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蕷納氣湯

SHU YU NA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0.92)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9%
肝經 17%
胃經 14%
肺經 14%
心經 13%
脾經 11%
大腸經 6%
小腸經 3%
腎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薯蕷納氣湯中包含山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潤肺之效。方劑中以山藥補脾益氣,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而達到納氣止喘的效果。
  2. 固腎止遺:山藥亦有固腎止遺之功,可補腎氣,減少氣虛導致的呼吸短促、氣喘等症狀,進一步增強補氣納氣之效。

山藥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共同作用,發揮協同效應,達到補氣納氣、止喘平喘的目的。

薯蕷納氣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因為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以達到滋陰補血,納氣固脫的效果。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其滋陰補血之力較生地黃更強,可溫補腎陰,促進血氣生成,並可與方劑中的其他補氣藥物如人參、黃芪等協同作用,共同達到益氣固脫的效果。

此外,熟地黃還能緩解氣虛所致的乏力、心悸等症狀,進一步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薯蕷納氣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腎氣,固攝精氣: 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之功效。方中薯蕷補脾益氣,但脾氣虛弱常與腎氣不足相關,故加入山茱萸以補腎氣,使脾氣得補而納氣更易。
  2. 溫陽化氣,助脾健運: 山茱萸性溫,能溫陽化氣,促進脾陽運化,脾陽得溫則運化有力,更有助於納氣入脾,增強脾胃消化吸收能力。

綜上所述,山茱萸在薯蕷納氣湯中起到補腎固精、溫陽化氣的作用,協同薯蕷補脾益氣,共同提升脾胃功能,改善氣虛乏力等症狀。

「薯蕷納氣湯」中添加「柿餅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柿餅霜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喘之效。此方主要針對肺氣不足、氣虛咳嗽的症狀,柿餅霜能滋潤肺燥,緩解咳嗽,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補脾益氣: 柿餅霜亦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此方中薯蕷(山藥)亦有補脾益氣之效,二者相輔相成,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病患康復。

薯蕷納氣湯中加入白芍,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緩解氣滯血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能緩解因氣滯血瘀所導致的胸悶、腹痛、胃脘脹滿等症狀,與薯蕷合用,有助於疏通氣血,促進氣機運行。
  2. 滋陰養血: 白芍性微寒,能滋陰養血,補益氣血,與薯蕷一同,可改善因氣虛血虧所致的乏力、面色蒼白、心慌氣短等症狀,使氣血充盈,身體恢復健康。

薯蕷納氣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牛蒡子味苦辛、性寒,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犯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牛蒡子可有效宣通肺氣,驅散寒邪,緩解呼吸道症狀。

2. 抑制細菌,消炎止痛: 現代研究表明,牛蒡子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此方中薯蕷具有補氣益腎之功效,與牛蒡子搭配,可有效改善肺部炎症,緩解咳嗽症狀,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

在中藥方劑「薯蕷納氣湯」中,輕粉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功效。輕粉性寒味甘,能夠解毒殺蟲、消腫止痛,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皮膚癬癥、腫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輕粉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殺蟲作用,對改善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薯蕷納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薯蕷納氣湯中包含多種藥材,甘草可以平衡藥性,使藥物更協調地發揮作用,減少副作用。
  2. 益氣補虛: 甘草具有益氣補脾、緩解疲勞的功效,可以輔助薯蕷等藥材滋陰補腎、益氣養血,提升整體療效,使患者更快恢復元氣。

薯蕷納氣湯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腎氣,固本培元:龍骨性味甘鹹寒,入腎經,具有補腎固精、鎮靜安神之效。薯蕷納氣湯以補益肺腎氣為主要功效,龍骨的加入可增強補腎作用,使氣血充盈,改善腎虛所致的氣短乏力、腰膝酸軟等症狀。
  2. 鎮靜安神,緩解虛煩:龍骨具有鎮靜安神、止汗固澀之效,可緩解腎虛所致的失眠多夢、心神不安、盜汗等症狀。對於一些伴隨虛煩不安的氣虛患者,龍骨的加入可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進一步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薯蕷納氣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薯蕷納氣湯主治陰虛不納氣所致的喘逆

治療原理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對薯蕷納氣湯的治療原理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其核心觀點可歸納為:

1. 陰虛不納氣是喘逆的根本原因。

  • 張氏認為,人體吸入的氧氣,能透過肺泡,下達腹中,充養全身。
  • 肝腎位於腹中,其氣化收斂,能容納下達之氣,並引導其歸根。
  • 陰虛時,尤其是腎陰虛,會導致氣化失司,不能攝納吸入之氣。
  • 腎虛氣化不攝,則上注其氣於沖脈(沖下連腎);沖為血海,亦主氣,沖氣受腎氣貫注,則上逆於胃(沖上連胃)。
  • 沖氣挾胃氣上逆,並迫肺氣亦上逆,是喘逆產生的原因之一。
  • 肝主疏泄,腎主閉藏,肝之疏泄原以濟腎之閉藏。
  • 腎失閉藏之性,肝不能疏泄腎氣使之下行,更迫於腎氣之膨脹,轉而上逆。
  • 肝逆氣可由肝系直透膈上,亦能迫肺氣上逆,是喘逆產生的另一原因。

2. 薯蕷納氣湯通過補益肝腎、降逆納氣來治療喘逆。

  • 補腎: 方中用熟地黃、山藥補腎陰,其中山藥兼能補肺,且有收斂之力,其治喘之功最弘。
  • 補肝斂腎: 山茱萸、龍骨補肝即以斂腎。
  • 養陰: 白芍、甘草甘苦化陰,合柿霜之涼潤多液,為養陰之妙品。
  • 降逆: 蘇子、牛蒡子清痰降逆,使逆氣轉而下行,並能引藥力速於下達。

3. 氣機升降與喘逆的關係。

  • 張氏認為,人體臟腑皆賴氣以撐懸,膈上有大氣,司肺呼吸;膈下有中氣,保合脾胃;臍下有元氣,固性命之根蒂。
  • 吸氣入肺時,肺胞膨脹能鼓舞諸氣,節節運動下移,使周身氣化流通。
  • 喉管分支下連心肝,通於奇經諸脈,吸氣時,所吸之氣可由喉管分支下達,與肺中吸入之氣相助。
  • 下焦肝腎屬陰,陰虛氣化不攝則內氣膨脹,吸入之氣不能容受而急於呼出,此即陰虛不納氣作喘之理。

總結

薯蕷納氣湯通過滋補肝腎之陰,兼以收斂降逆之品,使氣機得以順暢,納氣歸根,從而達到治療陰虛不納氣所致喘逆的目的。張錫純對此方的闡釋,不僅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也融入了其對人體生理、病理的獨到見解,值得後世醫家深入學習和研究。

傳統服藥法


生山藥1兩,大熟地5錢,萸肉(去淨核)5錢,柿霜餅4錢(沖服),生杭芍4錢,牛蒡子(炒,搗)2錢,蘇子2錢(炒搗),甘草2錢(蜜炙),生龍骨(搗細)5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薯蕷納氣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生山藥1兩,大熟地5錢,萸肉(去淨核)5錢,柿霜餅4錢(衝服),生杭芍4錢,牛蒡子(炒,搗)2錢,蘇子2錢(炒搗),甘草2錢(蜜炙),生龍骨(搗細)5錢。 主治:陰虛不納氣,作喘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