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只有冬天才有少陰病?夏天中招你竟不知道!

- 最後更新:2025-06-23首次發表:

少陰病或太陰病,傳統上通常出現在寒冷的季節,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在炎熱的夏季卻很容易出現少陰病的症狀,只是你可能不自知。

學中醫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直接在生活中體驗古書的理論,善用中藥,在疾病初起階段即時介入、迅速緩解症狀,便能精準地截斷病勢的發展,這就是精確的「預防醫學」精神,每一個人都值得體會與驗證。

什麼是少陰病?

少陰病,是漢朝《傷寒論》中提到的一種病證,指的是當身體受到外來病邪(如感冒、寒邪)侵入,病勢已經深入到體內臟腑的陰寒階段,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陽虛陰盛型(體內的陽氣太弱,陰氣相對偏多)

這類型的症狀可能包括:手腳冰冷、容易疲倦嗜睡、說話有氣無力、呼吸微弱,甚至腹瀉時會排出未消化完全的食物。

這些都是因為「腎陽虛弱」,導致身體的抵抗力下降所造成的。常會運用「溫補腎陽」的方式來扶正,常見的經典方劑有「四逆湯」、「附子理中湯」...等。

2.陰虛火旺型(體內陰分不足,導致虛火上升)

這種體質的人常會出現煩躁、喉嚨乾、口乾、睡眠品質差等症狀。這時就需要採取「清熱滋陰」的治療原則,也就是降虛火、補充陰液。常用的方劑如「黃連阿膠湯」...等。

通常都雲端中醫提到的「寒性陽虛經絡體質」,體內可以說都保持慢性的「太陰病」或「少陰病」,更多介紹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炎熱夏季體驗少陰病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清楚地理解到,只有在寒冷的冬季才會體驗到的疾病,為什麼在炎熱的夏季也會遇到呢?可以從以下幾點理解:

1.寒邪直中太陰、少陰

在古代,炎熱的夏季其實很難見到「少陰病」的發生,因為當時並沒有冷氣機或冰箱等現代設備。

若從中醫經典《傷寒論》的角度來看,冷氣、冰箱(冰品)等現代生活方式所引入的「寒邪」,正是導致太陰病與少陰病的重要原因。

在炎夏中,寒邪侵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有兩種:

  • 外寒(表寒):來自環境中的低溫,例如冷氣直吹,或秋冬的寒風。在現代生活中,過度使用空調已成為主要的外寒來源。
  • 內寒(裡寒):來自飲食中的生冷食物,例如冰箱內的冷飲、冰品,或寒涼食物如西瓜、仙草冰。冰箱的普及大幅增加了內寒侵入的機會。

因此,在酷熱的夏天裡,穿著清涼待在冷氣房內吃冰品,就會同時受到外寒與內寒的夾擊,形成「內外合邪」的理想條件

現代人在夏季,飽受外寒與內寒的夾擊
現代人在夏季,飽受外寒與內寒的夾擊

若一個人本身脾胃虛弱(即脾陽不足),又暴飲暴食大量生冷食物,寒邪甚至可能不經過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的一般表證階段,便直接侵犯太陰的脾臟。

冰品的寒涼之性會直接進入脾胃(中焦),就如同將一塊冰塊投入溫水中,瞬間抑制並消耗脾陽,使脾的運化功能驟然停擺,進而引發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傷寒論》第277條提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這條文意指出,太陰虛寒若未及時處理,便可能進一步發展為少陰病,指出太陰虛寒轉向少陰發展的必然性

2.感受疲勞想睡、精神不佳

《傷寒論》中,少陰病的提綱(第281條)寫道:「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這裡的「但欲寐」,其實並非單純的生理性困倦,而是一種「心神失養、陽不入陰」的病理狀態。

由於心陽衰微,導致神明失去主宰,因此表現出精神恍惚、似睡非睡的情形;而腎陽不足,則使得精氣無法化生,腦髓失去溫養,進而出現整日昏沉、想睡卻睡不飽、難以清醒的狀態。

很多人不知道,這種情形正是現代「憂鬱症」背後的體質基礎。這種徹底提不起勁的狀態。

從中醫角度來看,憂鬱症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嚴重卡陰」的物理性現象,卻與鬼神無關!

少陰病最大的特點,就是沒精神提不起勁
少陰病最大的特點,就是沒精神提不起勁

若要驗證這一理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觀察一位本身脾胃虛弱(即脾陽不足)的人,這在「雲端中醫」的分類中屬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

以2025年6月底為例,有一位會員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表示,某天下午感到天氣炎熱,於是吃了3支冰淇淋,再喝了一杯冰咖啡,當下覺得清爽舒適,精神也不錯。

但約莫兩小時後,身體開始出現異常,眼皮沉重、眼睛張不開,整個人變得非常想睡,這種情形持續了一整天,當天就很早入睡了。

隔天早上醒來,睡了9小時的他,本來應該精神奕奕,但他感到精神極差且腹瀉、肚子痛。他馬上懷疑這可能是太陰病發作,立刻幫自己進行經絡檢測如下圖:

炎熱夏季出現太陰病的經絡現象
炎熱夏季出現太陰病的經絡現象

由於,在炎熱夏季出現「大腸經」虛證實在是不正常,他立即服用了3克的「附子理中湯」科學中藥。

結果約過了20分鐘,那種昏沉、眼睛張不開的感覺瞬間消失,精神也恢復如常,當天的狀態幾乎完全回歸正常。

他補充說,其實這種現象他已觀察多年,幾乎每年夏天都會出現一到兩次,觸發因素有時是吃西瓜,有時是喝仙草冰。這次他才能果斷服用「附子理中湯」,並快速緩解症狀。

然而,絕大多數人對這層病理機轉毫無所知,仍不以為意地大量攝取寒涼食物,最終導致各種莫名其妙的疾病,卻束手無策。

事實上,在症狀剛出現的初期,只需服用「附子理中湯」,短短20分鐘內就能化解體內陰寒,精準截斷後續可能引發的連鎖病變。

3.陰虛火旺,心煩氣躁

若是比較細心的讀者,看到經絡圖時可能會疑惑:為什麼腎經出現了實證?這就必須進一步探討「陰虛化火」的現象。

《傷寒論》第282條提到:「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也。」

意思是,即便體內有寒,也可能會感到煩躁。這種「煩躁」其實是一種陰寒轉化成火熱的表現。

也就是說,少陰病並非只有單純寒證,還可能出現「虛寒夾熱」的複雜狀態,最後進入「厥陰病」寒熱錯雜的狀態。

以上面這個案例,他確實有感到輕微煩躁感,對一些小事情感到不太耐煩,服用中藥之後就比較有耐心。

因此,若寒性體質者在炎熱夏季,明明在經絡圖上出現「陽虛」的表現,卻同時感到心煩易怒,就不能單純以為是上火而進一步攝取寒涼食物,反而應該考慮服用「附子理中湯」。

寒性體質的人,吃寒涼食物會越來越熱
寒性體質的人,吃寒涼食物會越來越熱

這是因為寒性體質的人,一旦大量攝取寒涼食物,反而可能出現「越吃越熱」的反效果。

事實上,近年來雲端中醫確實有不少會員回報類似的現象,他們在寒冷季節裡使用過多寒性食物,結果反而感到更加燥熱,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炎夏中,許多人仍持續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同時大量飲用冰水、食用冰品,這會與外界高溫形成一種矛盾的內外環境,進而導致「太陰寒化」與「少陽鬱熱」並存的病態。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越吃冰越熱、越熱越口渴,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這也可以解釋,雲端中醫會員中很少人屬於單純的「一派陽虛」體質,大多數人其實是「陽虛化熱」的狀態。

具體表現為:下半身(如腳部)出現嚴重陽虛,而上半身的經絡(三焦經、大腸經)卻是呈現實證的火熱狀態。

解決方法其實不難,只要遵循《黃帝內經.素問》中的養生原則:「夏三月,無厭於日」。在夏天不應過度躲避陽光。即便不刻意曬太陽,也應避免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

很多人無法接受再延後的夏季不該在冷氣房,那是因為他們沒體驗到那種身心舒暢的快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此外,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體質。若為寒性體質者,夏季就應特別避免冰品與寒涼食物。「鐵三角經絡化熱體質」反而非常適合在夏季待在冷氣房,吃寒涼食物,這是完全相反的。

然而,部分「鐵三角經絡化熱體質」的人,雖然經絡圖呈現火熱,仍有一些人回報,在大量攝取寒涼冰品後出現不適反應。

因此,回到本質,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判斷自己的「經絡體質」傾向,儘管本篇文章主要針對寒性體質者而寫,但也有助於「鐵三角化熱體質」的人理解身邊多數人的狀態。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