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飲

JING JIE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心經 17%
肺經 17%
胃經 11%
膽經 5%
大腸經 5%
脾經 5%
心包經 5%
三焦經 5%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荊芥飲中包含荊芥,這是因為荊芥具有以下功效,與方劑的治療目的相符:

  1. 疏散風熱: 荊芥味辛、性微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荊芥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透疹止癢: 荊芥還有透疹止癢的作用,可以幫助疹子順利排出,減輕皮膚瘙癢。因此,荊芥飲常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疾病。

綜上所述,荊芥在荊芥飲中起着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作用,符合方劑的治療目的。

荊芥飲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荊芥飲中常加入荊芥、防風等辛溫解表藥,容易出現燥熱之象,梔子可起到清熱解表,防止藥性偏燥的作用。
  2. 緩解炎症,促進恢復: 梔子能清熱利濕,對於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可以起到緩解炎症,促進恢復的作用。

因此,在荊芥飲中加入梔子,不僅能平衡藥性,更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荊芥飲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荊芥飲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風熱咳嗽等症,而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與荊芥等辛溫解表藥物相配,達到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
  2. 燥濕止癢: 黃芩還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可配合荊芥等藥物,治療風熱邪毒鬱於肌膚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等症。

總之,黃芩的加入,可以加強荊芥飲的清熱解毒、燥濕止癢功效,使其治療風熱感冒、風熱咳嗽等症更加有效。

荊芥飲中加入蒲黃,主要考量其利尿通淋、止血消腫的功效。

蒲黃性味甘淡,入肝、膀胱經,具有利尿通淋、止血消腫的功效。荊芥飲主治風熱感冒、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蒲黃加入其中,可以加強利尿通淋之效,有利於將體內熱毒排出,同時,蒲黃的止血消腫功效,也可緩解咽喉腫痛等症狀,進一步促進疾病康復。因此,蒲黃的加入,可以更全面地發揮荊芥飲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荊芥飲]主治功效分析

我們可以分析出中藥方劑[荊芥飲]在不同醫書中記載的不同功效和主治。主要針對以下三種病症:

1. 嘔血不止 (《聖濟總錄》)

《聖濟總錄》中記載的荊芥飲主治“嘔血不止”。原文指出“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冷服,不拘時。” 此處荊芥飲僅包含三味藥:羚羊角、桂、大黃,與現代版的荊芥飲組成不同。

分析:

  • 羚羊角: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針對熱毒上犯導致的出血症狀。
  • 桂: 此處的“桂”應為肉桂,具有溫中散寒、溫經通脈的作用,可針對陽虛寒凝導致的出血。
  • 大黃: 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的功效,可針對瘀血阻滯或熱毒熾盛導致的出血。

綜合來看,此方劑的治療原理是通過清熱、溫陽、攻下、涼血等多重作用,以達到止血的目的。針對的是熱證、寒證、瘀血等不同病機導致的嘔血。

2. 妊娠感風冷,咳嗽痰壅,頭目昏痛 (《聖濟總錄》)

《聖濟總錄》中另一處記載的荊芥飲主治“妊娠感風冷,咳嗽痰壅,頭目昏痛”。原文指出“上六味,搗羅為末,糯米粥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食後臨臥含化咽津。” 這裡的六味藥沒有明確指出,但可以推測包含荊芥。

分析:

  • 荊芥: 具有辛溫解表的功效,可驅散風寒,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咳嗽等症狀。
  • 其他藥物: 應包含解表散寒、化痰止咳、清熱等作用的藥物,以針對妊娠期感冒的症狀。

此方劑的治療原理是通過解表散寒、化痰止咳等作用,以緩解妊娠期感冒的症狀。由於是給孕婦服用,藥物選擇和劑量應該更加謹慎,強調“含化咽津”,也是為了緩慢吸收,減少對胎兒的影響。

3. 傷損後腹中疼痛,瘀血不出,令人短氣,大小便不通 (《太平聖惠方》)

《太平聖惠方》中記載的荊芥飲主治“傷損後。腹中疼痛。瘀血不出。令人短氣。大小便不通。”原文指出“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桃仁湯調下二錢。” 這裡的“上件藥”沒有明確指出,但可以推測包含荊芥。

分析:

  • 荊芥: 此處的荊芥可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與現代藥理研究中荊芥具有抗血栓、改善微循環的作用相符。
  • 其他藥物: 應包含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通利大小便的藥物,以針對跌打損傷後的瘀血內停。
  • 桃仁湯: 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與荊芥飲配合使用,可以增強療效。

此方劑的治療原理是通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通利大小便等作用,以治療跌打損傷後的瘀血內停,氣機不暢。

總結:

不同醫書中記載的[荊芥飲],其藥物組成和主治功效有所不同。從提供的古文內容來看,[荊芥飲]的應用範圍涵蓋了出血、感冒、跌打損傷等多種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利用荊芥的解表、止血、活血等功效,再配伍其他具有相應功效的藥物,以達到治療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古方中的藥物組成和劑量與現代方劑可能有所差異,使用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3兩, 旋覆花3兩, 前胡(去苗)3兩, 芍藥1兩, 半夏(生薑汁制,去毒)1兩, 甘草1兩(炙), 麻黃(去節,煎,掠去沫,焙)1兩半。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適用於嘔血不止。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嘔吐胃腸出血咳嗽多痰眼睛模糊流鼻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荊芥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九。 組成:荊芥穗1兩,梔子仁1兩,黃芩(去黑心)1兩,蒲黃1兩。 主治:嘔血不止。

荊芥飲, 出處:《醫鈔類編》卷七。 組成:荊芥1錢,茅花1錢,當歸3錢,生地3錢,白芍2錢,辛夷5分,木通5分。 主治:鼻衄不止。

荊芥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組成:荊芥穗3兩,旋覆花3兩,前胡(去苗)3兩,芍藥1兩,半夏(生薑汁制,去毒)1兩,甘草1兩(炙),麻黃(去節,煎,掠去沫,焙)1兩半。 主治:妊娠感風冷,咳嗽痰壅,頭目昏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