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萆薢大黃湯

HUANG QI BI XIE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黴瘡證治》卷下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心經 15%
肝經 13%
肺經 11%
腎經 8%
胃經 8%
大腸經 6%
膀胱經 4%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小腸經 2%
膽經 2%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萆薢大黃湯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1. 補氣扶正,固護脾胃: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效。方中以萆薢、大黃瀉下,容易傷及脾胃,黃耆可補脾益氣,防止脾胃受損,維持正氣,增強抵抗力。
  2. 扶正祛邪,共奏療效: 萆薢、大黃瀉下逐濕,但僅能治標,黃耆補氣升陽,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邪氣,從根本上治療疾病,與萆薢、大黃相輔相成,共同奏效。

黃耆萆薢大黃湯為一傳統中醫處方,其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之病症,如淋症、尿路感染等。此方由多種中藥精選配伍而成,其中包含了土茯苓這一味藥材。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腎經,擅長清熱利濕、解毒通絡。在本方中,土茯苓主要發揮其利水滲濕之功,能夠幫助清除體內濕熱,對改善小便不利、膿尿等症狀有著良好的效果。此外,土茯苓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作用,輔助黃耆、大黃等藥材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通利水道的目的。總體而言,土茯苓在此方中的應用,不僅能夠直接針對病機,還能夠協調諸藥,共同發揮療效,是該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重要成分。

黃耆萆薢大黃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其組成包括黃耆、萆薢、大黃等多種草藥,其中當歸作為一味重要的補血調經藥材也被納入其中。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在黃耆萆薢大黃湯中,當歸的作用主要在於調和血分,增強整體方劑的補益效果。黃耆作為君藥以補氣固表,而當歸則能輔助黃耆,使氣血雙補,達到更好的治療作用。此外,方中大黃性寒,有清熱瀉火之功,可能對體內產生寒涼影響,當歸的溫潤能夠緩和這種寒涼,使之不致過度損傷正氣。總體而言,當歸在黃耆萆薢大黃湯中的應用,旨在通過其補血活血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互協同,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黃耆萆薢大黃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調理人體濕熱瘀阻之狀。方中黃耆補氣固表,大黃瀉下逐瘀,萆薢則利濕去濁。而加入川芎,乃因其性辛溫,能活血行氣,通經止痛,被譽為「血中之氣藥」。川芎善於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橫走肢臂,無處不到,故能遍佈全身,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氣滯血瘀所致之各類症狀。在黃耆萆薢大黃湯中,川芎與諸藥相輔相成,既可增強全方活血化瘀之力,又兼有調和藥性之效,使全方更為圓融,達至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之目的,從而治療因濕熱瘀阻引起之病證,如小便不利、腰痛腳重等,效果顯著。

黃耆萆薢大黃湯為一方濟,用於治療水濕內停、氣滯血瘀等症狀。此方中包含黃耆、萆薢、大黃等多種藥材,其中加入桂枝有其特殊考量。桂枝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能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在此方中,桂枝與黃耆相配,可增強補氣固表之效;與萆薢同用則有助於利濕去濁;配合大黃更可調暢氣機,推陳致新。整體而言,桂枝在此方中扮演著調和藥物性質、促進藥效協同作用的角色,使全方既能溫通又能下行,既可利濕亦能行氣活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黃耆萆薢大黃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內停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浮腫、小便不利等。此方由多種草藥組成,其中防己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使用原因與特性息息相關。防己味苦性寒,能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袪風除濕的功效。在本方中加入防己,主要是利用其利尿消腫的作用,幫助排出體內多余的水分,從而減輕因水濕內停引起的浮腫症狀。此外,防己還能協同方中其他藥物,共同調理體內濕氣,改善整體水液代謝。因此,防己在黃耆萆薢大黃湯中的應用,是基於其對症治療水濕病變的特性和該方劑整體療效的考量。

黃耆萆薢大黃湯為一方劑,其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阻所致之病證。此方中包含了黃耆、萆薢及大黃等多種草藥,其中升麻的加入具有特殊的意義。升麻味辛性微寒,歸肺、脾、胃經,能夠散風熱、解表透疹、升舉清陽。在此方中,升麻的作用主要是提升藥物的有效成分至身體所需的部位,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療效。同時,升麻還能協調方中寒熱藥物之間的平衡,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總體而言,升麻在黃耆萆薢大黃湯中的應用,既可增強整體療效,又能確保方劑的溫和與適宜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耆萆薢大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是為了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寒,性峻,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方中黃耆補氣健脾,萆薢利濕止痛,三藥合用,可清熱瀉火,利濕通便,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氣機阻滯,症見腹痛、腹脹、便祕、小便不利等症。

大黃在方中起到引導濕熱下行,通利大便的作用,促進腸道蠕動,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黃耆萆薢大黃湯為一經典中藥方劑,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之淋病、尿道炎等症狀。此方中,黃耆補益正氣,固表止汗;萆薢利濕去濁,強腎固精;大黃則清熱瀉火,通便排毒。而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取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在濕熱之證中,往往伴隨脾腎陽虛,導致水濕運化失常,附子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能溫壯元陽,助火生土,使寒濕得化,正氣得以恢復。此外,附子與黃耆相配,一溫一補,既增強了整體的溫陽效果,又避免了單純使用大黃等寒涼藥物可能引起的損傷陽氣之弊。通過這種配伍,黃耆萆薢大黃湯達到了清熱利濕、溫陽固本的綜合療效,適合於治療因濕熱內蘊而兼見脾腎陽虛的複雜病情。

黃耆萆薢大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方中黃耆性溫,萆薢性平,大黃性寒,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諸藥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寒熱之爭,使藥物更易於發揮療效。
  2. 緩解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有益氣補脾、緩和藥性、解毒之效。此方中,大黃性寒,易於傷脾胃,甘草可緩解大黃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萆薢大黃湯」,主要成分是:黃耆、土茯苓、當歸、川芎、桂枝、防己、升麻、大黃、附子、甘草。主治功效是:黴瘡:出現在頭面、手足、腹部和背部的皮膚病,類似楊梅的大小和顏色,紫紅色,有膿泡或沒有膿泡,會癢或疼痛,而患者身體強壯;如果結毒堅硬如石頭,小便經常澀痛,難以消散,又難以化膿。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土茯苓:性味甘淡,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強筋骨、解毒、利水滲濕、祛風除濕、健脾胃、清熱利尿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防己:味苦、辛,性微溫,歸脾、肺、腎經。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萆薢大黃湯」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強筋骨、解毒、利水滲濕、祛風除濕、健脾胃、清熱利尿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黴瘡、淋濁、帶下、瘡毒、風濕骨痛、瘡瘍腫毒、瘰癧潰爛、楊梅瘡毒、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乾咳、口渴、便祕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5兩,萆薢5兩(即土茯苓),當歸3兩,芎藭3兩,桂枝3兩,防已3兩,升麻3兩,鯪甲2兩,熟大黃1兩,附子1兩,甘草1兩,營實2兩(若無,以忍冬花代之)。
加生薑,水煎服。
陰瘡膿淋:一人年三十,患陰瘡膿淋,雜治四年,今又兩腿發橫痃,且周身梅瘡,筋骨疼痛,余診之,脈症無虛候,乃制黃耆萆薢大黃湯與之,兼用加味化毒丹,兩月諸症盡愈,後調理痊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火解毒、通利小便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本方服用後,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萆薢大黃湯, 出處:《黴瘡證治》卷下。 組成:黃耆5兩,萆薢5兩(即土茯苓),當歸3兩,川芎3兩,桂枝3兩,防已3兩,升麻3兩,鲮甲2兩,熟大黃1兩,附子1兩,甘草1兩,營實2兩(若無,以忍冬花代之)。 主治:黴瘡。發頭面手足腹背,似楊梅子紫赤色,有膿泡或無膿泡,或癢或痛,而其人實者;乃結毒堅硬如石,小便常澀痛,難消散,又難潰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