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金膏

WU JIN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2%
肺經 22%
胃經 22%
心經 11%
脾經 5%
膀胱經 5%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烏金膏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熱,止痙定搐: 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能疏散風熱,止痙定搐,對於因風熱內侵導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白僵蠶亦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可改善局部瘀血、腫痛等症狀,促進組織修復。

烏金膏多用於治療因風熱內侵或血瘀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白僵蠶的加入,能有效發揮其疏風止痙、活血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金膏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其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

全蠍性寒,味辛,歸肝經、腎經。其藥性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烏金膏作為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病症的方劑,全蠍的加入能夠有效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促進骨折癒合,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全蠍還有抗炎、鎮痛等作用,有助於減輕患者的疼痛感,促進傷口癒合。

烏金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烏金膏多以辛溫之藥為主,甘草性甘平,能緩解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傷及脾胃,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等功效,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增強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能緩解烏金膏中某些藥材的毒性,並促進傷口癒合,提高整體療效。

烏金膏中加入紫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紫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其有效成分可抑制細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感染、燒傷燙傷、濕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烏金膏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加入紫草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

二、 活血化瘀: 紫草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對於瘀血腫痛、跌打損傷等症狀,紫草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在烏金膏中,紫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物的吸收,提高治療效果。

烏金膏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祛風除濕,止痛消腫: 白附子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而烏金膏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白附子的加入能增強藥效,使治療更加全面。

二、 溫陽散寒: 白附子性溫,能溫陽散寒,對於風寒濕邪導致的肢體麻木、怕冷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與烏金膏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可有效改善患者體質,提高療效。

烏金膏中加入麻黃,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麻黃性溫,善於發汗散寒,看似與烏金膏滋補固腎的功效相悖。但實際上,烏金膏中以麻黃為引,輔助藥物深入腎經,起到疏通經絡、溫陽散寒的作用。

由於腎虛常伴有寒凝血瘀,麻黃的發汗之性,可以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溫腎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使烏金膏的療效更加顯著。

烏金膏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穿山甲性味辛、鹹,歸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烏金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穿山甲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患處,達到治療效果。
  2. 活血化瘀,散結消腫: 穿山甲還有活血化瘀、散結消腫的作用。烏金膏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的中藥,共同發揮功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加速組織修復。

烏金膏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散風止癢: 蟬蛻性味甘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的功效。烏金膏多用於治療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而蟬蛻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減輕炎症,散風止癢則能緩解瘙癢症狀,輔助治療皮膚病。
  2. 通經活絡,祛風止痛: 蟬蛻還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烏金膏中加入蟬蛻,可增強藥物的活血化瘀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病竈部位的修復。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皮膚病,蟬蛻亦能起到祛風止痛的效果。

主治功效


烏金膏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烏金膏此方在多本醫書中皆有提及,主要用於治療外科瘡瘍腫毒,應用廣泛,以下就古文內容分析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1. 消腫解毒:

  • 多篇文獻指出,烏金膏可用於治療癰疽、發背、疔瘡、對口、鬢疽、時毒等各種瘡瘍腫毒初起,症見紅腫熱痛。
  • 如《外科十法》、《景岳全書》、《醫學心悟》等書中皆提到烏金膏可以「消腫」、「解毒」、「取其易潰」,適用於腫毒初起,或已成膿而未潰者。
  • 《外科十法》中更提到「腫毒之大者,將以成膿,用烏金膏貼瘡頭上,然後用萬全膏貼之,四旁用芙蓉膏敷之。貼膏處取其出膿,敷藥處取其消散。」說明烏金膏可以促進膿腫成熟、破潰、排膿,從而達到消腫解毒的目的。

2. 去腐生肌:

  • 烏金膏的另一重要功效是去腐生肌,多部醫書皆有記載。
  • 《景岳全書》中詳細描述了烏金膏在去腐生肌方面的應用:「治發背中央肉死,塗之即腐;未死,塗之即生。若初起腫痛,用點數處,則解毒頓消,若瘀肉腐黑,塗之即潰。」
  • 《張氏醫通》亦云:「烏金膏,治潰瘍肉死不腐。若有毒根。以紙捻蘸紝即斂。」
  • 《血證論》亦指出:「化腐去瘀。宜巴豆炒黑研點。名烏金膏。」
  • 這些記載說明烏金膏可以去除壞死組織,促進肉芽生長,加速傷口癒合。

3. 其他功效:

  • 《幼幼新書》中提到烏金膏可「治胎驚,胎癇,潮發頻並」,顯示其可能有一定的鎮靜安神作用。
  • 《雞峰普濟方》則記載烏金膏可「治背瘡」,且「凡有患偏身者即遍塗之」,說明其外用範圍廣泛。
  • 《聖濟總錄》中提到用烏金膏前先以「都置在一地坑內,用火燒、上以方磚復之,其磚心鑽一竅,令煙出,瘡就煙燻之,有蟲及惡物出盡」之法,再用烏金膏,可能具有一定的殺蟲作用。

治療原理:

烏金膏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消、托、補」三大法則:

1. 消法:

  • 烏金膏中的巴豆具有強烈的攻逐瀉下作用,能夠「破積聚」、「利水穀道」,外用可以消腫散結,去腐排膿。這可能是烏金膏能夠消腫解毒的主要原因。
  • 烏金膏外用可以「破」、「消」病灶,符合中醫「以毒攻毒」的治療原則。

2. 托法:

  • 在瘡瘍腫毒的治療中,「托」是指扶助正氣,托毒外出。
  • 烏金膏常與「萬全膏」、「普救萬全膏」等膏劑配合使用,這些膏劑可能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可以扶助正氣,促進排膿。
  • 此外,多篇文獻提到烏金膏常與內服補益方劑同用,如《景岳全書》中提到「內服參、耆、歸、朮、肉桂等藥」、「內服托裡,壯其脾胃」、「內服托裡消毒散」等,這些內服方劑可以補益氣血,扶助正氣,與烏金膏的外用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托毒外出的目的。

3. 補法:

  • 烏金膏本身可能不具備直接的補益作用,但其去腐生肌的功效,實際上也是一種「補」的作用,即去除壞死組織,為新肉生長創造條件。
  • 此外,烏金膏常與內服補益方劑同用,如《景岳全書》中提到的「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等,以及與「當歸膏」等外用膏劑同用,這些都體現了中醫「補」的治療原則。

總結:

烏金膏是一個以外用為主,兼顧內服,集「消、托、補」三法於一體的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為消腫解毒、去腐生肌,適用於各種瘡瘍腫毒的治療。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巴豆的峻瀉作用,達到消腫散結、去腐排膿的目的,同時配合內服補益方劑和外用其他膏劑,扶助正氣,促進傷口癒合。

傳統服藥法


僵蠶(酒洗) 5錢,全蠍(去足尾,酒洗) 5錢,甘草5錢,紫草5錢,白附子(味苦內白者真) 5錢,麻黃5錢,川山甲(炒,末)2錢半,蟬蛻(去頭足,酒洗淨)2錢。
上為末,將紅花、紫草各1兩,好酒2鐘,熬去大半,去滓,加蜜5兩,慢火同熬,滴水成珠為度,丸如龍眼核大。
每服1丸,燈心湯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金膏具有發散風寒、透疹、解毒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對烏金膏過敏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痤瘡癲癇癤和癰男性勃起障礙背部膿瘡四肢抽搐突然暈倒不省人事漏睛

相同名稱方劑


烏金膏,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桐油1斤(入鍋熬,起白星爲度),黃蠟1兩5錢(熔化)。 主治:足三陰濕熱,腿腳紅腫皮破,脂膿浸淫不止,痛癢非常者。

烏金膏, 出處:《雞峰》卷二十二。 組成:白芷1分,桂1分,當歸1分,川芎1分,麝1分,白及1分,白蘞1分,血竭2錢,沒藥2錢,乳香2錢(研細)。 主治:背瘡。

烏金膏, 出處:《理瀹》。 組成:紅花2兩,熟地1兩,赤芍1兩,莪朮(煨)1兩,全當歸1兩,蒲黃(炒)1兩,陳黑豆1兩,乾薑1兩,官桂1兩。 主治:産後敗血爲患。

烏金膏, 出處:《理瀹》。 組成:當歸2兩,川芎1兩,桃仁5錢,薑炭5錢,甘草5錢,紅花5錢,延胡5錢,官桂5錢,靈脂5錢,香附5錢。 主治:消積行瘀。主治:産後諸病。

烏金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四。 組成:乳香半錢,沒藥半錢,麒麟竭半兩,當歸1錢,木鱉子半兩,血餘3兩(婦人者),黃丹(水淘去土)1兩,(一方有杏仁)。 主治:生肌止痛,消腫毒。主治:瘡癤,腫毒。

烏金膏,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僵蠶(酒洗)5錢,全蠍(去足尾,酒洗)5錢,甘草5錢,紫草5錢,白附子(味苦內白者真)5錢,麻黃5錢,川山甲(炒,末)2錢半,蟬蛻(去頭足,酒洗淨)2錢。 主治:痘瘡,發熱至7日以前,或因風寒,痘不起發;或紅紫;或驚搐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