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葛根飲中包含葛根,乃因葛根具備多項功效,與方劑的治療目的相符。
首先,葛根味甘性涼,具有解肌發表、透疹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麻疹、瘡瘍等病症。葛根飲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葛根的解表功效可以緩解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
其次,葛根還具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浮腫等病症。葛根飲中,葛根可以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輕水腫。
總之,葛根在葛根飲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其解表、利水消腫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風熱感冒、水腫等病症的常用藥材。
葛根飲方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的功效,與葛根的解肌發表、升陽透疹功效相輔相成。
葛根性涼,善解肌發表,用於外感風熱,但若熱毒較盛,單用葛根恐難以清熱解毒,故加入黃芩,以增強清熱瀉火之效。同時,黃芩亦能涼血止血,有助於緩解葛根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狀,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葛根飲中加入大青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大青葉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葛根飲中常加入大青葉,用以清解外感熱毒,緩解發熱、咽喉腫痛、口渴等症狀,同時也能輔助葛根疏散風熱,促進血液循環。
- 疏散風熱: 大青葉能散風熱,而葛根則能解肌發表,二者合用,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疏散風熱,對風熱感冒、暑熱傷津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葛根飲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表:葛根性涼,擅長解表散寒,而石膏性寒,具有清熱瀉火之效。二者相合,可更有效地清熱解表,緩解外感風熱之症,如發熱、頭痛、咽痛等。
- 解毒消腫:葛根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而石膏則能清熱生津,並能抑制炎症反應。兩者合用,可加強解毒消腫的效果,適用於因風熱侵襲導致的瘡瘍腫毒等病症。
葛根飲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增強體力: 葛根性涼,善解肌熱,但單用容易耗氣傷津。人參則為大補元氣之品,能補氣益血,增強人體抵抗力,與葛根相配,可避免藥性過於寒涼,並增強其解肌退熱效果,同時兼顧扶正固本,增強體力,提高療效。
- 相輔相成,協調藥性: 葛根解肌退熱,人參補氣益血,二者藥性相合,相輔相成,協調藥性,使得藥效更加平和、全面,更適合用於體虛乏力、氣血不足的患者。
葛根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葛根性涼,甘草性甘平,二者配伍,可調和葛根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脾胃。
- 增強功效: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功效。與葛根配伍,可增強葛根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此外,甘草還可與葛根中其他藥材配伍,共同發揮治療作用,例如與麻黃配伍,可增強解表散寒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葛根飲」主治功效分析
葛根飲在不同古籍中記載的主治功效略有不同,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多部古籍都提到葛根飲可用於治療熱病、口渴等症狀,例如:
- 《雞峰普濟方》:「葛根飲子,止渴。」
- 《聖濟總錄》:「治傷寒燥渴頭痛,不得眠睡。四肢煩痛。葛根飲方。」
- 《聖濟總錄》:「治產後虛煩熱渴。葛根飲方」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葛根飲子,治熱渴久不止。」
- 《太平聖惠方》:「治熱病頭痛目疼。心中煩躁。宜服葛根飲子方。」
- 《太平聖惠方》:「治妊娠時氣。煩熱口乾頭痛。葛根飲子方。」
- 《資生集》:「葛根飲,治妊娠煩渴口乾身熱。」
- 《校註婦人良方》:「葛根飲子,治時氣煩熱口乾頭熱。」
- 《赤水玄珠》:「葛根飲子,時氣煩熱,口乾頭疼。」
這些記載表明葛根飲具有良好的清熱生津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熱證和津液不足。
二、解肌退熱,緩解疼痛
部分古籍提到葛根飲可用於解肌退熱,緩解疼痛:
- 《聖濟總錄》:「治傷寒燥渴頭痛,不得眠睡。四肢煩痛。葛根飲方。」
- 《太平聖惠方》:「治熱病頭痛目疼。心中煩躁。宜服葛根飲子方。」
- 《外臺秘要》:「《延年》葛根飲,主熱病勞復,身體痛,天行壯熱煩悶,葛根湯方。」
- 《赤水玄珠》:「葛根飲子,時氣煩熱,口乾頭疼。」
這些記載表明葛根飲具有解肌退熱,緩解疼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感熱病引起的頭痛、身痛等症狀。
三、治療霍亂吐瀉
多部古籍提到葛根飲在治療霍亂吐瀉中的應用:
- 《醫心方》:「又云:霍亂吐下汗出,肉冷轉筋,嘔逆煩悶,欲得冷水者方:可與厚朴葛根飲進,沾喉中而已,慎勿與米飲及粥,但與此單行飲以代米飲水漿也。」
- 《醫心方》:「又云:諸霍亂忌米飲,胃中得米即吐不止,但得與厚朴葛根飲。」
- 《千金寶要》:「霍亂人忌與米飲,胃中得米,即吐不止,但與厚朴葛根飲。」
- 《小品方》:「可與厚朴、葛根飲,進沾喉中而已。慎勿與米飲及粥,但與此單行飲,以代米飲水漿也。」
- 《仲景傷寒補亡論》:「又曰。凡諸霍亂。忌與米飲。胃中得米即吐不止。但與厚朴葛根飲。」
- 《雜病廣要》:「《小品方》云:霍亂吐下,汗出全冷,轉筋嘔逆,煩悶欲得冷水者方。可與厚朴葛根飲,進沾喉中而已。」
這些記載表明葛根飲,特別是與厚朴同用時,可以緩解霍亂吐瀉的症狀。
四、其他功效
除了上述主要功效外,部分古籍還提到了葛根飲的其他一些功效:
- 《聖濟總錄》:「治箭鏃不出。葛根飲方」說明葛根飲可以外用,幫助拔出箭頭。
- 《醫心方》:「《葛氏方》欲飲酒便難醉,難醉則不損人方:葛花並小豆花,乾末為散,服三方寸匕。」說明葛根飲還可解酒。
- 《外臺秘要》:「古今錄驗論曰:……宜服葛根飲,安穀神除熱嘔止渴也,且石酒相得,遞相為用,若石勢不行,則須少飲,如石氣調歇,不復須飲。」說明葛根飲可緩解服食金石藥物引起的熱嘔等症。
治療原理分析
葛根飲的主要功效成分是葛根。葛根味甘、辛,性涼,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等功效。
- **解肌退熱:**葛根能解肌發表,透散外邪,減輕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狀。
- **生津止渴:**葛根能生津液,緩解口渴、咽乾等症狀。
- **升陽止瀉:**葛根能升舉脾胃清陽之氣,對於脾虛濕盛引起的吐瀉有一定療效。
在葛根飲中,根據不同的配伍,其治療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 **單用葛根:**如《聖濟總錄》中治療箭頭不出的葛根飲,主要取其生津之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異物排出。
- **與厚朴同用:**如治療霍亂吐瀉的厚朴葛根飲,厚朴具有燥濕、行氣、消積、止嘔等功效,與葛根合用,可以增強止嘔止瀉的作用。
- **與清熱藥物同用:**如治療熱病、口渴的葛根飲,常與黃芩、石膏、麥冬、竹茹等清熱藥物同用,以增強清熱生津的功效。
- **與解表藥物同用:**如治療外感熱病的葛根飲,常與麻黃、蔥白、豉等解表藥物同用,以增強解肌退熱的功效。
總之,葛根飲是一個以葛根為主的方劑,通過不同的配伍,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其治療原理主要是基於葛根的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等功效,結合其他藥物的特性,達到清熱解毒、緩解疼痛、止嘔止瀉等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葛根性涼,脾胃虛寒者慎用。此外,葛根飲的具體配伍和用量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建議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葛根汁6合,淡竹瀝6合。
上相和。2-3歲兒分3服,百日兒斟酌服之。
不宜生,煮服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葛根飲,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葛根汁6合,淡竹瀝6合。 主治:小兒傷寒。
葛根飲, 出處:《外台》卷三引《延年秘錄》。 組成:葛根1兩,蔥白1握,豉半升,米1合。 主治:熱病勞復,身體痛;天行,壯熱煩悶。
葛根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葛根(銼)1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青1兩,石膏(碎)1兩,人參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傷寒。燥渴,頭痛,不得眠睡,四肢煩痛。
葛根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組成:葛根(銼)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半兩,檳榔1枚(銼),川芎半兩,赤芍藥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主治:産後虛煩熱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