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生脈散

JIA WEI SHENG MA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3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心經 23%
脾經 23%
胃經 11%
腎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生脈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氣生津: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益氣補脾、生津止渴之功效。生脈散原本以麥冬、五味子為主,滋陰生津,但缺乏補氣之力,加入人參可增強其補益氣血、生津止渴的功效,更能有效治療氣陰兩虛、津液不足之症。
  2. 固護心肺:心肺為嬌臟,喜潤惡燥,人參可補益心氣,固護心肺,與麥冬、五味子相輔相成,更能有效緩解心悸、氣短、口渴等症狀,提高療效。

加味生脈散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基於其潤肺生津、養陰清熱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滋陰潤肺、生津止渴作用相輔相成。

麥門冬性寒,入肺、心經,能有效滋養肺陰,緩解燥熱引起的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同時,它也能清心熱,使心氣平和,配合其他藥材,如生地黃、玄參等,共同發揮滋陰降火、生津止渴的功效。

加味生脈散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斂肺止咳: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之效。生脈散本身以麥冬、人參滋陰生津,但若肺氣虛弱,津液易耗,則需輔以五味子收斂肺氣,防止津液外泄,進一步增強滋陰生津之效。
  2. 益氣固本:五味子還具有益氣固本之功效,可補益心肺之氣,使氣血充盈,增強抵抗力,有助於改善氣陰兩虛,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因此,加味生脈散中加入五味子,不僅能提升止咳化痰的效果,更能增強滋陰生津的功效,全面改善氣陰兩虛之症,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生脈散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利用其潤肺止咳之效。杏仁性味甘苦、平,歸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作用。

由於生脈散本身以滋陰生津、養肺清熱為主,而杏仁的潤肺止咳作用能輔助生脈散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肺熱咳嗽、津傷口渴、氣短乏力等症狀。此外,杏仁的降氣平喘作用也能夠緩解氣喘,提升整體療效。

加味生脈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是因為陳皮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生脈散本身以滋陰潤肺爲主,加入陳皮可助其健脾益氣,使藥力更易於滲透吸收,更利於生津止渴、潤肺止咳。
  2. 調和藥性: 陳皮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生脈散中,麥冬、生地黃滋陰較為寒涼,加入陳皮,可使其寒涼之性稍減,避免藥性過寒傷陽。

加味生脈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生脈散以麥冬、五味子滋陰潤肺為主,白朮加入可補脾氣,使肺氣得以生發,促進津液生成,增強滋陰潤肺之效。

二、 固護元氣: 生脈散主要用於津液虧損,氣陰兩虛的症狀。白朮能固護脾胃,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運,則能更好支持肺氣,固護元氣,使津液不至於繼續虧損。

主治功效


加味生脈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功效

加味生脈散由人參、麥門冬、五味子、杏仁、陳皮、白朮組成,各藥材功效如下:

  • **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麥門冬:**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 **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 **杏仁:**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病症與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來看,加味生脈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1. 氣虛喘促:

    • 《醫學入門》:「氣虛者,加味生脈散:五味子三錢,人參、麥門冬、杏仁、陳皮各二錢,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溫服。治手足厥逆,脈伏喘促者危,姑以此救之。」
    • 《濟陽綱目》:「加味生脈散,治胃虛極則氣上逆,抬肩擷肚。」
    • 《雜病源流犀燭》:「短氣,元氣虛乏病也,當補氣,不可瀉肺,治法無二(宜加味生脈散)。」
    • 《傷寒廣要》:「凡傷寒大下後。氣虛發喘。目反脈微者。急用上黨人參五錢。甚者一兩。水一鍾半。煎至半鍾。服之喘定生。不定死。」(此處雖未提加味生脈散,但人參重用與加味生脈散補氣之功相合)

    分析: 這些文獻皆指出加味生脈散可用於治療氣虛引起的喘促,尤其是在重病後或元氣大虛的情況下。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麥冬、五味子滋陰斂氣,杏仁降氣平喘,陳皮理氣,白朮健脾益氣,全方共奏補氣養陰、降氣平喘之功。

  2. 出血後氣血虧虛:

    • 《外科大成》:「加味生脈散,治衄血。」
    • 《胎產指南》:「產後言語含糊,並治怔忡。凡心主血,血去太多,心血虛弱,舌乃心之苗,其血不能上榮乎舌,萎縮卷短,語之不出也。加味生脈散,主之。」
    • 《婦科秘書》:「加味生脈散,治產後去血太多,心血虛弱,不能上榮於舌,語言蹇澀。」
    • 《胎產心法》:「加味生脈散,治產後去血太多,心血虛弱不能上榮於舌,語言不清,含糊蹇澀。」

    分析: 多篇文獻指出加味生脈散可用於治療出血過多,特別是產後出血導致的氣血兩虛。失血過多會導致氣隨血脫,心血不足。加味生脈散中人參補氣,麥冬、五味子滋陰斂氣,同時加入當歸、生地等藥材以補血,因此可以補充氣血,改善心血虛弱的症狀。

  3. 盜汗:

    • 《顧松園醫鏡》:「加味生脈散,生脈數加黃耆,甘草〔用參、耆補氣實表。納五味,甘草用錢許。余各三、五錢。〕白芍〔同五味,收陰斂氣汗。〕棗仁,圓肉〔同麥冬,清心養液,〕如肺有熱者,去參、耆合六味湯。此治盜汗之神藥也。」

    分析: 《顧松園醫鏡》提到加味生脈散加減可用於治療盜汗。盜汗多由陰虛火旺或氣虛不固所致。加味生脈散中人參、黃耆補氣,白芍、五味子收斂陰液,麥冬、棗仁、圓肉清心養液,全方可以滋陰斂汗。

治療原理

加味生脈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補氣養陰: 人參大補元氣,為君藥;麥冬滋陰潤肺,五味子收斂肺氣,共為臣藥,三藥合用,可益氣生津,養陰斂汗。
  2. 降氣平喘: 杏仁降氣止咳平喘,陳皮理氣化痰,針對氣虛痰壅導致的喘促有良好效果。
  3. 健脾益氣: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有助於恢復脾胃運化功能,進而改善氣血生化之源。
  4. 補益心血: 在治療出血過多導致的心血虛弱時,常配伍當歸、生地等補血藥,加強補益心血的作用,以改善心悸、失眠、語言蹇澀等症狀。

總之,加味生脈散是一個以補氣養陰為主,兼顧降氣、健脾、補血的方劑。臨床應用廣泛,尤其適用於氣虛或氣陰兩虛證,以及出血後氣血虧虛的調理。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 麥冬(去心)1錢, 歸身1錢, 生地1錢,炙草1錢, 石菖蒲1錢,五味子13粒(捶碎)。
獖豬心2個,劈開,水2盞,煎至1盞半,去心,入藥煎7分,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氣虛肺燥、喘咳痰少、胃虛氣逆、擡肩擷肚等症。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礙胃。
  • 本方有降氣作用,氣虛下陷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肩中部肩痛氣喘貧血心絞痛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嗜眠症(嗜睡症)妄想狀態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呼吸氣短言語無力流鼻血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生脈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三。 組成:麥冬5錢,人參2錢,五味子1錢,薑炭3分。 主治:鼻衄。

加味生脈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組成:人參、麥冬、五味子、阿膠、白朮、陳皮。 主治:元氣虛乏而短氣。

加味生脈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三十一。 組成:人參、麥門冬、五味子、杏仁、陳皮、白朮。 主治:胃虛極,氣上逆而喘急,擡肩擷肚。

加味生脈散, 出處:《胎産心法》卷下。 組成:人參1錢,麥冬(去心)1錢,歸身1錢,生地1錢,炙草1錢,石菖蒲1錢,五味子13粒(捶碎)。 主治:産後去血大多,心血虛弱,不能上榮於舌,語言不清,含糊謇澀;或怔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