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讀遍整個中醫體系的書籍會發現,大多數疾病的根源,都與「六邪」有關。每個季節都可能出現特定的外邪,而在秋季,更可能一次經歷六種邪氣的影響。
若能深入理解什麼是「外感六邪」,就能順應節氣變化進行養生,進而與中醫千年來累積的智慧接軌。本文提供給關心中醫養生的讀者作為參考。
什麼是外感六邪?
「外感六邪」是傳統中醫用來描述六種外界致病因素的總稱,包括「風、寒、暑、濕、燥、火」。
這六種氣,原本是自然界的正常氣候變化,不是邪氣。但如果這太多或太少,超過了人體的適應能力,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時六氣就成為了「邪氣」,所以稱之為「六邪」。
任何人只要有在研讀中醫書籍的人都會知道,中醫提到的多數疾病,幾乎都與「外感六邪」脫離不了關係,這可以說就是千古來疾病的大源頭!
任何人如果能夠有能力應付外感六邪,就可以預防及改善絕大多數的疾病。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六邪:
1.風邪:風邪是六邪之首,具有輕揚、善行、易變的特性。風邪侵犯人體,可引起感冒、頭痛、頭暈、肌肉酸痛等症狀。
風邪可以與其他的五種邪氣一起結合,所以這是無所不在的,所謂「風為百病之長」,可進階參考這篇文章:
2.寒邪:寒邪具有寒冷、凝滯、收引的特性。寒邪侵犯人體,可引起感冒、發熱、咳嗽、流鼻涕、鼻塞、腰痛等症狀。
現代人養生經常講「排寒」,講的就是這種就是這種寒邪入侵體內,造成體內長期寒氣深重的體質現象。
3.暑邪:暑邪具有炎熱、燥熱、蒸騰的特性。暑邪侵犯人體,可引起中暑、高熱、煩躁、口渴等症狀。
從文字看來,很明顯這種邪氣就是出現在夏天,夏天的暑氣很重,許多人不小心就會中暑。
4.火邪:火邪具有溫熱、炎上、耗散的特性。火邪侵犯人體,可引起感冒、發熱、口渴咽乾、小便黃赤、便秘等症狀。
火熱之氣與暑氣通常是結合的,所以整個夏天幾乎就是暑邪與火邪交替影響。

5.濕邪:濕邪具有重濁、粘膩、阻滯的特性。濕邪侵犯人體,可引起感冒、腹瀉、水腫、皮膚瘙癢、頭昏身體沈重等症狀。
傳統認為夏季也是失血最嚴重的季節,有些地方一年四季都是濕氣很重,以台灣地區為例,因為是海島氣候,一年四季都會受到濕邪的影響。
6.燥邪:燥邪具有乾燥、耗散、傷津的特性。燥邪侵犯人體,可引起感冒、口渴咽乾、鼻燥咳嗽、皮膚乾燥等症狀。
傳統認為,秋冬季節是燥邪最嚴重的季節,所以進入秋冬之後,很多人肺病都會發作,這就與燥邪有關係。
秋季可完整體會外感六邪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知道,外感六邪會依照每個季節而逐步呈現,有沒有可能在一個季節,就可以同時感受到這六種邪氣呢?
答案是有可能的,關鍵就是在秋季,依序分述如下:
1.初秋:風暑.濕.溫燥
每年八月「立秋」過後,表面上節期是進入秋天了,但是還是處於「長夏期間」,與夏天幾乎是沒有差別,暑氣未消,炎熱仍在,三伏天的「末伏」往往就在這時。
初秋是「暑、濕、火」未退,而「燥」氣已至的過渡期,形成「溫燥」與「暑濕」夾雜的複雜局面。
初秋之氣最明顯的特點,是暑熱未退而燥氣漸起。白日仍酷熱,夜裡略帶清涼,但濕氣未散,天地間彷彿籠罩在一層厚重悶濕的氣息中。長夏季節是傳統中醫認為「濕氣」最重的季節。
此時人們常吹冷氣、電風扇,導致風邪極易與暑、濕、火、燥之氣相結合,一旦人體腠理大開、衛氣不足,諸邪便乘虛而入。

主要外感邪氣包括:
- 暑邪:餘熱逼人,使人體毛孔開泄、汗出過多,津液消耗,容易氣陰兩虛。常見症狀如疲倦乏力、心煩口渴、胸悶氣短。
- 濕邪:長夏濕氣未散,加上秋老虎的雷雨頻仍,濕性重濁黏滯,易阻滯氣機,令人頭重如裹、胸悶腹脹、食慾不振。
- 燥邪(溫燥):秋氣初起,雖仍炎熱,但空氣逐漸乾燥。此時燥邪多與熱並行,屬「溫燥」之性。人體會出現口乾咽痛、乾咳少痰、皮膚乾裂、心煩不安等現象。
在這種暑、濕與燥夾雜的氣候中,最常見的是溫燥感冒、暑濕感冒。
這段時間每個人衣服都穿很少,完全敞開大門讓這五種邪氣進入體內。此刻喜歡吹冷氣的人還可以加上「寒邪」,所以這時候外感六邪已經全部蒐集完成,形成「六邪齊聚」之勢
2.中秋:風熱燥火
所謂「中秋」,並非指中秋節,而是每年九月「白露」之後的時節。此時天地之氣漸轉清涼,雨落時能感受到絲絲寒意。
然而,在全球暖化的時代,中秋季節應該感受到的涼意,常被延續的熱氣所掩蓋,火熱之邪依舊旺盛。
從現代人體經絡數據觀察,北半球多數人在9月期間,上半身的「火熱之氣」反而達到全年高峰,顯示此時的陽熱仍未退盡。
如果非全球暖化,在正常的狀態下,這是「秋燥」最為純粹的時期。與初秋相比,此時暑氣漸消、火氣漸內收,但乾燥頻率明顯提高。
北半球某些地方,這時候氣溫明顯下降,「溫燥」逐漸轉為「涼燥」,燥邪性烈而乾,最易傷肺與皮毛。

許多人在這個時節會感到唇乾、喉癢、皮膚發緊。每年在進入九月底之後,就會有會員反映「嘴唇乾得要擦護唇膏」,這正是燥氣漸盛、肺陰受損的自然反應。
「風為百病之長」,秋季多風,風邪往往先行,挾帶燥氣侵入人體。風性開泄,易使毛孔張開,為燥邪入侵開門引路。人們常突然喉癢、連續咳嗽,或出現皮膚乾癢、鼻塞打噴嚏等現象。
此時容易出現燥邪傷肺、津液不足的表現。若調養不當,燥氣進一步內化,可能導致慢性咽炎、氣管敏感、甚至皮膚搔癢等「秋燥病」。
這時候養生重點在於「潤肺養陰、防燥避風」,可多吃百合、梨、銀耳、芝麻、蜂蜜等。
3.深秋:風燥濕寒
所謂「深秋」,指的是每年10月「寒露」之後的時節。古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每當秋雨過後,氣溫便驟降,而這股寒意不再回暖,只會一波比一波更冷,直至冬天正式來臨。
以臺灣地區為例,進入10月後東北季風明顯增強,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起伏劇烈。此時的「寒氣」正式登場,常與陰雨天的「濕氣」或乾燥晴朗時的「燥氣」交錯共存。
從現代人體經絡觀察數據來看,北半球許多人早在8月天氣依然炎熱時,一些人就開始出現陽虛經絡現象,而到了10月,這種「陽虛」的現象更加明顯。

這時候的邪氣包含:
- 寒邪:寒氣此時為主。寒性收引、凝滯,使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閉塞。人易出現手腳冰冷、關節酸痛、怕冷惡寒等現象。寒邪入侵,毛孔閉合,衛氣運行受阻,是感冒與關節疼痛的高發期。
- 燥邪:深秋的燥已不再如中秋那般溫潤,而是與寒氣並行,形成「涼燥」或「寒燥」。乾燥之外更添寒意,人體津液耗損更甚,常感喉嚨發緊、皮膚龜裂、唇舌乾裂、鼻腔不適。
- 風邪:風仍為百病之長。此時風邪常夾帶寒氣與燥氣侵人體表,引發頭痛、咳嗽、鼻塞、皮膚乾癢等症狀。
當外界寒氣漸盛,人體毛孔閉塞,陽氣受阻於內,無法順利宣散,反而在體內鬱結。加上秋季乾燥、津液不足,這股被困的陽氣便化為「內火」,亦稱「鬱火」或「寒包火」。
這是一種「外寒內熱」的狀態:外在怕冷、手腳冰涼、無汗惡寒,但體內卻煩躁易怒、咽喉腫痛、口乾口苦、大便乾結、咳嗽痰黃。此乃「寒外束而熱內生」之象,常見於深秋至初冬之際。
所以到了深秋之後,善於養身的人一定要寒氣入侵體內,伴隨冷風就是所謂的「風寒」,這是非常容易感冒的季節,而事實也證明這時候不是流感,就是新冠病毒會再度流行。
每個人都應該理解外感六邪
從上面的描述看來,幾乎99%的人每年都無法通過「秋季」這個關卡,每一個人都難以避免外感1次以上,數次也是正常!
在短短3個月之內,體內不是累積的「火濕熱」之氣,就是累積的「風寒濕」之氣,塑造了所謂的「病根」。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累積了幾十年之後,進入中年之後成為一種「綜合經絡體質」。
自此逐漸產生特定的慢性疾病,最後四處尋醫卻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很多都只是外感六邪遺留下來的後遺症。

以上講的外感六邪理論,每個人從小到大學校都不會教,生病時去問西醫,他也沒學過?但是過去千年以來,整個中醫系統都在運用這套理論來治病,你說這奇怪不奇怪?
事實上,學習這些內容一點也不困難嗎!難的是現代人不知道要學,也沒有任何的單位在提供這個相關的教育,所以大家從來不重視「外感六邪」。
每個人如果可以理解外感六邪的理論,在一年四季就知道怎麼養生,也知道怎麼預防疾病,這是大家都必須知道的基本知識,應該從小學就開始學習。從今天起,也請你開始教育身邊的人!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軟體工程師組成,專長於 Python,SQL,NoSQL,Node.js,各種 AI 框架及雲端平台開發。目標是推動自學中醫及五術,讓更多人能以簡單易懂的現代化方式理解中醫,進而傳承中國古老而深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