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葦莖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利濕: 薏苡仁性涼味甘,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止瀉的功效。葦莖湯主治濕熱蘊結,下焦濕熱,導致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加入薏苡仁可增強清熱利濕之力,促進體內濕熱排出,改善水腫和尿頻等症狀。
- 健脾滲濕: 薏苡仁還有健脾滲濕的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並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加味葦莖湯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利濕:瓜蔞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止咳化痰之效。葦莖湯主治肺熱咳嗽,痰多粘稠,而瓜蔞的清熱利濕作用能輔助葦莖湯清除肺熱,並使痰液稀釋,利於咳出。
- 消腫止痛:瓜蔞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若患者因肺熱導致胸痛或咽喉腫痛,瓜蔞能幫助緩解疼痛,改善患者不適。
因此,加味葦莖湯中加入瓜蔞,可增強其清熱利濕、化痰止咳、消腫止痛之效,更全面地治療肺熱咳嗽等病症。
加味葦莖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味甘苦、性平,入心、肝、肺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葦莖、冬瓜仁等藥材擅長利水消腫,但若水腫瘀滯難以消散,則需配合桃仁活血化瘀,促進水腫消退。
- 行氣止痛: 桃仁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緩解水腫所致的疼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
因此,加味葦莖湯中加入桃仁,不僅有助於消除水腫,更能改善因水腫導致的疼痛,提升整體療效。
加味葦莖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原因:
-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葦莖湯本身清熱利濕,加入川貝母,可以加強其清熱化痰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熱痰壅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 保護嗓音,緩解咽喉疼痛: 川貝母對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加入葦莖湯中,可以更好地緩解因熱毒或痰濕引起的咽喉不適,保護嗓音,提高療效。
加味葦莖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葦莖湯以葦莖為主藥,性寒涼,善於清熱利濕。甘草性甘溫,味甘而緩和,可調和葦莖的寒性,避免其過寒傷正,使藥效更為平和。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並能補脾益氣,與葦莖合用,可增強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加味葦莖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濕熱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與葦莖湯的清熱利濕功效相輔相成,加強藥效。
- 抗菌消炎:金銀花含有綠原酸、木犀草苷等成分,具備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減少感染風險,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瘡瘍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加味葦莖湯中加入連翹,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葦莖湯本身以清熱利濕為主,而連翹的加入,能增強其清熱解毒的力量,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病症,如發熱、咽痛、口渴、瘡瘍腫毒等,具有更顯著的療效。
- 疏散風熱:連翹還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可治療風熱感冒、風熱咳嗽等病症。葦莖湯中加入連翹,可以更有效地疏散風熱,減輕患者的症狀。
總之,連翹的加入,使加味葦莖湯的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作用更為突出,更能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風熱感冒等病症。
主治功效
加味葦莖湯主治功效分析
加味葦莖湯主要用於治療肺癰,即肺部化膿性感染,症狀表現為咳嗽、咳吐濁痰且帶有腥臭味,甚至咳吐膿血,胸部隱隱作痛,舌苔白腐,脈象滑數而實。在古文記載中,還可應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暑濕兼寒夾食,外感病邪已去大半,轉而治療肺癰:如《重訂通俗傷寒論》中,患者外感暑濕食滯已去大半,遺留肺癰未癒,使用加味葦莖湯,配合其他藥物,如紫金片、新絳、旋覆、橘絡、竹瀝、梨汁、鮮石菖蒲汁、制月石、甘中黃、尿浸石膏等,以達到通肺絡、豁痰、解毒防腐的目的。
時毒傷肺成癰:如《重訂通俗傷寒論》指出,對於二便通利、神識清醒,但仍咳吐腥臭濁痰,甚至吐膿,胸部隱痛,舌苔白腐,脈象滑數而實的時毒傷肺成癰患者,應急用加味葦莖湯。
治療原理分析:
加味葦莖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排膿消癰”的原則。其處方組成包括:
- 藜蘆:利尿消腫,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
- 瓜蔞:活血化瘀,解毒止痛,有助於改善肺部的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
- 桃仁:破血行氣,潤腸通便,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排出體內毒素。
- 川貝母:清熱化痰,定喘平咳,有助於緩解咳嗽、咳痰等症狀。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有助於減輕藥物刺激,緩解疼痛。
- 金銀花: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
此外,古文記載中還常配合其他藥物使用,例如:
- 紫金丹/紫金片: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 新絳、旋覆、橘絡:通暢肺絡,有利於痰液排出。
- 竹瀝、梨汁、鮮石菖蒲汁:豁痰,有助於稀釋痰液,便於咳出。
- 制月石、甘中黃、尿浸石膏:解毒防腐,有助於控制感染,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總結:
加味葦莖湯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排膿消癰的作用,達到治療肺癰的目的。其應用範圍包括肺部化膿性感染,症狀表現為咳吐腥臭濁痰、胸痛、舌苔白腐、脈滑數等。在臨床應用中,常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配合其他藥物,以增強療效。
《重訂通俗傷寒論》中的一個醫案詳細描述了加味葦莖湯的應用過程。病人先是患有暑濕病,伴有高熱、昏迷、腹瀉等症狀,經過一系列治療後,暑濕症狀得到控制,但出現了肺癰的表現,此時使用加味葦莖湯加減治療,並根據病情變化調整用藥,最終使病人痊癒。這個醫案充分展示了加味葦莖湯在治療肺癰方面的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生苡仁5錢, 栝樓仁4錢, 光桃仁1錢半, 川貝母1錢半, 甘草節1錢半, 銀花2錢, 連翹2錢, 制月石8分, 陳芥菜鹵2 瓢(衝)。
降氣行血以宣肺痹,排膿去腐以清肺毒。
先用活水蘆根、鮮菩提根、鮮冬瓜皮子各2兩煎湯代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葦莖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生苡仁5錢,栝樓仁4錢,光桃仁1錢半,川貝母1錢半,甘草節1錢半,銀花2錢,連翹2錢,制月石8分,陳芥菜鹵2瓢(衝)。 主治:降氣行血以宣肺痹,排膿去腐以清肺毒。主治:赤膈傷寒,毒陷傷肺成癰,咳出濁痰腥臭,甚或吐膿,胸中猶隱隱痛,舌苔白腐滿布,脈右寸滑數而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