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利膽排石片」中加入金錢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藥理作用:
- 利膽排石:金錢草味甘淡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排石之功效。其有效成分可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流量,稀釋膽汁濃度,並有助於溶解膽結石、尿路結石,促進其排出。
- 抗炎消腫:金錢草亦具有抗炎、消腫的作用,可緩解膽囊炎、膽管炎等引起的炎症反應,減輕疼痛。
因此,金錢草在「利膽排石片」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助於治療膽石症,並促進膽囊、膽管功能恢復。
利膽排石片中包含茵陳蒿,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膽: 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清熱利濕,並能疏肝利膽,對於膽汁鬱滯、膽石症等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 排石通絡: 茵陳蒿中含有揮發油、苦味素等成分,能促進膽汁分泌,並能使膽管擴張,利於膽石排出。同時,茵陳蒿還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膽石症引起的疼痛。
因此,利膽排石片中加入茵陳蒿,可以起到清熱利膽、排石通絡的功效,對於膽石症的治療具有較好的作用。
利膽排石片中含有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解毒消炎: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膽道炎症,抑制細菌感染,改善膽汁分泌,促進膽石溶解。
- 疏肝利膽,止痛化石:黃芩入肝膽經,能疏肝利膽,緩解肝膽氣滯所致的疼痛,並能促進膽石排出。
因此,利膽排石片中加入黃芩,不僅能清熱利濕,消炎止痛,還能疏肝利膽,促進膽石排出,有助於改善膽道疾病。
利膽排石片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善於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對於肝膽氣滯,導致的肝區疼痛、膽囊炎、膽石症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促進膽汁分泌,利膽排石:木香能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流量,有利於膽石的排出,並減輕膽汁淤積造成的疼痛和炎症。
因此,利膽排石片中加入木香,可通過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和促進膽汁分泌等作用,達到利膽排石,緩解肝膽疾病的功效。
利膽排石片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利膽:鬱金味辛、苦,性溫,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利膽退黃之效。其能促進膽汁分泌,並幫助膽汁順利排出,有助於解決膽汁淤積引起的黃疸、腹痛等症狀。
- 活血化瘀:鬱金亦具活血化瘀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膽囊周圍血液流通,有助於消散膽囊結石形成的瘀血,減輕炎症反應,促進結石排出。
因此,鬱金的加入能有效改善肝膽功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出,並消散瘀血,輔助排石,為利膽排石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利膽排石片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瀉下通便,利於排石: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之功效。對於膽結石患者,大黃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加速糞便排出,有助於排出附著在膽管壁上的結石,減輕膽管阻塞,緩解膽囊炎等症狀。
二、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大黃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膽結石常伴有炎症反應,大黃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膽囊炎的炎症症狀,促進結石排出,減輕患者痛苦。
利膽排石片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促進膽汁分泌,利膽排石: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其具有行氣消積、殺蟲解毒之效。中醫認為,檳榔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膽石的溶解和排出,對於膽結石、膽囊炎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2. 疏肝理氣,通暢氣機:檳榔還具有一定的疏肝理氣作用,可以幫助緩解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引起的腹痛、脹滿等症狀。對於膽石症患者,由於膽道梗阻,常伴有肝氣鬱結,檳榔的疏肝理氣作用可以幫助改善這種情況,促進膽石的排出。
利膽排石片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消積,利膽排石: 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利膽退黃、瀉火通便的功效。其能疏肝理氣,促進膽汁分泌,並有助於膽石的排出,對因肝膽氣滯、濕熱內蘊導致的膽囊炎、膽結石等病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枳實與其他藥材如茵陳蒿、鬱金等搭配,可起到協同作用,進一步增強利膽排石的功效,並有助於緩解肝臟的炎症反應,促進膽汁的排泄,達到疏肝利膽、消積排石的目的。
利膽排石片中包含芒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瀉下通便: 芒硝味苦鹹寒,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膽結石患者常伴隨便祕,芒硝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有助於降低膽汁濃度,減少結石形成。
- 利水消腫: 芒硝亦具利水消腫之效。膽結石患者常伴隨肝膽濕熱,芒硝能利水化濕,改善肝膽功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溶解或排出結石。
利膽排石片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促進膽汁分泌: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肺經。其行氣消積之效,有助於疏肝理氣,促進膽汁分泌,利於膽石排出。
2. 降逆止嘔,緩解膽石症狀: 厚朴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膽石症引起的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提高患者的療效。
總之,厚朴在利膽排石片中發揮著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利於促進膽汁分泌、緩解膽石症狀,提高藥物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利膽排石片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以「清熱利濕、通腑瀉下、疏肝利膽」為核心,主治膽道結石(膽石症)、膽道感染及膽囊炎,屬中醫「黃疸」、「脅痛」、「膽脹」等範疇。其病機多因濕熱蘊結肝膽,氣機鬱滯,久而成石,或瘀阻膽絡,引發疼痛、發熱、身目黃染等症狀。
古代醫家對類似證候的治療,常用疏肝解鬱、清熱化濕、通腑排石之法。例如《傷寒論》以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內瀉熱結,或茵陳蒿湯清利濕熱退黃;《醫學心悟》之硝石礬石散亦用於濕熱黃疸。本方結合此類思路,針對「濕熱瘀結膽腑」之證,以通下與利濕並行,促進膽汁分泌與排泄,達到排石消炎之效。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清熱利濕、退黃排石
金錢草、茵陳:為君藥。
- 金錢草性微寒,專清肝膽濕熱,具利尿通淋、軟堅排石之效,現代研究證實可促進膽汁分泌,鬆弛膽道括約肌。
- 茵陳苦辛微寒,為傳統退黃要藥,《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能顯著增加膽汁流量,溶解膽固醇結石。
- 二者協同,化解膽腑濕熱,疏通膽道淤塞。
黃芩、鬱金:為臣藥。
- 黃芩苦寒,清瀉肝膽實火,抑制炎症反應。
- 鬱金辛開苦降,活血行氣止痛,兼能利膽退黃,助君藥散結解鬱。
2. 通腑瀉下、導滯破結
- 大黃、芒硝、枳實、厚朴、檳榔:為佐使藥,共奏「通裡攻下」之功。
- 大黃與芒硝(即《傷寒論》調胃承氣湯配伍)瀉熱通便,促使濕熱鬱毒從大便而出,減少腸道壓力,間接疏通膽道。
- 枳實、厚朴(取自大承氣湯結構)行氣破滯,消除腹脹痞滿,改善膽絞痛。
- 檳榔殺蟲消積、降氣行水,輔助通下之力,並緩解膽道痙攣。
3. 行氣止痛、調暢肝膽
- 木香:為佐藥,辛溫行氣,緩解脘腹脹痛,與鬱金相配(類似「金鈴子散」思路),調節膽道平滑肌功能,減輕氣滯血瘀所致疼痛。
三、全方協同作用機制
- 溶解與機械排石:金錢草、茵陳增加膽汁分泌,降低膽汁黏稠度,軟化結石;大黃、芒硝刺激腸道蠕動,通過膽腸反射促進膽囊收縮,推動結石排出。
- 抗炎利膽:黃芩、鬱金抑制膽道細菌感染,減輕黏膜水腫;木香、枳實改善膽道微循環,緩解梗阻性黃疸。
- 氣機通調:厚朴、檳榔疏解膽胃氣滯,避免腑氣不通而加重膽鬱,符合「六腑以通為用」之原則。
此方體現「通腑法」與「利濕法」的結合,既祛除病理性產物(結石、濕熱),又恢復肝膽疏泄功能,符合中醫「祛邪以安正」的治療理念。
傳統服藥法
金錢草250g,茵陳250g,黃芩75g,木香75g,鬱金75g,大黃125g ,檳榔125g, 枳實(麩炒)50g,芒硝(精制)25g,厚朴(薑制)50g。
清熱利濕,利膽排石。
以上十味,木香、大黃 芒硝粉碎成細粉;其餘金錢草等七味經煎煮,提取,濃縮成稠膏狀,加入上述細粉制粒,壓製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口服,排石:1次6-10片,1日2次;炎症:1次4-6片,1日2次。
體弱,肝功能不良者慎用;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膽排石片, 出處:《中國藥典》。 組成:金錢草250g,茵陳250g,黃芩75g,木香75g,鬱金75g,大黃125g,檳榔125g,枳實(麸炒)50g,芒硝(精制)25g,厚朴(薑制)50g。 主治:清熱利濕,利膽排石。主治:用於膽道結石,膽道感染,膽囊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