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條芩藕節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針對以下病症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針對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便祕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 涼血止血: 黃芩亦能涼血止血,對於因熱毒導致的出血,如鼻衄、咯血、尿血等,能起到止血作用,配合藕節的涼血止血功效,起到協同作用。
因此,條芩藕節湯中加入黃芩,可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整體方劑功效的發揮起到重要作用。
條芩藕節湯中加入蓮藕,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蓮藕性寒,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條芩藕節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蓮藕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炎症,並能生津止渴,改善口乾舌燥的症狀。
二、利濕消腫,涼血止血:蓮藕還具有利濕消腫、涼血止血的功效。條芩藕節湯中可能含有其他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藥材,加入蓮藕可以增強這些功效,促進濕熱排出,緩解腫痛,並有助於止血。
條芩藕節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肝、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條芩藕節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治法,常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梔子可與藥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清熱涼血止血的效果,同時亦可緩解因血熱所致的口苦咽乾等症狀。
條芩藕節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桂枝性溫,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改善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而條芩藕節湯以清熱利濕為主,加入桂枝可溫和脾胃,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陽。
- 配合藥性,協調作用: 條芩、藕節皆偏寒涼,桂枝的溫性可中和其寒涼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寒涼過度而損傷脾胃。同時,桂枝的發汗解表作用,可配合條芩清熱利濕,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條芩藕節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宣肺解表: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宣肺解表的功效,可以幫助散發體內鬱熱,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材如條芩、藕節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表的效果。
- 配合藕節,清熱解毒: 藕節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消腫的功效。荊芥的溫性可緩解藕節的寒涼之性,使藥效更溫和,同時也能夠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更有利於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條芩藕節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在於處理「血絡中積有炭氣」所引發的齒衄(齒縫沁血)問題。其病機描述指出:炭氣鬱積血絡,久而生熱,熱邪不得宣散,遂上衝齒根,迫血外溢,致唾中帶血、晝夜不止。此症特點在於「炭氣」與「血熱」相兼,既非單純虛火,亦非外感實熱,而屬血絡中穢濁鬱熱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條黃芩(一兩):
苦寒入肺、膽、大腸經,專清上焦鬱熱,尤善瀉血分伏火。《本草正》稱其「治肺熱咳嗽,血熱妄行」,此處用為君藥,直清血絡中積熱,從源頭斷火勢。藕節炭(一兩):
生品本具化瘀止血之效,炒炭後收澀力增,能斂血絡破損之處。其性平而兼能散瘀,防止血留瘀,與黃芩寒溫相制,共成「清熱不凝滯,止血不留瘀」之配伍。梔子(四錢):
苦寒降泄,清三焦火邪,尤擅瀉心肝之火而涼血。張仲景以梔子豉湯治「虛煩不得眠」,此處取其「透熱下行」之性,導血絡熱毒從小便而出,助黃芩分消熱勢。荊芥炭(六錢):
生用本可疏風解表,炒炭後轉入血分,具「散風止血」雙重功效。此處用意有三:一者輕揚上行,引藥達頭面齒齦;二者炭性收澀,協藕節止血;三者防黃芩、梔子過寒冰伏熱邪,寓「火鬱發之」之理。桂枝(二錢):
辛溫通陽,乍看與諸涼血藥相左,實為妙筆。血得寒則凝,熱遇冰則鬱,少量桂枝能通脈行滯,防涼藥遏邪,並助荊芥炭宣散血絡中穢濁之氣,合「去性存用」之旨。
全方配伍核心:
此方以「清熱涼血為本,止血散邪為標」,深合「炭氣鬱熱」之病機。黃芩、梔子直折熱勢;藕節炭、荊芥炭止血而不窒滯;桂枝反佐調暢血絡,酒煎增強行血之力。諸藥協同,使血熱得清、炭氣得散、血溢得止,切中「血絡穢熱迫血」之證候。
推理引申應用:
若類推於現代病症,凡「微循環障礙合併黏膜出血」(如牙周炎出血、鼻衄屬血熱者),或代謝廢物積滯(類似古文「炭氣」概念)致局部充血滲血者,可參此方思路加減化裁。全方體現中醫「清中寓散、寒溫並調」的組方智慧。
傳統服藥法
條黃岑1兩,藕節炭1兩,梔子4錢,桂技2錢,芥穗炭6錢。
酒、水各半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