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溫補通陽方

JIA WEI WEN BU TONG YANG FANG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18%
腎經 17%
肺經 15%
肝經 14%
心經 11%
胃經 11%
三焦經 4%
大腸經 2%
膀胱經 1%
心包經 1%
膽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脾腎不足,氣血兩虛,風寒內襲,阻閉經絡。

傳統服藥法

山藥30克,熟地15克,麻黃4.5克,炮薑9克,鹿角膠(烊化,可用阿膠代)12克,桂枝9克,補骨脂12克,白朮15克(土炒),炒陳曲9克,醋香附12克,當歸12克,熟附子9克,山茱萸12克,木香9克,生黃耆12克,骨碎補12克,雞血藤12克。
溫腎健脾,補氣養血,溫經通陽。
每日1劑,水煎2次,混合後分早、晚溫服。
脊髓空洞症 高某,女,45歲,1970年5月30日初診,患者於5年前春開始,發現左手感覺減退、麻木,繼則發現左側頭面部、胸背部及上肢不出汗,局部發涼,肢體麻木、感覺異常,逐漸加重,常不自覺被燙傷,左手握力差,不能持物,多年來伴腹瀉,面黃精神不振,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沈細弱,某醫院診為脊髓空洞症。是脾腎不足,氣血兩虛,風寒內襲,經絡阻塞所致。投以加味溫補通陽方,服藥6劑,感覺舒適,食慾較佳,上方加減間斷服藥半年余,病情明顯好轉,左半身麻木逐漸減輕,溫痛覺逐漸恢復,功能漸趨正常,追訪五年,情況良好。

方劑組成解釋

山藥性甘、平。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泄瀉便溏、肺虛喘咳、腎虛遺精、白帶過多、尿頻、虛熱消渴。

熟地黃性味甘、溫。主治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鬚發早白。

麻黃性辛微苦溫。主治宣肺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腫。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疹瘙癢...等等。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鹿角膠性味甘、鹹、溫。主治補益精血、安胎止血。主腎虛、精血不足、虛勞贏瘦、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陽痿滑精、宮寒不孕、胎動不安、崩漏帶下、吐血、衄血、咯血、尿備、陰疽瘡瘍。

阿膠性味甘、平。主治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主治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肌痿無力、心煩不眠、虛風內動、肺燥咳嗽、勞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等症。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補骨脂性味辛、苦、溫。主治溫腎助陽、納氣、止瀉。用於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等症。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香附性味辛、微寒、無毒。主治行氣解鬱、調經止痛。 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胸脘痞悶、寒疝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山茱萸性味酸、性微溫。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骨碎補性苦、溫。主治補腎強骨、續傷止痛。用於腎虛腰痛、耳鳴耳聾、牙齒鬆動、跌撲閃挫、筋骨折傷、外治斑禿、白癜風。

雞血藤性味苦、微甘、溫。主治補血、活血、通絡。 用於月經不調、血虛萎黃、麻木癱瘓、風濕痺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月經稀少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溫補通陽方, 出處:《劉惠民醫案》。 組成:山藥30g,熟地15g,麻黃4.5g,炮薑9g,鹿角膠(烊化,可用阿膠代)12g,桂枝9g,補骨脂12g,白朮15g(土炒),炒陳曲9g,醋香附12g,當歸12g,熟附子9g,山茱萸12g,木香9g,生黃耆12g,骨碎補12g,雞血藤12g。 主治:溫腎健脾,補氣養血,溫經通陽。主治:脾腎不足,氣血兩虛,風寒內襲,阻閉經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三纔大補丸

相似度 53%

輔正驅邪湯

相似度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