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從龍湯」中加入「龍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驚: 龍骨性甘鹹平,入心、肝經,具有鎮靜安神、止驚功效。對於因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煩躁不安等症狀,龍骨能有效安撫心神,起到鎮靜作用。
- 固腎止汗: 龍骨亦具有固腎止汗功效。對於腎氣虛弱、盜汗、自汗等症狀,龍骨能補益腎氣,收斂固澀,減少汗液分泌。
因此,從龍湯中加入龍骨,旨在通過其安神定驚、固腎止汗的功效,治療相關症狀。
「從龍湯」方劑中使用牡蠣,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潛陽: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潛陽安神之效。對於陽氣亢盛、心火熾盛、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牡蠣能起到滋陰潛陽、平心安神的作用,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的效果。
- 軟堅散結:牡蠣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能化解痰濁、消散腫塊。對於一些由氣滯血瘀引起的腫塊、結節等病症,牡蠣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從龍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疼痛,調和氣血: 白芍具有鎮痛、止痙、養血和血的功效。從龍湯治療的病症往往伴隨疼痛,白芍可以緩解疼痛,同時調和氣血,改善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 柔肝養血,滋陰潤燥: 白芍入肝經,可柔肝養血,滋陰潤燥。從龍湯中常加入一些辛燥之品,白芍可中和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於偏燥。
總之,白芍在從龍湯中起着緩解疼痛、調和氣血、柔肝養血的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協調,提高療效。
從龍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從龍湯常用於治療痰飲阻肺,氣逆喘咳,伴隨嘔吐、噁心等症狀。半夏可降逆氣,止嘔吐,有助於緩解患者不適。
- 燥濕化痰:半夏能燥濕化痰,祛除痰飲阻滯,使肺氣通暢。從龍湯中也常加入其他化痰止咳藥物,半夏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止咳化痰效果。
因此,從龍湯中加入半夏,不僅能降逆止嘔,緩解患者嘔吐、噁心等症狀,也能燥濕化痰,促進痰飲排出,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從龍湯是傳統中醫中的一種經典方劑,其主要用於治療痰濕和寒凝所引起的疾病。方中包含輕粉,這種藥材具有特殊的療效,能夠幫助疏通經絡、祛痰及解表。其性質輕而散,能夠迅速進入體內,促進氣血循環,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輕粉在從龍湯中的運用,不僅能夠加強其他藥材的功效,還能避免寒濕造成的沉重感。其輕靈的特性,使得整體方劑具有透發風寒的效果,對於表現為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的患者來說,更具針對性。此外,輕粉的組合使用,能夠協助其他材料的吸收,加速療效的發揮。因此,從龍湯的配置中,輕粉的加入是經過精心考量的,不僅強調了其機制上的協同作用,還反映了中醫在用藥方面的智慧和經驗。
「從龍湯」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解毒: 牛蒡子味苦性寒,可清熱解毒,散風除濕,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皮膚瘡瘍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利咽止痛: 牛蒡子能利咽開音,消腫止痛,對於因風熱引起的喉嚨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將牛蒡子加入「從龍湯」中,可提升其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從龍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從龍湯為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載之方,主要針對「外感痰喘」之證,尤其適用於以下兩種情況:
- 服小青龍湯後病未全癒:小青龍湯雖能解表化飲、止咳平喘,然部分患者因體質或痰飲未盡,喘咳遷延不癒;
- 癒後復發:外邪雖解,但肺氣未固,痰飲內伏,稍遇誘因(如風寒或勞累)則痰喘再作。
此方立意於「固攝斂肺」兼「化痰降氣」,既防外邪殘留,又杜內痰復萌,屬「治未病」之思維,善後調理之方。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從龍湯以「斂降並行」為核心,其配伍邏輯可分三層剖析:
1. 固攝斂氣:龍骨、牡蠣
- 龍骨、牡蠣均生用(非煅制),取其「收斂元氣、鎮固痰涎」之性,直入肝腎以斂沖氣。
- 張錫純言:「喘者,多系沖氣上逆」,沖脈隸屬肝腎,逆氣挾痰上湧則作喘。二藥協同,既能平沖定喘,又可固攝下元,防痰飲上泛。
2. 柔肝降逆:生杭芍
- 白芍酸寒,養肝陰、柔肝體,制肝氣過亢而犯肺,緩解氣逆致喘。
- 與龍、牡相配,形成「斂肝—鎮沖—平喘」之鏈,針對「肝氣挾沖脈上逆」之病機。
3. 化痰降氣:半夏、蘇子、牛蒡子
- 半夏:燥濕化痰,降胃氣以助肺肅降。
- 蘇子:辛溫質潤,降氣消痰、止咳平喘,尤擅治「痰壅氣逆」。
- 牛蒡子:辛涼宣散,利咽化痰,兼輕透餘邪,防外感殘熱鬱肺。
- 此三藥共奏「化痰—降氣—透邪」之效,根除痰飲宿根。
4. 加減:生石膏
- 「熱者加石膏」:若見痰熱徵象(如痰黃、口渴、脈數),石膏清泄肺胃之熱,兼解肌透邪。
- 張錫純擅用石膏,此處取其「寒而不滯」之性,既清熱又不礙痰濕消散。
三、整體治療邏輯
從龍湯以「標本兼顧」為特色:
- 治標:降氣化痰以緩喘咳(半夏、蘇子、牛蒡子);
- 治本:斂沖固脫以防復發(龍骨、牡蠣、白芍)。
其立方根源於「沖氣挾痰」理論,認為痰喘遷延不癒,與肝腎沖脈失攝密切相關,故跳脫單純「治肺」框架,轉從肝腎入手,結合化痰降氣,體現「調暢氣機、斂散並行」之思維。
四、與小青龍湯之銜接
小青龍湯解表散寒、溫化水飲,然方中麻、桂、細辛等辛散之品,易耗正氣,部分患者服後表解而裡未和,痰飲暫伏待發。從龍湯接續其後:
- 去麻桂之散:避免再傷正氣;
- 增斂降之藥:既消殘餘痰飲,又固攝下焦,截斷復發之機。
此方設計,深契「病後調理」與「既病防變」之旨,展現張錫純對氣機升降與臟腑關聯的獨到見解。
傳統服藥法
龍骨1兩(不用煅,搗),牡蠣1兩(不用煅,搗),生杭芍5錢,清半夏4錢,蘇子4錢(炒,搗),牛蒡子3錢(炒,搗)。
熱者,酌加生石膏數錢或至1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從龍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龍骨1兩(不用煅,搗),牡蠣1兩(不用煅,搗),生杭芍5錢,清半夏4錢,蘇子4錢(炒,搗),牛蒡子3錢(炒,搗)。 主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龍湯病未全癒,或癒而復發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