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燭湯

YU ZH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7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胃經 17%
肝經 15%
肺經 15%
腎經 9%
三焦經 5%
心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4%
膀胱經 2%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三焦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玉燭湯方劑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疏肝理氣:香附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鬱、疏肝止痛之功效。玉燭湯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而肝氣鬱滯是這些病症的重要病機之一。香附可以疏肝理氣,解除肝鬱,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二、調和氣血:香附除了疏肝理氣外,還具有調和氣血的作用。婦科疾病的發生往往與氣血失調密切相關。香附可以調和氣血,使氣血運行通暢,進一步緩解病症。

玉燭湯中加入沉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腎助陽,散寒止痛:沉香性溫,入腎經,能溫腎陽氣,散寒止痛。對於腎陽不足、寒邪凝滯導致的腰膝冷痛、陽痿早洩、宮寒不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行氣止痛,調和氣血:沉香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調和氣血。對於氣滯血瘀導致的胸悶氣短、脘腹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亦有較好療效。

因此,在玉燭湯中加入沉香,可起到溫腎助陽、散寒止痛、行氣止痛等作用,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玉燭湯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其芳香化濕、解暑解表之功效。

藿香氣味辛溫,入脾胃經,能驅散暑濕,止嘔止瀉,並可解表散寒。其芳香之氣能化解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對於暑濕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腹瀉等症狀,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此外,藿香還具有解表散寒之功,對於因暑濕而引發的發熱、頭痛、身痠乏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玉燭湯中加入藿香,可有效增強其化濕解暑、解表散寒之功效,更全面地治療暑濕病症。

玉燭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和胃,溫中止痛: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和胃、溫中止痛的作用。玉燭湯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砂仁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

2. 芳香闢穢,醒脾開胃:砂仁氣味芳香,具有醒脾開胃的功效。玉燭湯中常與其他芳香藥物配伍,可以增強藥效,並使藥味更易入口,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玉燭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玉燭湯主要針對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而這些症狀往往與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有關,木香的加入能幫助疏理肝氣,緩解疼痛,改善氣血循環。
  2. 健脾和胃,增強療效:玉香亦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藥物成分的充分利用,提高治療效果。對於女性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月經不調,木香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幫助調理脾胃功能,改善氣血生成。

玉燭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可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調和脾胃,助消化: 吳茱萸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脾胃消化功能的恢復。玉燭湯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如白朮、茯苓等,共同發揮溫中健脾、調和脾胃的作用。

玉燭湯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破血消癥的功效。方中以莪朮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消癥散結:莪朮能消散瘀血、腫塊,對於一些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癥瘕積聚,有較好的療效。玉燭湯中加入莪朮,有助於消散腫塊,促進組織修復。

總而言之,莪朮在玉燭湯中起到行氣止痛、消癥散結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玉燭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桂枝性溫,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玉燭湯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桂枝可溫暖子宮,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桂枝能調和營衛之氣,使氣血流通,提高機體抵抗力。玉燭湯中加入桂枝,不僅能治療寒凝血瘀,還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復發。

總之,桂枝在玉燭湯中的加入,既能溫經散寒、活血通絡,又能調和營衛,扶正祛邪,是治療寒凝血瘀之症的有效藥物。

玉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玉燭湯以清熱解毒為主,但藥性偏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緩解藥物寒涼之性,調和藥性,避免傷脾胃,使藥物更溫和安全。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藥物,使諸藥相得益彰,發揮更好的療效。同時,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與黃芩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主治功效


玉燭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代主治

根據《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玉燭湯主治「婦女寒熱往來,或先寒後熱,汗出熱解,或月事不調,經水短少。」

現代分析及治療原理

張錫純詳細分析了婦女寒熱往來的病機,並闡述了玉燭湯的治療原理,其內容豐富,見解獨到,現總結如下:

病機分析

  1. 氣機不暢: 婦女多憂思,易致臟腑經絡鬱結閉塞,阻遏陽氣外達。陽氣發動不遂,或因發動而內陷,或發動排擠經絡愈加閉塞,則周身寒作。陽氣蓄極而憤發,與抑遏之力相激蕩,則熱生。此即寒熱往來之機理。
  2. 氣血失調: 氣鬱則血必瘀,氣血運行不暢,故月事不調,經血虛損。
  3. 時間節律: 人身氣化與時序氣化相通。午前陽氣發動敷布,若陽氣被遏,則午後陽氣蓄極憤發,故寒熱交替。日晡(申時)為足少陰腎經主令,若腎陰虛,則腎火乘時而動,亦可發熱。

治療原理

玉燭湯以補氣升陽、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燮理陰陽為主要治療原則。

  1. 補氣升陽,疏肝解鬱: 黃耆為氣分主藥,補氣升陽,輔以柴胡之軒舉,香附之宣通,使陽氣暢發,解除鬱結。
  2. 調和氣血: 當歸調經,地黃補血,與知母、玄參、甘草甘苦化陰,滋養經血。
  3. 燮理陰陽: 地黃、知母等涼藥與黃耆溫熱之性相濟,調和寒熱。

方劑組成

  • 主方: 生黃耆(五錢),生地黃(六錢),玄參(四錢),知母(四錢),當歸(三錢),香附(三錢,醋炒),柴胡(一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
  • 加減:
    • 汗多者,以茵陳易柴胡,再加萸肉數錢。
    • 熱多者,加生杭芍數錢。
    • 寒多者,加生薑數錢。

其他相關論述

  • 腎陰虛發熱: 日晡發熱,屬腎陰虛者,可用玉燭湯,但需減黃耆量,加重地黃用量。
  • 癥瘕、大氣下陷: 經閉結為癥瘕,阻塞氣化作寒熱者,可用理沖湯。胸中大氣下陷作寒熱,常覺呼吸短氣者,宜用升陷湯。
  • 西人鐵鏽雞納丸: 治婦女經血不調,身體羸弱咳喘,或時作寒熱。鐵鏽補血,金雞納霜調和寒熱,花椒溫通。
  • 東人中將湯: 調婦女經脈,治白帶尤效。方中涼熱、補破、澀滑之藥皆有,力道相當。治赤帶時,官桂、丁香宜少用,苦參宜多用。

總結

玉燭湯以其獨特的組方和精妙的配伍,針對婦女寒熱往來、月事不調等症,從氣機、氣血、陰陽等多方面入手,標本兼治,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張錫純對此方的闡釋,不僅豐富了中醫婦科理論,也為臨床應用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傳統服藥法


香附1錢半,沈香6分,藿香6分,縮砂6分,木香4分,吳茱萸4分,莪朮9分,桂枝9分,甘草2分。
調胃利氣。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經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適合於婦女寒熱往來,或先寒後熱,汗出熱解,或月事不調,經水短少等症。但本方性溫,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瀉忽冷忽熱

相同名稱方劑


玉燭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生黃耆5錢,生地黃6錢,玄參4錢,知母4錢,當歸3錢,香附3錢(醋炒),柴胡1錢5分,甘草1錢5分。 主治:婦女寒熱往來,或先寒後熱,汗出熱解,或月事不調,經水短少。

玉燭湯,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一。 組成: 玉燭湯(《觀聚方要補》卷一。)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一。組成:香附1錢半,沉香6分,藿香6分,縮砂6分,木香4分,吳茱萸4分,莪朮9分,桂枝9分,甘草2分。主治:調胃利氣。 。 主治:調胃利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