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金蟾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金蟾丸主要針對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硃砂可平息心火,安定神志,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
- 清熱解毒: 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對於一些由熱毒所致的疾病,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硃砂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然而,硃砂含有汞,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汞中毒,因此使用金蟾丸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金蟾丸中包含雄黃,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項藥性:
- 解毒消腫: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消腫之效。金蟾丸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雄黃可有效抑制細菌、病毒感染,並減輕局部炎症。
- 燥濕殺蟲: 雄黃還具有燥濕殺蟲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蟲積腹痛等病症。金蟾丸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如蛇蛻、蜈蚣等,共同發揮驅除風寒濕邪、殺滅蟲積的作用。
金蟾丸中含有輕粉,其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輕粉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金蟾丸所針對的熱毒蘊結、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輕粉能起到迅速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 配伍增效: 金蟾丸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芩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輕粉與這些藥物配伍,可以相互增效,達到更好的清熱解毒效果。
金蟾丸中加入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烏頭性溫熱,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痙的功效,對於寒性體質或因寒邪導致的疾病,烏頭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金蟾丸主要治療寒邪客肺、痰濁壅肺所致的咳嗽、哮喘等症,烏頭在此方中可以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並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但烏頭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金蟾丸中加入海金沙,主要是利用其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
海金沙性寒,味苦,入膀胱、腎經,能清熱利濕,對於濕熱下注所致的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狀有較好療效。同時,海金沙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尿血、便血等症狀。
因此,在金蟾丸中加入海金沙,可以起到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下注、血熱妄行等病症。
主治功效
金蟾丸主治功效分析
金蟾丸,作為一味傳統中藥方劑,其應用範圍廣泛,主要針對「疳」症及「疔瘡」的治療。以下從古文記載,分析其治療原理:
一、疳症
1. 多種疳症類型:
古文記載金蟾丸可治「小兒五疳」、「腦疳」、「腎疳」等,涵蓋心、肝、肺、脾、腎五臟相關的疳症。症狀包括:
- **體熱肌瘦、面色黧黑:**顯示疳症影響整體營養吸收,導致消瘦、面色不佳。
- **發枯作穗、腦熱如火:**腦疳的特徵,反映頭部症狀。
- **齒齦出血、口中氣臭、足冷如冰、腹痛泄瀉:**腎疳的表現,涉及消化系統及腎氣不足。
- **頭熱眼澀、胸高腳細、頭大腹脹、面黃鼻乾:**描述了疳症患兒的典型體態特徵。
- **驚悸盜汗、寒熱不定:**顯示身體陰陽失調,正氣不足。
- **吐瀉無度、渾身壯熱、口舌生瘡、痢下膿血、心腹脹滿、喘促氣急、乳食全少、多啼嘔逆、飲食不化:**這些症狀則主要體現在消化系統上,表示脾胃功能嚴重受損。
2. 治療原理:
- **消積導滯:**金蟾丸中的成分多具有消積、導滯、殺蟲的功效。例如蟾蜍「殺疳積」,胡黃連、黃連、鶴蝨、雷丸、蘆薈、蕪荑等均有清熱燥濕、殺蟲消積的作用。針對疳症中常見的飲食積滯、蟲積等問題。
- **清熱解毒:**疳症多伴有熱象,如「渾身壯熱」、「口舌生瘡」等。金蟾丸中的黃連、胡黃連等能清熱解毒,緩解熱毒症狀。
- **攻補兼施:**部分方劑中,金蟾丸會與補益藥物同用,如四君子湯、四物湯等,顯示在治療過程中也兼顧扶正補虛,特別是在疳症後期,氣血消耗嚴重時。
二、疔瘡
1. 疔瘡症狀:
古文指出金蟾丸治「一切疔瘡」,疔瘡是一種發病迅速、易於惡化的瘡瘍類疾病,初起形小根深,腫脹疼痛,後期可化膿潰爛,嚴重者可伴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2. 治療原理:
- **拔毒外出:**金蟾丸中的蟾酥、雄黃、輕粉、草烏等成分具有較強的拔毒、攻毒作用。例如蟾蜍能「化萬物之毒」,雄黃可「消腫止痛」。這些藥物合用,能將疔毒從體內拔出,減輕腫痛。
- **消腫止痛:**雄黃、草烏等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疔瘡局部的紅腫熱痛。
- **活血化瘀:**部分方劑中會加入乳香、沒藥、血竭等活血化瘀藥物,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疔瘡的消散。
總結:
金蟾丸的治療功效,體現了中醫「消」、「托」、「補」的治療原則。對於疳症,以消積導滯、清熱解毒為主,並根據病情佐以補益;對於疔瘡,則以拔毒外出、消腫止痛為主,並兼顧活血化瘀。金蟾丸的藥效猛烈,主要針對實證和熱證。在應用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並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乾蟾皮2錢 使君肉2錢 五穀蟲五錢 山楂五錢 炒麥芽五錢 炒蓬莪朮五錢 西砂仁五錢 青皮五錢 廣皮2錢 五靈脂五錢
消疳祛蟲。
上為細末,和勻,用白蜜3兩煉熟為丸,分做50粒,每粒約乾重1錢。
每服1丸,開水化服,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金蟾丸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金蟾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金蟾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引羅穎波方。 組成:朱砂1錢,雄黃1錢,輕粉1錢,草烏1錢,海金砂1錢。 主治:疔瘡。
金蟾丸, 出處:《顧氏醫徑》卷五。 組成:乾蟾、黃連、蕪荑、蘆薈、人參、甘草。 主治:腎疳,解顱鶴膝,繼以甘肥失節,面黑齒血,腹瀉清厥。
金蟾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組成:蟾頭1枚(炙),黃連(去須)1分,胡黃連1分,木香1分,大黃(銼,炒)半分。 主治:小兒乾疳,體熱肌瘦。
金蟾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三。 組成:蟾酥1字,胡黃連1分,使君子1分,熊膽(研)1分,木香1錢,麝香(研)少許,牛黃(研)半錢,丹砂(研,飛)2錢,大黃半兩,虎睛(研)1對。 主治:小兒五疳,心臟驚疳,肝臟風疳,肺臟氣疳,脾臟滑疳,腎臟急疳。
金蟾丸,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人參3錢,川連3錢,于朮1兩5錢,山藥1兩,陳皮1兩,茯苓7錢,建曲7錢,神曲7錢,胡連5錢,川朴5錢,澤瀉5錢,檳榔5錢,肉果5錢,銀胡1錢5分,山楂1錢5分,川芎2錢,青皮2錢,蓬朮2錢,使君子2錢,甘草2錢,乾蟾2錢。 主治:小兒疳積腹脹,食積面黃,不思飲食,發熱煩渴,肌體瘦弱,並一切瀉痢之症。
金蟾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乾蟾1枚(大者;塗酥炙令焦黃),胡黃連1分,地龍半兩(微炒),朱砂1分(細研),蛇蛻皮灰1分,雄黃1分(細研),天竺黃1分(細研),蟬殼1分(微炒),麝香半兩(細研),莨菪子半合(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候乾,炒令黃黑色)。 主治:小兒五疳,頭熱眼澀,胸高腳細,頭大腹脹,面黃鼻乾,驚悸盜汗,肌肉羸瘦,寒熱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