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荊防葛根湯

JING FANG GE GEN TANG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肺經 29%
肝經 18%
胃經 14%
心經 11%
膀胱經 7%
脾經 7%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腎經 3%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爛喉痧初起,壯熱煩渴,斑密肌紅,宛如錦紋,咽喉疼痛腫爛。

傳統服藥法

葛根1錢半或1錢, 牛蒡子3錢, 桔梗1錢半, 炒荊芥1錢半, 枳殼1錢, 白杏仁(去皮尖)3錢(便溏者勿研), 生甘草4分, 土貝3錢(去心,研), 炒防風1錢半,浮萍草2錢。
防風、荊芥不炒亦可。

方劑組成解釋

荊芥性味辛、微苦、性微濕。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産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葛根性甘、辛、平。主治主升陽明之氣、鼓舞胃氣上行、多用於外感表證邪氣、項背強痛證、又可清熱生津而止渴。降血壓﹐治高血壓腦病(眩暈、項緊、頭痛)等症狀。

桑葉主治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涼血止血。主治風溫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痺隱疹、下肢象皮腫、血熱吐血症。

水菖蒲性味辛,苦,溫。主治化痰開竅;除濕健胃;殺蟲止癢。用於痰厥昏迷;中風;癲癇;驚悸健忘;耳鳴耳聾;食積腹痛;痢疾洩瀉;風濕疼痛;濕疹;疥瘡

薄荷性味辛、涼。主升浮、既可疏散上焦風熱、又可疏理肝氣,用於疏風散熱、疏肝解鬱。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

牛蒡子性味辛、苦、寒。主治辛散苦泄、疏散風熱、宣肺利咽、更可泄火清熱、用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及熱毒瘡瘍證。

川貝母性味甘、苦、微寒。主治潤肺散結、止嗽化痰。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鬱結、肺痿、肺癰、癭瘤、廉癧、喉痺、乳癰等症。

淡竹葉性甘淡、寒、主治清熱、除煩、利尿。用於熱病煩渴、小便赤澀淋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小兒驚啼、小便赤澀、淋濁等症。

蟬蛻性味甘、鹹、涼。主治疏風散熱、以透散為能、既可解表之肺經風熱、又可散裡之肝經風熱。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明目退翳 祛風止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葛根湯, 出處:《喉科家訓》卷四。 組成:荊芥穗、青防風、粉葛根、冬桑葉、鮮菖蒲、薄荷葉、大力子、大貝母、淡竹葉、淨蟬衣。 主治:解肌散表。主治:爛喉痧初起,壯熱煩渴,斑密肌紅,宛如錦紋,咽喉疼痛腫爛。

荊防葛根湯, 出處:《爛喉丹痧》。 組成:葛根1錢半或1錢,牛蒡子3錢,桔梗1錢半,炒荊芥1錢半,枳殼1錢,白杏仁(去皮尖)3錢(便溏者勿研),生甘草4分,土貝3錢(去心,研),炒防風1錢半,浮萍草2錢。 主治:時令平和時之爛喉丹痧,初起發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辛涼解散湯

相似度 72%

清揚飲子

相似度 60%

祛風滌熱湯

相似度 58%

辛涼宣表湯

相似度 57%

薄杏湯

相似度 52%

清涼解毒湯

相似度 52%

加減銀翹散

相似度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