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藥方證理解古人思路,學習中藥方劑不再困難!

- 最後更新:2025-03-03首次發表:

許多人認為中藥方劑難以學習,但透過現代軟體技術的分析,發現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關鍵在於理解中藥方劑組方的邏輯思路,這也就是「方證」。

自2025年起,中藥方劑資料庫已對數萬筆方劑進行了全面方證分析,整理出各種「方證思路」。只要花一些時間閱讀學習,便能深入理解古人組方的智慧。

中藥方劑很難學嗎?

千百年來,許多人認為學習中醫就是學習中藥,絕大多數的中醫診所也以開中藥為主,因此「中醫」幾乎與「中藥」畫上等號,成為中國人長久以來的觀念。

從雲端中醫的重要資料庫記錄來看,至少有十幾萬種中藥方劑,而這些方劑皆由不同的中藥組合而成。因此,古今想學中藥方劑的學習者都必須熟記、背誦藥方組成。

背誦中藥方劑困難且容易忘記
背誦中藥方劑困難且容易忘記

然而,由於中藥方劑種類繁多,每種方劑所對應的疾病也不同,許多人覺得學習中藥極為複雜,難以記住大量的中藥成分,即便勉強背下來,沒多就之後就忘記了。

事實的真相卻不是你想的那樣,學習中藥方劑並沒那麼複雜,這裡提出主要3個原因:

1.中藥方劑換湯不換藥

許多中藥方劑表面上名稱各異,但實際上的組成卻十分相似,絕大多數都屬於「換湯不換藥」。

以「麻黃湯」為例,如果去掉其中的「桂枝」,便成為「還魂湯」。雖然兩者名稱完全不同,但唯一的區別僅在於少了一味藥。

此外,有些中藥方劑的組合甚至完全相同,只是名稱不同,以「麻黃湯」頁面為例,底下就有很多相似度80%以上的中藥方劑,這都只有差一味藥而已。

雲端中醫中藥方劑頁面,會顯示類似方劑符合比例
雲端中醫中藥方劑頁面,會顯示類似方劑符合比例

要印證這件事情非常容易,雲端中醫的中藥複方頁面,底下都有相似方劑,卻還會標示出多少百分比相似,可以看快速看出其相似性。

2.藥物組成很單純

許多人都誤以為,一定要學會數千種中藥才能掌握中藥方劑,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雲端中醫針對對十幾萬筆古代中藥方劑進行統計,會發現最常用的中藥僅約60種,而這些單方就能組成千百年來至少82%以上的中藥方劑。

換句話說,過去千年來的多數中藥方劑,都是由很少數的單方組合而成的。如此一來,學習中藥方劑又怎會困難呢?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3.藥對組合方劑

許多人將古代中醫師想得十分神秘,彷彿他們對中藥研發有著高深莫測的手段。然而,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實,最簡單的理解是:他們透過「藥對」的概念來組合中藥方劑。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方劑都是由一組又一組的中藥堆疊、搭配而成。

因此,只要掌握這些組合方式,學習與理解就並不困難了,可以參考以下兩篇文章:

從中藥方證思考推理

透過以上的理解,會發現中藥方劑的組成其實相當簡單,但為何許多人仍然難以掌握呢?

關鍵在於,將這些簡單的重要組合起來,背後的邏輯思路什麼?

每一種中藥方劑都是為了解決每個人身上特定的「證候」而設計研發的,因此可以稱之為「方證」的概念。

這個概念源自於《傷寒論》的方證相應,有是證用是方,用是方治是病,觀其脈證,隨證治之(註1)。

換句話說,透過方劑組成來反推古人的邏輯思路,而最常見的思維方式包括以下幾種:

1.病因辨證

中醫在治病時,探討病因是最關鍵的起始點,透過每一個中藥方劑的組成,可以深入理解研發者對病因的思考邏輯。

現代人的疾病極為複雜,診斷時需要借助各種科學儀器,病因也涉及基因變異、細胞病變、血液與尿液成分異常...等等多方面因素。

然而,古代中醫對病因的認識則相對單純,幾乎所有疾病的成因都離不開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痰飲、瘀血...等等。

古代中醫認為的病因非常單純
古代中醫認為的病因非常單純

從病因的角度來看,只要解決這些原因,就可以讓疾病消失,從中藥方劑的組成可以清楚看出其病因。

2.八綱辨證

中醫八綱辨證是辨證論治的基礎,是辨識疾病性質和病位深淺的綱領。它將疾病的各種表現歸納為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個方面,從整體上把握疾病的本質。

八綱辨證是中醫定位疾病的定位,所以透過這個來理解中藥,方劑也是非常有用的。從藥物的組成,可以推斷這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中藥方劑可以定位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中藥方劑可以定位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例如,治療風寒感冒的中藥,通常屬於表證、寒證、實證。久病體虛的中藥,通常屬於裡證、虛證、寒證或熱證。

3.臟腑、氣血辨證

臟腑辯證是最大家最習慣的思維模式,現代人去中醫診所看病的時候,都會聽到中醫師跟你說肝不好、腎不好,脾胃虛弱、氣虛血虛...等等,這些就臟腑辨證。

也因此,絕大多數的古代中藥方劑,過去千年來也是從這個角度下手,有些中藥很明顯就是補腎,有些藥很明顯就是疏肝,從藥物的組成就可以清楚理解。

古今中醫師最熟悉臟腑氣血辨證模式
古今中醫師最熟悉臟腑氣血辨證模式

臟腑辨證主要針對五臟(心、肝、脾、肺、腎)和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功能失調。氣血津液辨證則關注氣、血、津液這三種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

在臨床診斷中,臟腑氣血津液往往相互影響,例如脾虛可以導致氣血不足,肝鬱可以影響脾胃運化。

因此,需要將臟腑、氣血津液結合起來綜合分析,才能更準確地判斷疾病的本質。

4.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是中醫經典《傷寒論》的核心辨證方法,主要用於診斷與治療外感熱病。

將人體抵禦外邪的途徑劃分為六個層次,分別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並依據病邪侵襲的深淺及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辨證論治。

傷寒論運用獨特的六經辨證法
傷寒論運用獨特的六經辨證法

六經辨證是《傷寒論》獨特的診療觀點,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儘管這部經典千年來被奉為中醫聖經,真正理解六經辨證的古今中醫師卻寥寥無幾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後世所有的中藥方劑幾乎都是在《傷寒論》方劑的基礎上加減變化,並以其他辨證方法加以解釋,這種現象可謂是千古謎團!

5.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是溫病學的獨特辨證方法,是由清代名醫葉天士所創立的,算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辨證法。

此診斷法用來治療外感溫熱病,它將疾病發展過程劃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反映了病邪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變化過程,以及正邪交爭的不同狀態。

衛氣營血辨證強調辨病位之深淺、病性之寒熱虛實,以及病勢之進退順逆,為溫病治療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準確的依據,是溫病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透過對於「方證」的理解,每一個人都可以輕鬆地破解每一個中藥方劑的思路,學習起來就相對容易許多。

方證自動分析推理

以上看到這麼多的辨證方法,是不是頭昏腦脹,還是學不會呢?

雲端中醫深知大家學習過程中的辛酸,從2025年出開始,中藥方劑資料庫中數萬筆中藥方劑,都已經幫你分析好各種方證思路,你只要花時間進行閱讀即可。

雲端中醫中藥方劑資料庫,自動分析方證
雲端中醫中藥方劑資料庫,自動分析方證

絕大多數的中藥方劑,都包含「病因辨證」、「八綱辨證」及「臟腑辨證」,特定的中藥方劑還會包含「六經辨證」或「衛氣營血辨證」。

分析內容將不定時更新,只要各位讀者覺得寫得不夠完善,或是分析推理錯誤時,請立即通知我們,網站下面有聯繫表單。


註1:劉頔.論《傷寒論》方證相應觀[J].山西中醫,2025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