行氣化濕之品,使補而不滯,溫而不燥,共奏「補虛祛寒、通陽開痺」之效。
適應病症之機制詮釋
脊髓空洞症見「半身麻木、溫覺障礙」,中醫歸於「虛損夾痺」。此方針對「陽虛寒凝」之關鍵病機:
- 溫陽藥(附子、桂枝、鹿角膠):改善局部代謝,促進神經傳導。
- 補氣血藥(黃耆、當歸、熟地):增強血液運行,濡養筋肉經脈。
- 通絡藥(麻黃、雞血藤):擴張微循環,緩解感覺異常。
案例中患者服後「麻木減、功能復常」,印證「陽氣得復,經絡得通」之理論,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與「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之古訓。
傳統服藥法
山藥30克,熟地15克,麻黃4.5克,炮薑9克,鹿角膠(烊化,可用阿膠代)12克,桂枝9克,補骨脂12克,白朮15克(土炒),炒陳曲9克,醋香附12克,當歸12克,熟附子9克,山茱萸12克,木香9克,生黃耆12克,骨碎補12克,雞血藤12克。
溫腎健脾,補氣養血,溫經通陽。
每日1劑,水煎2次,混合後分早、晚溫服。
脊髓空洞症 高某,女,45歲,1970年5月30日初診,患者於5年前春開始,發現左手感覺減退、麻木,繼則發現左側頭面部、胸背部及上肢不出汗,局部發涼,肢體麻木、感覺異常,逐漸加重,常不自覺被燙傷,左手握力差,不能持物,多年來伴腹瀉,面黃精神不振,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沈細弱,某醫院診為脊髓空洞症。是脾腎不足,氣血兩虛,風寒內襲,經絡阻塞所致。投以加味溫補通陽方,服藥6劑,感覺舒適,食慾較佳,上方加減間斷服藥半年余,病情明顯好轉,左半身麻木逐漸減輕,溫痛覺逐漸恢復,功能漸趨正常,追訪五年,情況良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溫補通陽方, 出處:《劉惠民醫案》。 組成:山藥30g,熟地15g,麻黃4.5g,炮薑9g,鹿角膠(烊化,可用阿膠代)12g,桂枝9g,補骨脂12g,白朮15g(土炒),炒陳曲9g,醋香附12g,當歸12g,熟附子9g,山茱萸12g,木香9g,生黃耆12g,骨碎補12g,雞血藤12g。 主治:溫腎健脾,補氣養血,溫經通陽。主治:脾腎不足,氣血兩虛,風寒內襲,阻閉經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