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描述一些抽象的理論,很難被人理解。以中醫的心臟為例,這不是單純X光機照出來的那個心臟,而是影響全身氣血與臟腑的大系統。
本文從古書對於心臟的描述,結合現代人的經絡數據,從「心經」與「心經的經絡型態」的角度重新來理解傳統中醫的心臟,提供現代化中醫研究者參考。
1.中醫的心臟不只是解剖學的心臟
在現代醫學的教育下,很容易理解在胸部的「心臟」。事實上,中醫的心臟不只是西醫解剖學所看到的心臟。
古人也理解解剖學的心臟,「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在人體諸臟腑中居首要地位,對各臟腑功能起統領和調節的作用。
傳統中醫也提到心經與人體的心臟有密切關聯。由於心是君主之官,因為「君主不受邪」,所以心臟理論上是不會生病的。
既然心不受邪,那是誰在受呢?古書上說:「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心包經是心經的外衛,是保護君主的,因此它的管轄範圍是「心臟外圍」,如果用現代解剖來看,應該屬於心包膜、心血管與冠狀動脈系統等範。
所以,「心經」與「心包經」這兩個經絡可以視為一體,其中一個經絡出了問題都會導致心臟、胸部異常,進而造成各種病變。
古人所認識的心臟,功能大過於解剖學的心臟。中醫的心臟為「五臟」之一,包含一系列的「臟象功能」,透過「經絡」彼此之間的聯繫來加以達成。
以下圖為例,從心經、心包經的主要幹線與分支,至少可以看到心經對於肺臟、脾胃、大小腸造成相關的影響。
《黃帝內經》又提到提到:「手少陰之別...別走太陽也。」心居胸中,心包絡圍護於外,為心主的宮城,其經脈下絡小腸,心經與小腸經密切相連。
中醫的心臟有哪些功能?是如何透過經絡的聯繫來達成,下面分別論述:
2.心主血脈、其華在面
傳統中醫提到「心主血脈」的概念,包含「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
《黃帝內經》提出:「諸血者,皆屬於心」、「心主身之血脈」。中醫的脈是血府,與心相連,血液在脈中,依賴心氣的推動,環周不休,營養全身。
上面提到心是君主之官,由於「君主不受邪」,健康的心臟是氣血旺盛的。從大量現在人的經絡圓運動數據看來(開啟閱讀),也完全印證這件事。
現在人心經能量普遍都是「實證」,較少出現虛證的現象。也因此出現心經實證不能視為是異常的現象,反而是虛證才是異常的。
當一個人的心臟氣血充足,經常可以從面色的色澤反映出來,會出現面色紅潤光澤,脈象和緩有力。
若心之氣血力道不足力道不足的話,導致血流瘀滯,會出現面色無華,脈細弱。
嚴重的時候甚至面色晦暗,嘴唇與舌頭出現青紫色,脈象會出現心律不整,或是傳統脈象(結脈、代脈),同時出現胸悶、胸痛症狀。
如果一個人久病之後,或是因為,痰阻、火熱、寒凝、瘀滯、氣鬱...等等引起心經氣血不足,就會出現種種心臟疾病,心悸、心痛、失眠、神昏或精神錯亂...等等。
這裡必須提到的是,所謂「肺與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猶之宰輔」,古人認為心臟為君主,肺為輔相,因此稱肺臟為「相傅之官」。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確實肺經、心包經與心經是經常是相互影響的,連動性很高,這也與心主血脈的功能密切相關。
當一個人肺經虛證時,有些人就會連帶出現心包經、心經虛證。宗氣不足造成氣短胸悶、聲音低怯、四肢無力。肺部氣血不足造成咳嗽、喘促、呼吸不利,有些人會出現心臟相關症狀,例如心悸、胸悶、心律不整,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心肌梗塞。
基於此,所謂「肺主一身之氣」,如果肺氣旺盛,宗氣就會旺盛,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正常,依此古人說「肺朝百脈」,因為肺主一身之氣,貫通百脈。
這個氣還可以心行血,這是因為肺臟心臟實屬同一個區域,血的運行必須依賴氣的推動,隨著氣的升降而運行到全身,血液的運行,亦有賴於肺氣的敷布和調節。
3.心主神明、主神志
傳統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二者關係密切。《黃帝內經》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類經》提到:「心不明則神無所主,而臟腑相使之道閉塞不通,故自君主而下,無不失職,所以十二藏皆危,而不免於殃也。」
如果一個人「心病」時,則神明失其所主,容易出現失眠、多夢、神志不寧,嚴重時出現譫妄、昏迷、「臟躁」...等等神志症状。心臟會影響人的精神意識,更會隨之影響到五臟。
古代中國人紀錄許多精神病發作現象,例如神昏譫語、言語錯亂、嘻笑不休、打人毀物、棄衣而走,經常會運用中藥清熱解毒、開竅醒神,這也是從心臟下手。
「心主神志」的概念非常抽象,但是現代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與心臟之間存在「量子糾纏」現象,心臟與大腦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人類的心臟可能有「思考和記憶功能」。
中醫提到「心在志為喜」,這個志指的是「情志」。喜,是人們對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良性反應。如果一個人心之氣血充盈,則心情愉悅。反之則心氣渙散,神志不寧。
從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無論哪一種經絡型態,演變到最後都會連帶出現心經+心包經虛證,很容易出現心臟胸部疾病、睡眠障礙,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
4.心主汗液,開竅於舌
傳統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因為汗液是陽氣蒸化津液而成,並由汗孔排出來的液體。津液為血液的主要組成部分,津液和血液同出一源,都受到心臟主導。
反過來看,汗出過多時就會損耗津液,也會損傷心氣、心血。汗出的正常與否與心臟的功能有聯繫,因此很多「汗證」都可從心臟下手治療。
這個概念有點抽象,不過夏天很容易出汗,許多中醫師都會開「生脈飲」,這就是典型的從心臟改善汗液的經典中藥方劑,因為效果非常好所以相當熱門。
傳統中醫又提出「舌為心之苗」,心開竅於舌。這就必須要從經絡來理解。由於心之別絡上繫於舌,心之氣血上注於舌,使舌能正常發揮其司味覺和表達語言的功能。
因此,中醫的舌診會參考舌頭的顏色,如果心血不足,會出現舌質淡白。心火上炎,會出現舌尖紅或口舌糜爛生瘡。心血瘀滯,會出現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自從新冠疫情之後,研究發現5.6%患者在染疫後半年內還是嗅覺異常,4.4%的人仍味覺異常,這多半可能與心經受損有關聯。
某會員在2023年時就分享,他每次只要舌頭痛,或舌頭不舒服的時候,只要一直按摩手掌的勞宮穴,同時拍打心包經,沒多久之後就會自然改善。
可見舌頭與心經是有關聯的,只是現代醫學不了解經絡,所以沒有辦法理解其中的關係。
5.心通於夏氣,心火下移小腸
由五行而言,心屬火臟,與夏季相通應,所以夏季要特別注重「養心」。這是因為夏天也是地支屬火.所以火氣在夏季最旺盛,夏季容易出現心的病變。
傳統中醫認為,夏季高溫與潮溼,這會使心臟承受更大負擔,易引發心臟疾病,因此飲食應盡量清淡,避免引起身體燥熱的辛、麻、辣食物。
上面提到「心主神志」,也因此透過調節神志可以養心。保養心臟最關鍵的方法,就是保持心情平靜、舒暢,不妄耗心神。
《黃帝內經》提到所述:「恬惔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是養心的最高原則。
從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不是只有夏養心,冬天也要養心。心經與心包經在過度寒冷、過度炎熱的狀態下,都會容易出現嚴重異常(左右差距或虛證)。
基於經絡的表理對應,心經與小腸經互為表理,因此心臟也會影響到消化系統的疾病。小腸具有分清泌濁且化物的功能。異常時出現小便失常,大便溏瀉。
中醫提到一個重要觀念「心火下移小腸」,如果一個人心臟火氣不足而無法下移小腸,會導致整個腹部寒濕嚴重,造成下半身陽氣不足,腳部冰冷,最後百病叢生。
近代醫家倪海厦就特別強調這個概念,必須保持小腸的熱度,這也是近代火神派大量運用附子、乾薑這類熱藥的理論依據,可見現代人普遍心火、小腸火不足。
心經與心包經所影響的範圍,不是只有單純的心臟,而是肺臟、肝膽脾胃消化系統,甚至是整個人體的熱源不足,體內陽虛所衍生出來的各式各樣症狀疾病。
因此就養生而言,心臟一定要好好保護。隨時不要讓寒氣入侵體內,塑造出肺部、心臟疾病,接下來衍伸出來更會是脾胃、肝膽、泌尿系統疾病,這就是塑造現代流行病的主要模型。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