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五苓湯

JIA WEI W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6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脾經 19%
肺經 16%
膀胱經 15%
心經 10%
腎經 5%
大腸經 4%
肝經 4%
膽經 4%
胃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五苓湯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利水消腫、健脾化濕。其組成中包含豬苓,這是因為豬苓具有利尿和健脾的功效。豬苓的性味甘淡,入腎與膀胱經,可促進水液代謝,幫助排出多餘的體液,特別適用於水腫、尿少等症狀。

此外,豬苓能夠舒緩濕邪對脾胃的困擾,增強脾的運化功能,從而改善消化吸收。合併使用豬苓,可以提高整個方劑的療效,增強對於因濕邪所致的疾病的治療效果。

綜合來看,豬苓在加味五苓湯中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增強了方劑的利水功能,也改善了脾胃的健康,協助患者恢復身體的水液平衡與整體健康。

加味五苓湯中加入澤瀉,主要是因為其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夠加強原方五苓湯的利水消腫作用。澤瀉性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降濁之效。

五苓湯本身以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枝五味藥組成,主治脾虛濕困,水濕停滯所致的脘腹脹滿、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症。加入澤瀉後,可以更有效地將體內的水濕排出,達到消腫利水的效果,對於脾虛水濕停滯較重、小便不利等情況更為適用。

加味五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滲濕之效。五苓湯本身主治濕痺,加入白朮可加強健脾利濕之力,促進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2. 升陽止瀉:白朮能升陽氣,固脾胃,有助於止瀉止痢。對於脾胃虛弱、濕氣內困導致的腹瀉,白朮的加入可加強止瀉的效果,進一步改善患者症狀。

加味五苓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可助五苓湯加強利水滲濕的效果,尤其針對脾虛濕盛導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
  2. 化痰止咳:赤茯苓還兼具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加味五苓湯中加入赤茯苓,可以更好地發揮其利水滲濕、健脾化痰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加味五苓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濕退黃: 天花粉味甘性寒,入肺、脾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加之五苓湯本身以利水滲濕為目的,天花粉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利濕效果,對於濕熱蘊結、黃疸等症狀,能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2. 清熱生津: 天花粉具有清熱生津的作用,可以緩解濕熱所致的口渴、煩躁等症狀,配合五苓湯的利水滲濕,更能達到清熱利濕、生津止渴的效果,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加味五苓湯中加入葛根,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利水消腫,通經絡:葛根性涼,味甘,具有利水消腫、通經絡的功效,能有效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四肢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加味五苓湯以利水滲濕為主,而葛根的利水作用與五苓湯藥性相輔相成,增強利水效果。
  2. 解肌退熱,疏風散寒:葛根亦具解肌退熱、疏風散寒的功效,有助於解除因濕邪阻滯而引起的發熱、惡寒等症狀。加味五苓湯常用於治療濕熱、風寒濕邪等引起的疾病,葛根的加入有助於緩解患者的表寒症狀,進一步提升藥效。

加味五苓湯中加入香薷,主要原因是針對脾胃濕困、水濕內停,伴有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風寒濕邪夾雜的症狀。

香薷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化濕止嘔之效。它可以驅散風寒濕邪,同時也能利水消腫,協同五苓湯利水滲濕、健脾化濕之功,以加強治療效果,使療效更為顯著。

加味五苓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性善清熱解毒,可瀉心火、胃火,對於因心火或胃火亢盛導致的口渴、尿少、小便赤澀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利濕化濁: 五苓湯本身以利水滲濕為主,加入黃連可增強其清熱利濕之效,對於濕熱蘊蒸、水液停滯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亦有幫助。

總而言之,加入黃連可以加強加味五苓湯的清熱利濕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因濕熱內蘊導致的各種病症。

加味五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五苓湯以澤瀉、豬苓、茯苓、白朮、桂枝五味藥組成,偏於利水滲濕,可能出現脾胃虛弱、津液不足等症狀。甘草性甘平,味甘潤燥,可調和藥性,緩解五苓湯的燥性,避免過度損傷脾胃,有助於補脾益氣,防止出現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備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脾胃等功效。在加味五苓湯中,甘草可以協助五苓湯利水消腫,緩解水腫,並增強其止渴生津的作用,改善因水濕停滯導致的口渴、乏力等症狀。

主治功效


加味五苓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加味五苓湯主要用於治療暑熱所導致的病症。以下分別從古文記載和方劑組成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古文記載分析

  • 《雜病廣要》 引用江應宿醫案,記載一位婦人於六月中旬患霍亂,吐瀉轉筋,服藿香正氣散後症狀加重,出現煩躁面赤,揭衣臥地等症狀。江氏診斷為傷暑,給予五苓散加滑石、石膏,病情好轉,再用桂苓甘露飲而痊癒。此案例說明五苓散類方劑可應用於暑熱導致的吐瀉病症,特別是伴隨有煩渴、身熱等症狀。書中也提到「加味五苓湯,治口渴身熱,此暑熱傷中也。」,直接點明加味五苓湯的主治。
  • 《嚴氏濟生方》 記載加味五苓湯「治伏暑熱二氣及冒濕泄瀉注下,或煩、或渴、或小便不利。」。這裡更進一步明確指出此方用於伏暑兼挾濕邪所致的泄瀉,並伴隨有煩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方劑組成及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提供的加味五苓湯組成來看(包含兩個版本,其一版本可能並非加味五苓湯),可以推測其治療原理:

  • 利水滲濕: 方中豬苓、澤瀉、赤茯苓、車前子皆為利水滲濕藥物。暑熱傷中,津液耗損,同時暑濕內蘊,阻礙水液代謝,導致小便不利、泄瀉等症狀。利水滲濕藥物可以疏通水道,排出體內多餘的水濕,從而緩解泄瀉、小便不利等症狀。
  • 健脾益氣: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暑熱傷中,脾胃功能受損,運化失司,導致泄瀉。白朮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泄瀉症狀。
  • 清熱生津: 《雜病廣要》中提到的天花粉、葛根以及「五苓散加滑石、石膏」的用法,均體現了清熱生津的思路。暑熱傷中,熱邪耗傷津液,導致口渴身熱。天花粉、石膏皆為清熱生津的要藥,可以清解暑熱,補充津液。葛根則能升發清陽,兼有生津止渴之效。
  • 解表散寒: 《雜病廣要》中提到的香薷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夏季雖熱,但亦有可能感受寒邪,或者過度使用寒涼藥物而損傷陽氣。香薷可以散寒解表,避免寒邪內侵或陽氣受損。
  • 清熱燥濕: 《雜病廣要》中提到的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暑濕並重,濕熱互結,可能導致泄瀉。黃連可以清熱燥濕,有助於緩解泄瀉症狀。
  • 調和藥性: 甘草具有調和藥性的功效。它可以緩和其他藥物的藥性,並保護脾胃。

綜合分析

加味五苓湯以五苓散為基礎,針對暑熱傷中的病機特點,加強了清熱生津、解表散寒、清熱燥濕等方面的功效。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利水滲濕以祛除暑濕,通過健脾益氣以恢復脾胃功能,通過清熱生津以緩解暑熱傷津的症狀,通過解表散寒以防止寒邪內侵或陽氣受損,通過清熱燥濕以緩解濕熱導致的泄瀉,最終達到治療暑熱傷中所致的口渴身熱、泄瀉、小便不利等症狀的目的。

總結:

加味五苓湯是一個以五苓散為基礎,根據暑熱傷中的病機特點進行加減化裁的方劑。它通過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清熱生津、解表散寒、清熱燥濕等多種途徑,治療暑熱傷中所致的口渴身熱、泄瀉、小便不利等症狀。古文記載和方劑組成均支持這一結論。

傳統服藥法


豬苓7分, 澤瀉7分, 白朮5分, 赤茯苓1錢, 天花粉2錢, 乾葛1錢 , 香薷、 黃連、 甘草各等分。
泄極,加升麻、黃芩、石膏;如熱極,加石膏、知母;痛,加炒芍藥5錢,桂3分;寒痛,亦如此。
用水1鐘半,加生薑3片,煎至7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滲濕作用,如果體內水液不足,不宜使用本方。
  2. 本方含有黃連,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過量使用。
  3. 本方具有一定的瀉下作用,如果有腸胃疾病,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五苓湯,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五。 組成:豬苓7分,澤瀉7分,白朮5分,赤茯苓1錢,天花粉2錢,乾葛1錢,香薷、黃連、甘草各等分。 主治:暑熱傷中,口渴身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