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搽黃藥粉」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皮膚表面感染或炎症時,常伴有紅腫熱痛,梔子可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皮膚不適。
- 涼血止血:梔子亦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幫助控制感染引發的出血或滲出,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梔子在「搽黃藥粉」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皮膚感染或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搽黃藥粉」方劑中使用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殺蟲止癢:雄黃性溫燥,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其揮發性成分可穿透皮膚,殺滅寄生蟲,並能止癢消腫。對於一些由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濕疹等,雄黃能有效抑制病症發展。
二、消毒止痛:雄黃還具有消毒止痛的功效。其含硫化物,具有抗菌作用,能抑制細菌感染。此外,雄黃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因此,在「搽黃藥粉」方劑中使用雄黃,是利用其殺蟲止癢和消毒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搽黃藥粉」方劑中使用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硃砂性寒,味甘鹹,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感染、紅腫熱痛等症狀,硃砂可以有效地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鎮心安神,止痙止癢: 硃砂還具有鎮心安神、止痙止癢的作用。對於一些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疼痛,以及因心神不寧引起的皮膚病,硃砂可以起到鎮靜安神、止癢止痛的作用。
因此,「搽黃藥粉」方劑中使用硃砂,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鎮心安神、止痙止癢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外傷感染、皮膚病等症狀的目的。
「搽黃藥粉」方劑中含有「輕粉」,此乃因輕粉性寒、味苦,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功效。
輕粉為硃砂經升華製成,其毒性較大,但外用塗擦則可有效抑制細菌及真菌感染,達到消炎止癢、殺蟲止癢的作用。
因此,將輕粉加入「搽黃藥粉」方劑中,旨在針對濕疹、癬症等皮膚病,發揮其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搽黃藥粉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兩種皮膚疾患:
- 神經性皮炎(乾癬):中醫認為此症多因風熱蘊鬱肌膚,或血虛風燥所致,表現為皮膚乾燥、增厚、脫屑、劇烈搔癢。
- 慢性濕疹(頑濕瘍):屬濕邪浸淫肌膚日久,濕熱鬱結不化,導致皮膚粗糙肥厚、苔蘚化改變。
組成與功效分析
藥物組成比例
- 梔子:1兩
- 雄黃:4錢
- 朱砂:4錢
- 輕粉:4錢
各藥材功效與治療原理
梔子:
- 清熱涼血,瀉火解毒
- 外用可清熱利濕,針對皮膚濕熱鬱結
- 現代理解其含梔子苷有抗炎、鎮靜作用
雄黃:
- 燥濕殺蟲,解毒止癢
- 對抗皮膚真菌及寄生蟲感染
- 含硫化砷,有抑菌消炎功效
朱砂:
- 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 外用可抑制皮膚表面細菌
- 含硫化汞,有收斂止癢作用
輕粉:
- 攻毒殺蟲,祛腐生肌
- 促進上皮剝脫與新生
- 含氯化亞汞,有腐蝕角質效果
配伍邏輯
- 攻毒組合:雄黃+朱砂+輕粉形成強力攻毒殺蟲陣容,針對頑固皮膚病變
- 清熱基礎:梔子為基礎清熱藥,防止三味礦物藥過於燥烈
- 協同作用:礦物藥剝脫角質後,梔子成分更能滲透發揮清熱效果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
- 腐蝕剝脫過度增生的角質層
- 抑制皮膚表面病原微生物
- 清解深層濕熱毒素
- 鎮靜神經止癢
外治法直接作用患處,避免口服礦物藥毒性,針對慢性皮膚病變的「毒瘀互結」病機。
傳統服藥法
梔子1兩,雄黃4錢,朱砂4錢,輕粉4錢。
驅風止癢,剝脫上皮。
上藥細研。
用黃瓜蒂、茄子皮或生薑片蘸藥外搽;或配成10%軟膏外用。
潰瘍勿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使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搽黃藥粉,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梔子1兩,雄黃4錢,朱砂4錢,輕粉4錢。 主治:驅風止癢,剝脫上皮。主治:神經性皮炎(乾癬),慢性濕疹(頑濕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