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很容易塑造出「寒濕」的體質而不自知,進而出現各式各樣奇怪的疼痛、症狀與慢性病,四處找醫生卻找不到根本治療的方法?
這時候,不如靜下來思考且改變這些造成「寒濕」的生活習慣,或許你過去長期困擾的疾病,就會自然地不藥而癒!
本文整理出12種造成體內寒濕的生活習慣,提供給有心養生的人士參考。
從經絡觀察寒濕現象
現在中醫的暢銷書,經常都在探討寒濕與養生的關係。知名中醫作家楊力,在其著作《別讓寒濕盯上你》中提到「虛則寒,寒則濕」。
關鍵就在於體質虛弱,體內陽氣不振,久了就難以祛除寒邪,進而濕氣侵襲,以致全身氣血經絡運行不暢。
雲端中醫定經常提到的「寒性陽虛經絡體質」,就是長期在這種狀態下,所塑造出來的一種體質。
可惜現代人多數根本不知道經絡?也不知道寒氣、濕氣,所以身上常常出了一些奇怪的症狀,去醫院檢查也找不出原因。
以2023年5月期間為例,有一位網友就在FB社團貼了一個問題:她的小腿前側感到冰冷(自己感到寒冷),但是請家人觸碰小腿皮膚並沒有冷,手腳心也都是熱的,不知道這是什麼問題?
事實上,類似的觀察在過去幾年間有不少會員都曾經提出來過,而且越來越多人發現這種現象。
關鍵是要去注意身體,要開始對身體敏感,就可以直接觀察「小腿前側」與「外側」的皮膚,通常會有發冷的感覺。
因為這兩個部位,就是寒濕體質的核心異常經絡:膽經與胃經長年虛證,所以氣血不足感到寒冷(見下圖)。
當多數人遇到這種現象去醫院檢查也找不出原因,最終可能會被醫生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或「精神官能症」。
要改善這種體質,與其去吃一大堆藥物,不如透過改變一些生活習慣,相關的症狀或疾病都會自然消失。
造成身體寒濕的12種生活習慣
關於身體寒濕濕氣會產生的症狀,可以閱讀這篇文章。這裡主要探討,形成寒濕體質的一些生活習慣,可以看看自己中了幾個?
1.愛喝冰飲
台灣中醫師楊淑媚與蔡昆道,在其共同著作暢銷書《飲食決定去濕力》中提到,一個人身體會累積這麼多的濕氣,其實與飲食、作息和環境等有關。
幾乎每個人到中醫診所看病,醫生都會說要少喝冰水,因為傳統中醫認為生冷食物、飲料或冰品,會讓脾陽受損,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
一個人可不可以喝冰水,其實關鍵在體質,有些人在喝冰水之後很舒服,有些人只要喝一點點就會生病。
如果一個人是寒濕體質,只要喝一些冰水,就像鑰匙一樣啟動了生病的機制。體質火熱的人,喝冰水反而可以用來治病。可參考這篇文章:
2.食用性寒食物
所謂的冰飲是溫度上的寒冷,這是實質上可以觀察感受到的。而中醫提到的「寒性食物」,就算是吃起來是熱的,因為其本性是寒的,這也會造成寒性體質。
以「螃蟹」為例,通常烹煮起來一定是熱呼呼的,但是因為螃蟹性味是寒性的,體質很寒的人卻不適合吃螃蟹。
最常見的寒性食物就是西瓜、黃瓜、香瓜...等瓜類,只要經常吃就會損傷脾陽,造成腹瀉、食慾不振、疲勞...等等症狀。
2024年夏季的時候,有一位會員分享他買了一顆大西瓜,一口氣全部吃完了之後,隔後兩天持續腹瀉。
也有會員分享,在夏天吃完西瓜之後,膝蓋內側脾經附近竟然會疼痛,而不吃西瓜之後真的就改善了。
3.食用水果
不要喝冰水、不吃寒性食物,許多人都還可以接受。但是完全不要吃水果,這就會讓更多人無法接受了。
事實上,台灣有一些很有名的中醫師,如果你去找他治療,條件之一就是完全不能吃水果。因為大師認為台灣地區濕氣太重,吃水果會增加體內的濕氣而難以治癒。
雲端中醫有一些會員就是這類醫生的病患,他們在親身實踐不吃水果之後,也確實親身驗證了不吃水果對身體的好處。
事實上,只要還是要看體質,尤其是「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不適合吃水果。有一些體質較熱的人,經常吃水果之後身體反而變得舒服,這時候吃水果反而就是一種藥了。
4.吃止痛藥、抗生素
現在人因為不懂什麼是經絡,只要身體出現疼痛,不會思考按摩穴道或疏通經絡,第一個直覺就是吃止痛藥。
然而,過去幾年間陸續有會員回報,他們在服用完止痛藥或抗生素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精神變差。
而他們立即進行經絡檢測,觀察體內的陽經能量確實往下掉,證明這類藥物本質應該是寒性的。
這足以解釋,為什麼現代人的體質越來越寒,因為這類藥物已經被過度濫用。
5.吃太快、吃太多
有一種濕叫做「內濕」,只要是體內脾胃不好的人,久了都會自然生出濕氣,這與於飲食習慣密切相關。
尤其是有一種人吃飯的時候吃很快,又吃很多,而且又很喜歡吃好油膩、重口味、甜食等食物,這是最傷脾胃的模式。
傳統中醫認為,如果脾胃虛弱,脾臟無法運化水濕,造成體內代謝障礙,濕氣就會逐漸累積起來,出現各種水氣病。
6.愛喝啤酒
傳統中醫認為「酒為濕熱之最」,長期間喝酒就容易產生濕熱,尤其啤酒是「助濕」之品,啤酒是「助濕」之品!
關於啤酒與濕氣的關係,這個是很容易驗證的。任何人喝啤酒時,一定是喝冰啤酒,再加上酒類本身容易產生濕熱,時間久了一定會自然增加體內的濕氣。
中西醫師黃獻銘就曾經分享,不同類型的酒「生痰(濕)指數」還不一樣。酒類愈冰,就愈容易生痰濕。酒精度愈高就愈傷胃,所以單就濕氣而言,長期喝酒的人很難會有健康的身體。
7.環境與氣候影響
既然有內濕,就有「外濕」。只要是梅雨、颱風來襲時,空氣的濕度一定是暴增,比較敏感的人都會立即感受到濕氣對身體的影響。
有些人完全可以印證這件事,他們會在天氣變化的時候,突然覺得關節很痛,但是去看骨科卻查不出病因,只能歸類為「天氣痛」。
尤其是「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最敏感,2024年10月初台灣地區出現颱風常下雨,某會員就發現肚子一直疼痛,最後是吃了去濕氣的「平胃散」才快速痊癒。
善於養生的人,只要看到外面開始下雨,家裡就要開始開除濕機。就這麼簡單的動作,那幫就可以大幅改善因為天氣濕度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8.睡眠不足
從中醫的立場,睡眠不足會造成氣血虛弱,造成「肝脾不調」、「肝胃不和」,只要是中醫的肝臟、脾胃不健康,自然就會產生濕氣。
熬夜或睡眠不足對身體造成的影響,絕對不是只有「濕氣」這麼單純,這幾乎是現在所有慢性病、雜病的根源,雲端中醫有不少文章都已經進行深入探討。
9.運動不足
平常不運動,長時間久坐不動的人,會導致身體代謝力下降,這很容易產生濕邪。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身體排濕。
那些很少運動,或是久坐在辦公室的人,經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重的現象,這讓人更不想動,而進入一種惡性的循環狀態。
有一些會員開始運動之後,才發現流汗真的可以排除體內的濕氣,之後精神感覺越來越好,且幾乎不需要再依賴藥物。
10.流汗或淋雨沒有及時擦乾
有些人很喜歡運動,依然會增加身體的濕氣,因為是流汗後沒有擦乾身體,又馬上吹電風扇或冷氣,這樣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
夏天時,不少人很喜歡洗冷水澡。或是下雨天,淋到雨之後沒有將身體或頭髮立即擦乾,這也會讓濕氣侵入人體。
有些人晾衣服並沒有等衣服乾燥,就拿來穿,或是晚上睡覺蓋潮濕的棉被,這些都很容易造成寒濕的體質。
尤其是手肘、膝蓋,在淋完雨之後,最好用熱風吹一吹,或是遠紅外線照射燈照一下,這都可以預防關節相關的疾病。
11.洗頭髮沒有吹乾
從小到大,常常會有長輩提醒小孩「洗完頭髮沒吹乾會頭痛!」「流汗不能直接吹冷氣!」老一輩人認為頭髮沒吹乾、流汗沒擦乾,濕氣會留在體內。
事實上,這些說法不是空穴來風,這都是千年來古人持續觀察,確實是養生秘訣。
人體的頭部全部都是屬於陽性的經絡,而濕氣、寒氣是屬於「陰性」的,如果一個人洗完頭之後,頭髮濕濕的,也不吹乾溫度變冷,這不就是傷害整個頭部的陽經最直接的方法嗎?
所以,洗完頭之後不立即運用熱風吹乾頭髮的人,長期下就就很容易出現風濕、頭痛的症狀。
12.喜歡游泳,經常淋雨
上面提到的各種原因,基本上就是讓自己處於潮濕的環境,那如果有一個人因為工作因素,經常外面吹風淋雨,或是像長期游泳這種處於水中的人,這很容易成為寒濕體質。
近代中醫名家曹穎甫在其著作《經方實驗錄》中提到,他有很多朋友都熱衷於游泳,儘管下雨天也不停止,結果幾乎咳嗽的症狀都用「小青龍湯」來治癒,他認為經常游泳的人很容易得到水氣病。
而事實上這也要看體質,「寒性陽虛體質」的人如果經常游泳,不論得到任何疾病,都可以從「水氣病」這條思路下手治療,效果應該是很不錯。
總結:
基於以上12種可能性,會不會發現其實要塑造「寒濕體質」是很簡單的?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很容易塑造出這種體質而不自知,進而出現各式各樣的疾病。
與其在這個時候四處找醫生而不知所措,不如靜下來思考且改變這些生活習慣,或許你過去長期困擾的疾病,就會自然地不藥而癒!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