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非常重視「外感六邪」的概念,幾乎治療什麼疾病,都與這個概念脫離不了關係。每個季節都會出現特定的外邪,而整個秋季更可以一次完整經歷這六種邪氣。
一個人如果可以清楚理解什麼是「外感六邪」,就可以順著節氣的變化養生,與過去千年來的中醫智慧連接在一起,本文提供中醫養生人士參考。
什麼是外感六邪?
「外感六邪」是傳統中醫用來描述六種外界致病因素的總稱,包括「風、寒、暑、濕、燥、火」。
這六種氣,原本是自然界的正常氣候變化,不是邪氣。但如果這太多或太少,超過了人體的適應能力,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時六氣就成為了「邪氣」,所以稱之為「六邪」。
任何人只要有在研讀中醫書籍的人都會知道,中醫提到的多數疾病,幾乎都與「外感六邪」脫離不了關係,這可以說就是千古來疾病的大源頭!
任何人如果能夠有能力應付外感六邪,就可以預防及改善絕大多數的疾病。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六邪:
1.風邪:風邪是六邪之首,具有輕揚、善行、易變的特性。風邪侵犯人體,可引起感冒、頭痛、頭暈、肌肉酸痛等症狀。
風邪可以與其他的五種邪氣一起結合,所以這是無所不在的,所謂「風為百病之長」,可進階參考這篇文章:
2.寒邪:寒邪具有寒冷、凝滯、收引的特性。寒邪侵犯人體,可引起感冒、發熱、咳嗽、流鼻涕、鼻塞、腰痛等症狀。
現代人養生經常講「排寒」,講的就是這種就是這種寒邪入侵體內,造成體內長期寒氣深重的體質現象。
3.暑邪:暑邪具有炎熱、燥熱、蒸騰的特性。暑邪侵犯人體,可引起中暑、高熱、煩躁、口渴等症狀。
從文字看來,很明顯這種邪氣就是出現在夏天,夏天的暑氣很重,許多人不小心就會中暑。
4.火邪:火邪具有溫熱、炎上、耗散的特性。火邪侵犯人體,可引起感冒、發熱、口渴咽乾、小便黃赤、便秘等症狀。
火熱之氣與暑氣通常是結合的,所以整個夏天幾乎就是暑邪與火邪交替影響。
5.濕邪:濕邪具有重濁、粘膩、阻滯的特性。濕邪侵犯人體,可引起感冒、腹瀉、水腫、皮膚瘙癢、頭昏身體沈重等症狀。
傳統認為夏季也是失血最嚴重的季節,有些地方一年四季都是濕氣很重,以台灣地區為例,因為是海島氣候,一年四季都會受到濕邪的影響。
6.燥邪:燥邪具有乾燥、耗散、傷津的特性。燥邪侵犯人體,可引起感冒、口渴咽乾、鼻燥咳嗽、皮膚乾燥等症狀。
傳統認為,秋冬季節是燥邪最嚴重的季節,所以進入秋冬之後,很多人肺病都會發作,這就與燥邪有關係。
秋季一次體會外感六邪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知道,外感六邪會依照每個季節而逐步呈現,有沒有可能在一個季節,就可以同時感受到這六種邪氣呢?
答案是有可能的,關鍵就是在秋季,依序分述如下:
1.初秋:風暑濕熱火
這裡的初秋,是指每年的8月進入「立秋」之後,表面上節期是進入秋天了,但是還是處於「長夏期間」,整個狀態與夏天幾乎是沒有差別。
所以這時候,依然會感受到暑熱、火熱,所謂的三伏天的「末伏」通常都還在這段期間。同時,長夏季節是傳統中醫認為「濕氣」最重的季節。
這時候,北半球的多數人不是在吹冷氣,就是在吹電風扇,所以風邪非常旺盛,風邪可以結合「暑濕熱火」邪氣,輕易地進入人體。
最重要的是,這段時間每個人衣服都穿很少,完全敞開大門讓這五種邪氣進入體內。此刻喜歡吹冷氣的人還可以加上「寒邪」,所以這時候外感六邪已經全部蒐集完成。
當然,這種現象與夏季是一致的,這就是為什麼雲端中醫持續建議,在夏天最好少待在冷氣房,因為至少可以減少一種邪氣。
2.中秋:風熱燥火
這裡的中秋,是指每年的9月進入「白露」之後,這時候天氣在下雨的時候會感到涼意,不過在全球暖化的時代裡,在中秋的時候,火熱之邪氣還是很強大,有時候與夏天會是一樣的。
如果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北半球在每年9月期間,多數人上半身的火熱之氣,才是達到了一年的巔峰。
然而漸漸的,天氣已經不再那麼濕熱,乾燥的頻率愈來愈高。2023年9月底的時候,就有會員分享,他的嘴唇已經開始乾燥了起來,必須要開始擦護唇膏了。
當然,風是無所不在的,所以在中秋的時候,還是會受到風邪的干擾,結合燥氣、熱氣與火氣。
3.深秋:風燥濕寒
這裡的深秋,是指每年的10月進入「寒露」之後,所謂的「一場秋雨一場寒」,只要每次看到下雨之後,你就會覺得天氣有點變冷了。而這個冷是不會恢復正常的,冷只會更冷,就這樣一直冷到冬天去!
以台灣地區為例,進入10月之後,東北季風就增強了,隨時都有大幅降溫的可能性,這時候「寒氣」就會出現,伴隨下雨天的「濕氣」,或是沒下雨時的「燥氣」。
事實上,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北半球在每年8月期間,有一定比例的人就開始出現陽虛,到了10月之後會更加的明顯。
所以到了深秋之後,善於養身的人一定要寒氣入侵體內,伴隨冷風就是所謂的「風寒」,這是非常容易感冒的季節,而事實也證明這時候不是流感,就是新冠病毒會再度流行。
每個人都應該理解外感六邪
從上面的描述看來,幾乎99%的人每年都無法通過「秋季」這個關卡,每一個人都難以避免外感1次以上,數次也是正常!
在短短3個月之內,體內不是累積的「火濕熱」之氣,就是累積的「風寒濕」之氣,塑造了所謂的「病根」。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累積了幾十年之後,進入中年之後成為一種「體質」。自此逐漸產生特定的慢性疾病,最後四處尋醫卻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很多都只是外感六邪遺留下來的後遺症。
以上講的外感六邪理論,每個人從小到大學校都不會教,生病時去問醫生,醫生也不知道?但是過去千年以來,整個中醫系統都在運用這套理論來治病,你說這奇怪不奇怪?
如何改善外感六邪?古人提出的概念很簡單啊!由於風一定與其他邪結合,這裡就不討論了。
面對寒氣,古人就用屬性為「熱性」的中藥或食物來改善。同時因為寒氣會影響體內的陽經,所以要透過穿著及各種養生的方法,來保護經絡穴道受到寒氣的影響。
面對火氣,就用屬性為「寒涼」的中藥或食物來改善。同時,也要注意少吃一些燥熱的食物,或增加體內火熱的生活習慣。
面對燥氣,就用屬性為「滋陰潤燥」的中藥或食物來改善。同時也重視心性的調節,因為古人發現心情鬱悶久了,就是會化火、化燥、化熱。
尤其是漢朝時代就集結成書的《傷寒論》,更是把風寒入侵體內之後所產生的一系列複雜變化,以及如何應付的方法完整的記錄下來,至今運用了上千年依然有效。
後代中醫師也針對「風暑火熱」甚至「病毒」入侵體內之後,在體內產生的各種燥熱變化,提出明確的改善的方法。
事實上,你說學習這些內容困難嗎,其實一點都不難!難的是現代人不知道要學,也沒有任何的單位在提供這個相關的教育,所以大家從來不重視「外感六邪」。
每個人如果可以理解外感六邪的理論,在一年四季就知道怎麼養生,也知道怎麼預防疾病,這是大家都必須知道的基本知識,應該從小學就開始學習。從今天起,也請你開始教育身邊的人!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