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藿香湯

桂枝藿香湯

GUI ZHI HUO XI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胃經 17%
肺經 14%
肝經 14%
腎經 10%
心經 7%
大腸經 7%
膀胱經 3%
膽經 3%
三焦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藿香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散寒,解表發汗: 桂枝性溫,入太陽經,具有溫陽散寒、解表發汗之功,可驅除體內寒邪,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
  2. 調和營衛,止汗止瀉: 藿香性辛溫,入脾胃經,善於調和營衛,止汗止瀉,與桂枝配合,可增強散寒解表的作用,同時兼顧脾胃功能,防止汗出過多引起氣虛。

桂枝藿香湯中桂枝的加入,不僅僅是發揮其溫陽散寒、解表發汗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與藿香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桂枝藿香湯中加入藿香,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暑化濕: 藿香性辛溫,能解表散寒、化濕止嘔,對於暑濕所致的發熱、惡寒、頭昏、胸悶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疏風解表: 桂枝性溫,具有發表散寒、溫通經絡的作用,與藿香合用,可增強解表散寒的效果,並能促進汗液排出,幫助機體恢復正常。

因此,桂枝藿香湯中加入藿香,可有效治療暑濕感冒、寒濕內阻等症,發揮解暑化濕、疏風解表的功效。

桂枝藿香湯為一方常用於治療外感暑濕或脾胃濕阻所致諸症之方劑。其主要成分除桂枝與藿香外,亦含有檳榔。檳榔在此方中的應用,主要是取其性味苦、辛,溫而不燥之特性,具有行氣消滯、驅蟲利水的功效。暑濕之邪易困脾土,影響脾胃運化功能,造成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檳榔能有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有助於改善上述不適。此外,檳榔尚有排除腸內寄生蟲的作用,對於兼有蟲積者尤為適用。配合桂枝解表散寒、藿香化濕和中之效,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調理脾胃、解表化濕之功,適用於臨床上見到的因暑濕所引起的各類症狀,如頭痛身重、胸悶噁心等。總結來說,檳榔在桂枝藿香湯中的加入,不僅能夠增強方劑整體的行氣消滯效果,還可擴大方劑的治療範圍,使其更適合用於暑濕季節的各種消化系統疾病。

桂枝藿香湯為一方常用於治療外感暑濕或脾胃氣滯所導致的症狀,如腹脹、嘔吐、頭暈等。其組成成分包括了桂枝、藿香等多種中藥材,其中加入了木香這一味藥材。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及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在桂枝藿香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利用其能夠調理氣機的作用,以增強整個方劑對脾胃氣滯的療效。對於因外感或內傷導致的氣滯不暢、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的情況,木香能夠促進氣血流通,幫助消除脹滿不適。此外,木香還能協同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解表化濕、調和脾胃的作用,使得整體療效更加全面。因此,在桂枝藿香湯中使用木香,不僅可以增強藥方對症施治的效果,還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統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桂枝藿香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外感風寒或濕阻中焦所導致的症狀,如頭痛、腹脹、噁心等。其方中包含桂枝、藿香等多種草藥,並輔以砂仁,旨在增強行氣化濕之效。砂仁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具有良好的行氣寬中、化濕開胃作用,能有效改善脾胃氣滯與濕阻所導致的消化不良。

在本方中,桂枝解表散寒,藿香芳香化濕,兩者結合能很好地驅散肌表和內臟的寒濕之邪。而加入砂仁,則是因為其能進一步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使濕邪得以更好地化解,並能緩解由濕滯引起的腹脹、噁心等不適症狀。此外,砂仁還有助於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使整個方劑的作用更加協調全面,對於因寒濕困脾所導致的消化系統疾病有較好的療效。

桂枝藿香湯是一張傳統中醫方劑,用於治療因外感風寒濕邪或脾胃虛弱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如腹瀉、嘔吐等。在該方劑組成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是考慮到山茱萸在中醫裡的功效特點。山茱萸味酸、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固精縮尿、止瀉痢的作用。

從中醫理論來看,脾胃虛弱常伴隨腎氣不足,特別是對於那些長期腹瀉、消化功能減退的患者而言,單純調理脾胃往往效果有限。因此,在桂枝藿香湯中加入山茱萸,可以通過補益肝腎的方式,增強人體的根本,從而達到固澀止瀉的效果。此外,山茱萸還能收斂固澀,幫助改善因為脾腎兩虛導致的久瀉不止。總體來說,山茱萸在桂枝藿香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治未病」及「標本兼治」的思想。

桂枝藿香湯為一方常見於治療外感暑濕或脾胃濕阻所致之症狀,如頭痛、胸悶、噁心等。其組成中含有多種草藥,其中莪朮為一味重要成分。莪朮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散瘀之功效。在桂枝藿香湯中加入莪朮,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行氣化濕的能力,並能緩解因氣滯所導致的腹部脹滿及疼痛。

此外,由於該方主要針對的是夏季感受暑濕邪氣的情況,而莪朮能有效調理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於改善患者因暑濕困脾而產生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有良好效果。與方中其他藥材如藿香、桂枝相配伍,莪朮還能夠輔助增強整體方劑的溫中散寒和化濕作用,使整個方劑在治療上更趨全面,適用範圍更廣。總體而言,莪朮在桂枝藿香湯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學對於藥物間相互配合、協同增效的深刻理解與運用。

桂枝藿香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桂枝性溫,藿香性辛溫,甘草性甘平,可調和二藥之性,使藥力平和,避免藥性過於燥烈而傷陰。
  2. 緩解藥物毒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解毒作用,可緩解桂枝、藿香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降低藥物對人體的傷害,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枝藿香湯方劑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傷食」,即飲食不節制或過量,導致脾胃運化失常,產生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腐吞酸、嘔惡不適等症狀,屬於中醫「食積證」範疇。

  2. 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衍

    • 桂枝:辛溫解表,通陽化氣。於內傷脾胃時,可溫通中焦陽氣,助脾運化水穀。
    • 藿香:芳香化濕、醒脾和胃,為治濕阻中焦之要藥,能緩解食積伴隨的胸悶嘔惡。
    • 檳榔、木香
      • 檳榔行氣消積、降氣通便,主治食滯氣機不暢。
      • 木香辛苦溫,主調中滯氣,治脘腹脹痛。二者協同破滯氣,促進腸胃蠕動。
    • 縮砂(砂仁)、茱萸(可能為吳茱萸):
      • 砂仁化濕開胃、溫中止瀉,針對濕困脾胃的食少腹脹。
      • 吳茱萸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若為食積寒化(如冷食傷胃),可散寒止嘔。
    • 莪朮:破血行氣、消積止痛,擅長化解頑固食積與氣血瘀滯。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辛辣溫燥之性。
  3. 治療原理
    全方以「行氣消積、溫中化濕」為核心,結合以下思路:

    • 氣機通暢:檳榔、木香、莪朮破氣行滯,解除食積阻滯的脹滿疼痛。
    • 溫運脾胃:桂枝、吳茱萸、砂仁溫中散寒,恢復脾胃運化功能。
    • 芳香醒脾:藿香、砂仁化濕醒脾,針對濕濁困脾導致的納呆、嘔惡。

適用情境推論

  • 此方可能針對寒濕型食積(如過食生冷或油膩後腹脹冷痛、舌苔白膩)設計,透過溫散與行氣並舉,標本兼治。若偏熱證(口乾苔黃)則需調整配伍。

特色:兼顧「解表與和裏」,桂枝既可外散風寒(若傷食兼外感),亦能內助脾陽,反映古方「表裏同治」的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桂枝、藿香、檳榔、木香、縮砂、茱萸、莪朮、甘草。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藿香湯, 出處:《中國內科醫鑑》。 組成:桂枝、藿香、檳榔、木香、縮砂、茱萸、莪朮、甘草。 主治:傷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